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招生以来,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作为设置“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方向的首任导师,在给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相关课程时,主要以我的讲义和我的部分学术论文展开,并未形成可供该方向参考的著作和教材。

今年七月份,我送走了最后一届硕士、博士生,从教师岗位正式退休。仔细回想,在我学术生涯的主要研究方向上,由我本人及我的博士研究生陆续完成了多部著作,成为相应方向的参考教材。在“城镇化与城市群”方向,由我独著或主编完成了《河南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区域开发与规划》《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在“城市犯罪空间防控”方向,由我独著或主编完成了《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城市犯罪空间盲区分析与综合治理》《城市犯罪空间》;在“城市生态与开放空间”方向,我的首位博士生徐晓霞教授完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分析》,另一位博士生王胜男副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也将成书。而在学术积淀时间最久的“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方向,虽有与之相关的早期著作《省域新设城市综合研究》,但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差很多。写一本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方面的著作成为我学术生涯的一个挂念,夜深人静时常常迸发出动笔的念头,但往往在忙碌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中搁浅。

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丁志伟副教授,学术方向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先后完成了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的分析与优化》和博士学位论文《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在城市—区域系统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工作,撑起了现今河南大学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方向的“一片天”。

今年上半年,志伟同我商议,欲使用河南省地理学优势学科建设经费,共同撰写《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听到这样的打算,我既惊喜也有隐忧。惊喜的是,我的学生在该方向已持续探索了近十年,下决心要撰写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方向的著作,弥补了我的一个遗憾,使我倍感欣慰;担忧的是,我虽讲授该方向的课程多年,自以为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设计,并把我使用过的讲义送给了他,但要写成一本理论、方法论体系很完整且有一定深度、达到出版水平的专门著作,年轻的志伟有足够的学术驾驭能力吗?

看到书稿后,我的隐忧消失了,惊喜又增加了几分。本书不仅完整诠释了我们团队多年来关于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的基本理念,而且以开放的视野在国家与国际尺度透视了“空间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从理论与方法论的高度探索了不同城市—区域系统健康、精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以大量实证研究构建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使学界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平台。志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本书分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前六章为理论部分,包括城市—区域系统概论、城市—区域系统的系统论基础、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体系、城市—区域系统研究进展、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功能组织。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理论线索,主线突出,脉络清晰,格局包容。本书十分突出的系统性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创造性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后七章为实践部分,以我国中原地区为主要案例,研究了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城—区作用机制、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分区、城市—区域系统的规划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经济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化进程调控,体现了我们团队在中原地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方面的实践支撑。本书展示了作者与我们团队在中原崛起宏伟大业中的的研究轨迹,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再也不是孤立的城堡,区域再也不是割据的城邦,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趋势日益强劲,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与区域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多级综合体。随着区域内外发展要素的交流与互换,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成为二者整合发展的根本性机制和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过去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地域分工和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许多地区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新整合发展要素的新趋势。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诉求,我们河南大学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团队立足新的城市与区域互动背景,注重理论创新,服务于地方建设,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特色。团队成员从城市的本源出发,剖析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机理,阐释城市—区域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城市—区域系统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例如,闫卫阳等利用Voronoi图的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扩展断裂点模型(加权Voronio图),为我国城市综合影响范围的确定和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刘静玉基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强度,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丁志伟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提出了城市—区域系统的单元模型和整体模型,针对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区域系统结构展开研究,解析了“五化”在其中的运行机制,提出了该城市—区域系统空间整合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

在当今城市群、经济区、都市区竞相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的平台,解析不同尺度城市—区域系统的互动规律与整合途径,能真正起到为“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服务的作用。基于此,希望团队年轻的中原学者砥砺前行,在《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理论体系的挖掘提炼、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值此《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付梓,特为之序。

王发曾

2017年9月于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