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接纳孩子,做好青春期的引路人
- 陪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 高敏
- 6587字
- 2020-04-20 17:54:17
青春期,孩子的第二次诞生
关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心理学家做过许多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与幼儿的断乳现象比较相似。幼儿断乳意味着与母亲的身体完全脱离了联系,由于急剧而彻底地断绝母乳喂养,儿童陷入了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从而给儿童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不安,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则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不安和不适应,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动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孩子就可以逐渐脱离父母的“避风港湾”,走向独立。
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和10岁之前的孩子的心理截然不同,可以说是孩子心理上的一次蜕变、一个新生。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认为,儿童期是“外界的获得时代”,而青春期则是“内部的获得时代”。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青春期的孩子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青春初期,他们常常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从而陷入了以反抗、冷淡、蛮横、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他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他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
总之,青春期既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既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也是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人生充满美好幻想的时期。在生理上,身体迅速发育成熟;在心理上,精神逐渐觉醒。这种身心的“时差”,带来了急剧而复杂、广泛而深刻的心理矛盾、心理动荡。因而,青春期是人生的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其主要表现如下: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一改儿童时期的依赖和胆怯,凡事喜欢自作主张,愿意独立处理事情,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看待,成人感、自尊心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且有着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有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儿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绝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别希望同朋友、父母平等交往,并且非常渴求他人对自己敞开心扉,推心置腹。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如孩子们所愿,朋友之间由于性格、想法的不同,孩子可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亲子关系之间,能够对孩子敞开心扉的家长也不多。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只好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诉苦”,比如写日记、画画、自言自语等,同时,自己的所说、所写,孩子们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从而形成了既想让人了解自己,又害怕他人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
3.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经常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比如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老师、家长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乎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撞,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等。这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
4.性的萌发和压抑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父母、学校,甚至社会舆论的限制和约束,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出现了既渴望又压抑的矛盾心理。
总之,青春期就是在种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挣扎的一段时期,此间,难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审视自己,才能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更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家长和老师静观他们的表现,适当地给予他们肯定和赞扬,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的品格,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加强了
有个中学生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向我倾诉说:“老师,我现在都上初三了,对学习有自己的安排,可是我的妈妈就是不放心,每天一看到我有闲暇时间,就开始替我安排。”
她向我讲起最近发生的一件让他耿耿于怀的事情。
因为离期中考试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只要我在家,父母就轮番地向我敲“警钟”。
母亲说:“你别嫌烦,我们说你都是为了你好,你明年升高中,要是不好好学,升不到重点高中,那离好大学就远了一段距离,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所以,你不能放松。”
父亲说:“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几天你就什么也别干了,好好在家复习吧!”
我如果对他们说:“我有自己的计划,不用你们操心。”他们肯定得骂我顶嘴,然后就会引来他们的指责与奚落。
在父母的监视下,我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也不能和同学聊天,只能每天在家里学习。我心里叹息着:他们哪里知道,我虽然人坐在家里,可是心却静不下来,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啊。
就这样,我和父母心里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说我时,我就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有时为了躲避他们,我经常以“学习”为借口躲进自己的房间。
我感觉愤愤不平,我就是不明白,我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想法,可他们为什么还把我当小孩看待,什么事情都要指指点点,非得强迫我听他们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随着“成人感”“独立感”的日益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成熟。
那么,何为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这就需要先来看看儿童和成人的思想意识了:儿童期的心理意识是依赖型的,凡事都要依赖父母为自己安排、打理;而成年人则是独立型的,一切事情的计划准备及实行都是以独立自主的意识为主的。青春期就是由童年的依赖意识向成人的独立意识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此时的孩子们既有依赖于父母的习惯,又有独立意识的萌发,两者相加有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当自己不能平衡这种冲突时,内心就会产生彷徨的感觉,所以我们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孩子们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了,才使得他们在持有一种恍惚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了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突出表现是,他们开始注视自我、关心自我、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自我。具体可表现为:企图和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是;不再承认自己是孩子,要求长者平等相待,希望父母和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
又比如“记日记”这件事情,当孩子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日记中所记述的事情主要是当天发生的及自己对此比较肤浅的认识;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觉,经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成;对于日记的保密程度也无过高要求,甚至有时主动提供给别人看。相比之下,中学生的日记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在日记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其次,中学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心需要;第三,他们开始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综上所述,单从孩子记日记这件事情的发展变化来看,也可以发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其实,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孩子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他们,比如,某位老师多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种想法容易使他们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一定要加以克服和避免才行。
