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 郭险峰
- 1754字
- 2021-03-12 09:37:46
2.1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学者们也足够重视,他们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思路、建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1.1 国家层面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之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杨丹辉(2011)通过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机理,提出了在要素全球配置条件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金京、戴翔、张二震(2013)认为,与前一阶段简单“纳入”的要求不同,新一轮的开放要求中国进一步“扎根”全球要素分工体系。中国产业发展要切实用好自身比较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做好实业,重视科研,如此,才有可能抓住新机遇,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能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金碚(2014)对工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解读,认为工业发展走向更高文明阶段的直接表现就是:以持续创新和“革命”的方式实现进化过程。所谓工业转型或产业升级,实质上是工业所具有的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自发彰显,当前的工业转型是工业的工具效用和价值实质间内在关系的再调整,是工业创新能力的再释放。刘志彪(2015)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本质上是因为生产率的持续下降与要素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才是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是要启动国家层面的、新一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重塑的利器,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热点问题之一。周大鹏(2013)认为,制造业通过服务化转型,增加产品中知识型服务要素的密集度,可以带来产品种类增加,实现范围经济,同时降低价值链各环节间的协调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实现产业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蒋兴明(2014)则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路径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由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研发、品牌、标准、市场、政府五个方面。
2.1.2 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发展方向和产业转型升级思路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对带域内各省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各省市何去何从,如何布局和落子也就成了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方向。杨凤华(2014)研究了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江苏的发展,指出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创新驱动、放大水运优势、加强区域联合、提升开放优势、建设生态文明等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江苏应通过提升地方战略层次、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新型城镇化等途径,加快建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国家“两带一路”战略枢纽地、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的典范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方创琳(2014)研究了江苏通州湾新区的做法;谭晶荣(2012)对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略。郭岚、张祥建、李远勤(2009)指出,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向长三角地区的流入形成了该地区近30年来的人口红利效应,支撑着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在劳动力成本及其他要素投入成本不断提高的后人口红利时期,长三角地区急需通过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周荣荣(2012)在剖析长三角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高巧、白艳娟(2012)则通过对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相同阶段的历程,特别是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进行比较,从中借鉴经验为珠三角地区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范式。周桂荣、王冬(2011),张为杰、张景(2012),陈耀、陈梓、侯小菲(2014)等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陈耀等针对京津冀产业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按照“两维四化”的基本思路,优化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格局,重塑产业链。吴传清(2015)从时间维度来思考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