- 瓜类蔬菜病虫害现代防治技术大全
- 石明旺 刘彦文主编
- 1685字
- 2020-08-28 04:14:57
一、南瓜霜霉病
霜霉病是南瓜的毁灭性病害,各地均有发生,病株一般减产15%~25%,严重的减产40%以上。
(一)症状
霜霉病是南瓜的重要病害之一,俗称“跑马干”,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与黄瓜霜霉病不同,南瓜霜霉病不会产生明显的多角形病斑,而是略微呈圆形。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此病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重时,病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黄,似火烧状。抗病品种发病时,叶片褪绿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呈多角形甚至圆形,病斑背面霉层稀疏或没有,病势发展较慢,叶片上病斑不易连片(图1-54、图1-55)。
图1-54 南瓜霜霉病病叶(正面)
图1-55 南瓜霜霉病(田间)
(二)病原特征
南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隶属于霜霉菌目,是一种专性寄生菌。菌丝体无隔膜、无色,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可随风雨、黄瓜甲虫、农器具等进行传播。古巴假霜霉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较差,存活期短,因此在北方高寒地区难以越冬。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南瓜霜霉病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孢子囊及潜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以孢子囊随风雨进行传播,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随气流和雨水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各种栽培形式的南瓜,当叶片上有水滴,气温达到 20~25℃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连续降雨或大棚湿度大时发病的可能性增大,一旦发生,病情发展十分迅速。适宜发病温度为10~30℃,最适为15~20℃,相对湿度90%以上容易发生流行。叶面有水滴或水膜病菌容易侵入和萌发。当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持续6~24小时,该病开始发生蔓延。春季多雨、多雾、多露,且温度上升到20~25℃,霜霉病可迅速发生流行,引起南瓜、黄瓜、西葫芦霜霉病。分生孢子遇到水滴便萌发出芽管,释放出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落到其他叶片上,便可侵染发病。
病原菌可随季风或雨水从南向北传播;也可从保护地传播到露地,再由露地传回保护地,形成周年发病。
(四)防治方法
1.选地与肥水管理
种植南瓜地要选地势高燥、通风透光、排水性能好的田块,进行深沟高畦栽培,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次数。
2.加强温湿度管理
日出后棚温控制在25~30℃,通风使相对湿度降到60%~70%,做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利于南瓜光合作用;下午温度降至20~25℃,相对湿度降到70%左右,实现单湿度抑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
3.高温闷棚
利用南瓜和病菌对高温忍耐性的不同来抑制病菌发育或杀死病菌,方法是:在发病初期,选择晴天中午将保护地关闭,使棚内南瓜生长点附近的温度上升到45℃但不超过47℃,维持2~3小时,然后逐步通风降温。闷棚处理时要求土壤含水量高,棚内湿度高,避免灼伤南瓜生长点。
4.药剂防治
发病前进行预防,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在发病初期7天内及时防治,药剂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注意交替使用。保护地栽培、棚室内熏烟可选用百菌清烟剂,将药剂分成多份,均匀分布于棚室内,傍晚将棚室关闭,然后点燃烟剂,使烟剂均匀弥漫,次日早晨通风。一般隔7天左右熏烟1次,或根据病情确定间隔时间。喷粉防治可在温室或大棚内,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1000米2用药1~1.5千克。喷粉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喷前将放风口关闭,喷后1小时可以放风,隔7~10天再喷1次。
定植缓苗后就应进行预防性喷药,可选用广谱、价低的百菌清、多菌灵、三乙膦酸铝等农药,隔7天左右喷雾1次。发病后更要加强药剂防治,以防止其迅速蔓延。发病时,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5~7天喷1次,根据病情连续喷3~6次。
对药剂产生耐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