总之,从少年到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随着孩子们身体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他们渐渐就能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内心体验或内部世界,从而能够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这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但是,家长也应该认识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高中阶段才可以接近成熟,但仍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而且与高级的自我意识发展相比,还很不平衡。
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认识到孩子在诸如饮食衣着、外出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逆反”行为,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在行为上也难免努力地效仿成人,而并非是存心与父母等长辈对抗。
青春期孩子渴求获得别人的尊重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更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家里的父母、老师、同学。比如有的孩子由于受自尊心的驱使,对自我形象很关心,既注意自己的仪表,又注意同学们的评价,经常向别人打听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最怕老师让自己回答问题,担心答不上来丢面子,抬不起头;有的孩子受班级的委托办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用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说自己没有办成是客观造成的,等等,这些都是自尊心的表现。
可是,现在的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的教育方法依然和青春期之前一样。他们总是把青春期的孩子看成是长不大的孩子,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妥当才安心,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很多磨难,然而,事实上孩子并非如他们期望的那样成长。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高三男孩,父亲是民营企业老总,经济条件好。孩子很聪明,小学数学经常考班级第一名。到了初中,父亲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反复为儿子转学,初三那年换了三所学校。所有的决定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儿子的反对父亲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子高考总分只有170分,性格越来越内向,不与任何人讲话,家长这时才真正着急找心理老师咨询了。
在咨询老师与孩子的谈话中,男孩写下这样一段话: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快乐的孩子,虽然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却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很幸福,天真得可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地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现实,变得对现实失望,对家失望,变得不那么容易信任别人,我开始孤独,无奈,寂寞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我怕接触别人,因为我怕成为朋友之后又突然失去,有好几次都是这样,因为听父母的话不停地转学,虽然父母是为了我,但是这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格。这几年来我的生活一直都那么压抑,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但我没办法,我控制不住,我的内心已经饱和了,已经承受不起了。我想改变——可是我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夜里,我只想哭……
案例中的父亲在做关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决定时,没有同孩子商量,没有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才造成孩子的内心很痛苦。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尊重和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就意味着要接纳孩子提的各种意见,并且给孩子平等发言的机会,同时还要认真考虑孩子提的意见。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要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理解、尊重、认可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好孩子的引导者,这不但有助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还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谨防青春期孩子出现极端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由于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会影响到心理的波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性情也比较固执。此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接收的信息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如果接收到了不好的信息,就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比如当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偶尔考试失利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会因此而看不起他,从而做出极端行为。因此,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种青春期孩子极易出现的极端行为。
自虐
13岁的小菲是南京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小升初时,家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弄进了这所学校。但是,在这所父母觉得理想的学校里,小菲却学得力不从心,一年下来,成绩勉勉强强,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老师倒是管得不紧,但是,父母看到她的成绩却不淡定了。“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供你上学,你这学的什么啊?”第一次测验后,当父母看到小菲中不溜的成绩后,愤怒了,妈妈更是控制不住地把试卷往小菲脸上砸过去。接下来的事,让父母都傻了眼,小菲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使足了力气打自己的头,当父母反应过来拦阻时,她已经重重地挨了几拳。
从此以后,父母不敢再说她什么,“就怕她伤了自己,我们打她一下,她估计会打自己十下,而且不知轻重,真要把自己打出什么事,后悔的还是我们。”
后来小菲的父母想到了去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找医生求助。心理医生与小菲沟通后得知,原本在小学成绩还不错的小菲,一直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经常被老师表扬,但是,上了初中后,这样的待遇就没有了。而且,小菲本来就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考上的,难免自卑,原本开朗的她,上初中后却不愿跟同学多交流,怕别人看不起她。
心理医生解释道:“虽然她也想考个好成绩,让父母得到安慰,但却不遂人愿,而父母还不理解她,这就导致了她通过极端行为来反抗。”
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点,让有些孩子在遭遇挫折或被别人冤枉时出现自虐这种极端行为,或是不吃饭,或是用板子打自己,或是用刀子自伤,严重者甚至结束生命。
当然,青春期出现自伤的孩子相对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父母缺乏沟通,甚至是敌对的,也没有知心朋友。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容易钻牛角尖,从而通过自伤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自虐的倾向时,一定要加以重视。一方面要努力寻找并消除孩子生活中的压抑源,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离家出走
朋友上中学的儿子迷上了网络,常逃课到网吧上网。朋友和她丈夫屡劝他都不改。他们曾多次为此和儿子发生冲突。
有一天,孩子骗他们说到同学家写作业,却偷偷跑到网吧,上了一天的网,晚上9点多还没回家。她和丈夫急坏了,给儿子所有的同学都打了电话,他们都说没见到他。
他们只好发动亲戚、朋友去找儿子。到晚上11点多时,儿子回家了。一问,才知道又在网吧玩到现在,因为玩起来忘了时间,才误了回家。
她和丈夫训斥他时,他不但不听,反而还顶嘴,丈夫一气之下出手打了他。
没想到儿子在当天夜里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了。
第二天,她和丈夫找不到儿子,只好通过公安机关来找他,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他。她和丈夫不敢再训他,只得耐心地劝他回家。
儿子却说道:“我已经厌倦了那个家,不想回去了。”
丈夫说:“是我不对,不该动手打你,我保证以后不打你了。”
儿子说:“不是打不打的事情,我就是不想回家。”
后来他们请来亲戚、朋友,轮流劝儿子,可是儿子就是一句话:“不想回家”。
他们只好请来儿子的班主任,儿子这才回家。
儿子对老师说:“我不想回家,是因为我爸妈太不了解我,还把我当成小孩,骂我的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我迷上上网,就是不想听他们的骂声。”
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思想活跃,性格敏感,控制力差;易走极端却又不善于自我调节,敢作敢为又盲目冲动,一旦受挫就无法承受。这些心理特点都易使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极大,他们既渴望被人理解又不愿意敞开心扉,种种烦恼无处倾诉,只好选择离家出走。
那么,父母要如何避免孩子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呢?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极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孩子谈心,从侧面多关心孩子,多观察孩子,让孩子远离不良诱惑,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悄悄给孩子介绍心理医生或者心理类书籍,帮助孩子调节内心的极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