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功率调节

功率调节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之一。风力发电机组在超过额定风速(一般为12~16m/s)以后,由于机械强度和发电机、电力电子容量等物理性能的限制,必须降低风轮的能量捕获,使功率输出仍保持在额定值附近。这样也同时限制了叶片承受的负荷和整个风力机受到的冲击,从而保证风力机安全不受损害。功率调节方式主要有定桨距失速调节、变桨距角调节和混合调节三种方式,调节原理如图3-1所示。

图3-1 功率调节方式原理图

F为作用在桨叶上的气动合力,该力可以分解为FdFt两部分;Fd与风速Vw垂直,称为驱动力,使桨叶旋转做功;F1与风速Vw平行,称为轴向推力,通过塔架作用在地面上)

3.1.1 定桨距失速调节

定桨距是指风轮的桨叶与轮毂是刚性连接,叶片的桨距角不变。当空气流流经上下翼面形状不同的叶片时,叶片弯曲面的气流加速,压力降低,凹面的气流减速,压力升高,压差在叶片上产生由凹面指向弯曲面的升力。如果桨距角β不变[图3-1(a)],随着风速vW增加,攻角α相应增大,开始升力会增大,到一定攻角后,尾缘气流分离区增大形成大的涡流,上下翼面压力差减小,升力迅速减少,造成叶片失速(与飞机的机翼失速机理一样)(图3-2),自动限制了功率的增加。

图3-2 桨叶片升力曲线

因此,定桨距失速控制没有功率反馈系统和变桨距角伺服执行机构,整机结构简单、部件少、造价低,并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缺点是这种失速控制方式依赖于叶片独特的翼型结构,叶片本身结构较复杂,成型工艺难度也较大。随着功率增大,叶片加长,所承受的气动推力大,使得叶片的刚度减弱,失速动态特性不易控制,所以很少应用在兆瓦级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控制上。

3.1.2 变桨距角调节

变桨距角型风力发电机能使风轮叶片的安装角随风速而变化,如图3-1(b)所示。当功率大于额定功率,风速增大时,桨距角向迎风面积减小的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相当于增大桨距角β,从而减小攻角α,从而限制功率。

变桨距角机组启动时可对转速进行控制,并网后可对功率进行控制,使风力机的启动性能和功率输出特性都有显著改善。变桨距角调节的风力发电机在阵风时,塔架、叶片、基础受到的冲击,较之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要小得多,可减少材料,降低整机质量。它的缺点是需要有一套比较复杂的变桨距角调节机构,要求风力机的变桨距角系统对阵风的响应速度足够快,才能减轻由于风的波动引起的功率脉动。

3.1.3 混合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是前两种功率调节方式的组合。在低风速时,采用变桨距角调节,可达到更高的气动效率;当风机达到额定功率后,使桨距角β向减小的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相应的攻角α增大,使叶片的失速效应加深,从而限制风能的捕获。这种方式变桨距角调节不需要很灵敏的调节速度,执行机构的功率相对可以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