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德国作曲家J. S.巴赫的作品中,1720~1724年间写的两套钢琴组曲——六首《法国组曲》和六首《英国组曲》极为著名。

《英国组曲》并非由巴赫自己命名。福克尔(J. N. Forkel,1749~1818)在巴赫传记中提到,巴赫写作此曲是受一位英国名人之托。其根据是巴赫幼子约翰·克里斯蒂安保存的组曲手抄本中有这样的题词:fait pour les Anglais,即“为英国人而作”,因而得此标题。另一种说法认为,巴赫可能受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 F. Handel,1685~1759)与英国作曲家珀塞尔(H. Purcell,1659~1695)的影响,按照他们的模式创作而得此名的。因为《英国组曲》的第一首与亨德尔1720年创作的《A大调组曲》调性相同,且均有前奏曲置于组曲之首。此外,第一组曲前奏曲的主题和珀塞尔的《托卡塔》又有相似之处。其实,“英国组曲”只是个不重要的“诨名”。巴赫家族保存的抄本第一页上写着:Suite avec Prélude,意为“带有前奏曲的组曲”,这才是这套组曲名符其实的标题。不过,自十八世纪末以来,《英国组曲》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同属“古组曲”体裁,不同之处在于六首《英国组曲》都以一个长大的前奏曲开始,然后是古组曲的四个基本舞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各舞曲的简介请参见《法国组曲》中的前言),中间还可插入其他舞曲,如“布列”“小步舞曲”“帕斯皮耶”“加伏特”和“缪赛塔”(又称“风笛舞曲”)。有些舞曲后面还有同一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反复,称为“复奏”(Double),例如第一组曲的“库朗特”和第二、三、六组曲的“萨拉班德”。巴赫称变化反复的“萨拉班德”为“同一萨拉班德的装饰”。这种“复奏”有时不止一个,演奏者可任选其一。

前奏曲在《英国组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非舞曲体裁的形式与组曲的几首舞曲形成鲜明对照。前奏曲的主题大都用模仿的复调手法展开,如在华丽的a小调第二组曲中,前奏曲的第二部分优雅而安静(第55~109小节),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又如e小调第五组曲,基本主题第一部分在第39小节结束,之后是主题的展开(B1与B2),最后是再现部;壮丽的F大调第四组曲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英国组曲》的前奏曲已包含了呈示、展开和再现三部性结构的轮廓。由于音乐材料、织体写法更为丰富,因而展示了相当复杂的技巧。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前奏曲中的f和p有时不仅用作强弱表情记号,还具有齐奏(Tutti)与独奏(Solo)的含义,如在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中那样。这种近似协奏曲的风格在第二、三组曲的前奏曲中非常明显,演奏时除应有力度上的对比外,还要用不同的触键法产生不同的音色予以区别。

由于《英国组曲》的篇幅比《法国组曲》大,技巧也难,教学中通常是先学《法国组曲》,再学《英国组曲》。但是《英国组曲》中比较容易的舞曲,如第三组曲中的“加伏特”,第五组曲中抒情性的“萨拉班德”,以及第六组曲中牧歌风味的“第二加伏特”等,已被编入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教学中较多选用的《英国组曲》是第二、三、四、五首,尤以a小调第二组曲及g小调第三组曲更为普遍。

葛蔚英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