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国音乐大师J. S.巴赫(1685~1750)共为键盘乐器写了二十多首组曲,其中包括六首《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和六首《帕蒂塔》。

《法国组曲》作于1722年,正值巴赫在科滕生活与工作较为顺利的时期。这套组曲是为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创作的,手稿存于“为安娜·马格达勒娜·巴赫的键盘小曲集”内。《法国组曲》并非由作曲家自己命名,据说是他的学生所取,因其风格类型与法国作曲家库普兰(F. Couperin,1668~1733)的组曲十分相似。

《法国组曲》属于古组曲体裁。古组曲是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器乐套曲,通常由四首速度和节拍不同但调性统一的舞曲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它们是“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在“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也可加入“小步舞曲”“加伏特”等其他舞曲,有时还插入非舞曲性的“旋律”等乐曲。每首《法国组曲》各包括六至八首古代舞曲。

“阿勒曼德”(Allemande)起源于德国,拍,速度适中,通常从弱拍上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开始,旋律优美而流畅,一般要求从容不迫、如歌地演奏。

“库朗特”(Courante)的原意为“流动”,它有两种类型:意大利式的为快速,拍;法国式的为中速,拍。巴赫的六首《法国组曲》包含了这两种类型。曲调常以弱拍上的一个短音符开始,节奏鲜明,活泼生动。“库朗特”在组曲中位于第二首,和“阿勒曼德”形成对比。

“萨拉班德”(Sarabande)源自西班牙文“sacra bande”,意为“神圣的游行”。最早的舞蹈与葬礼仪式有关,后演变成音调庄重严肃、速度缓慢平稳的拍舞曲,常强调第二拍而形成切分节奏,高声部旋律有较多的装饰音。有时在它后面还附一个变体(如第四《法国组曲》)。“萨拉班德”处于组曲的中心位置——第三首。

“吉格”(Gigue)是一种古老的英国舞曲,从爱尔兰的“Jig”演变而来。拍子有等,曲调也从弱拍开始,速度很快,要演奏得十分活跃。“吉格”也分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者为赋格作法,后者以和声衬托为主。它是组曲中的最后一首舞曲。巴赫常用赋格手法加强舞曲的热烈气氛,造成全曲的高潮直至结束。

以上四种主要舞曲是古组曲的结构基础。除此以外,组曲中还常插入一些舞曲性的或其他性质的乐曲。其中有速度适中、风格典雅、拍的“小步舞曲”(Menuet),快速、拍子的“英国舞曲”(Anglaise),中庸速度、曲调常起自后半小节的“加伏特”(Gavotte),轻快的两拍子法国舞曲“布列”(Bourree),以伴奏乐器卢尔(法国式风笛)得名的三拍子舞曲“卢尔”(Loure),节奏富于特性、句尾常收束于第二拍的三拍子舞曲“波洛涅兹”(Polonaise)和抒情如歌的非舞曲性乐曲“旋律”等。

以上介绍的各种舞曲虽已脱离其赖以产生的舞蹈,但在演奏时仍须表现出各自的风格特征和相互间的对比,使组曲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古组曲中的舞曲大多采用古二部曲式写成。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二部分明显长于第一部分,有时甚至长一到两倍,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且没有真正的再现。在调性布局上,第一部分从主调到属调,第二部分从属调回到主调。小调则第一部分还常落在平行或关系大调,第二部分回到原调结束。

《法国组曲》是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复调教材之一。一般在学习了巴赫的《创意曲集》之后采用,接着是《英国组曲》,或可与三部创意曲并用。《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通常用作“创意曲”通向“平均律钢琴曲”的桥梁,在教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葛蔚英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