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使至塞上

不知不觉,咱们的盛世佳公子王维,已经从一个15岁的翩翩美少年变成了一个36岁的中年大叔。初入江湖的王维辗转在京城达官贵人们的府邸之间,其中虽然有辛酸,比如他17岁的时候写下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一种羁旅思乡之情,但是他这个时候一心一意地求取官职,也比许多其他北漂顺利。等25岁就算被贬了,也还是想着什么时候能返回长安,比如他《被出济州》中说“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而到了28岁,再次经历远官淇上这种挫折的王维萌生了归隐的想法,然后出世和入世两种思绪就在他的心里不停的争斗翻滚,叶嘉莹先生,用辛弃疾的一句词来概括辛弃疾——过危楼,欲飞还敛。咱们也用王维自己的一句诗来概括他的状态,那就是“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34岁,故人张九龄当上了丞相,按捺不住的王维写诗求官,也就是我们上次早读的内容。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张九龄就被排挤罢相,被贬到荆州做荆州长史,王维也就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下放到凉州。在去凉州就职的路上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里插两句闲话,刚才我一说“但是好景不长”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就是王维这个人有毒。为什么说这么说,我们经常听说一个人命硬的话,会克人,有克妻的,有克夫的。王维父亲和妻子都早死不知道是不是他克的,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王维有一样特殊的本领——他克老大。也就是说谁要是当王维的老大,他离倒霉就不远了。你看,他刚当上太乐丞,没半年,太乐令犯事儿让人家给贬了;刚当上中书省的右拾遗,没两年,中书令张九龄让人家给贬了;然后今天使至塞上,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来到塞外,但是朝廷里有人根本就是排挤他不想让他回来,于是他就干脆在这当了河西节度使的幕僚。结果没过两年,这个节度使被贬成河南尹了。还有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把王维逮住,死乞白赖的要让王维当伪政权的官,想当王维老大,后面大家都知道没多久安禄山就让他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

当然这中间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是就像汉武帝评价李广一样的,他也找不着李广有什么毛病,就只能说李广这个人数奇。哪都好,就是点背。我也找不着王维在这些事里有什么毛病,只能说他有毒。下面进入正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虽然是名篇,考虑到还是可能有对这首诗不太了解的诗友,先简单讲一下字面意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王维说我坐个小三轮车要去慰问边关将士,这个边关比称作居延的属国还远。属国就是臣服咱们天朝的国家,最典型的就像以前的朝鲜。这个居延国在凉州,王维的目的地河西节度使驻扎的地方,也在凉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都走到属国之外了,所以说出汉塞,唐人经常以汉代唐,这个我们说过。归雁入胡天,就是说这个大雁,跟我是同步的,出了汉塞可不就入胡天了么。出了汉塞,入了胡天,那么他看到了什么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不用说了吧,大漠里孤烟直上,长河边落日圆融。字面意思十分简单,但是你看他描绘得画面多么雄廓,你看他用字多么精到。所以这句历来被各家所推崇。尤其是这个直,和圆两个字。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我们都知道,这个烟随便遇到点风就吹得乱七八糟的了,就算没有什么风,它也会倾斜也会自然扩散,它不会是直直的)日自然是圆的(这个很明显嘛,太阳不是圆的他还能是什么形状嘞)。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觉得香菱的想法应该可以代咱们表大多数人的想法。

王士祯评论这句的时候说:“‘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后人全讲炼字之法,非也;不讲炼字之法,亦非也。

就是说这两个字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又好像是自然之语。后人说他就是炼字,不对,说他不是炼字也不对。读过一些佛经的人看看这句话的句式眼熟不眼熟?你正面说给否定了,你反面说又给否定了,这是佛经的一个比较经典的句式。“佛说大身者,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也就是说咱们的诗佛都快把评诗的给逼成佛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面的字词都很简单很好懂,但是还是有一点有争议的地方,就是这个孤烟,有人说是狼烟,有人说是尘卷风。其实哪种都不影响理解,尘卷风就更加壮美,狼烟就会带上点杀伐之感和烟火气。庾信有诗句:‘野戍孤烟起’,有写狼烟为孤烟的先例。不过我个人倾向于尘卷风,因为这样的话不仅这个画面绝美,更加雄廓,而且不带有一丝丝人间烟火气。

最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个萧关并不是真的萧关,它跟榆关、玉门关等地名一样经常用来泛指边关。就是说王维在一个关塞外边遇到了个侦察兵,一打听才知道这个都护府或者说都护大人,还远在燕然。这里又是以汉代唐,用都护代来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是汉朝打匈奴打到的最远的地方,打完了还立碑勒名,就成了一个表达开边和恢复国土的典故。正所谓“燕然未勒归无计”,勒燕然,就成了很多所抱负的人经常挂在嘴边心上的事。由于当时是相对和平的时期,所以有的说法说都护在燕然是写主将在前线作战,我觉得不太靠谱。我觉得就是王维一问路,还有挺远,他就夸张地说目的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了。

我们再看一下章法

首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了出行的原因和目的地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写了一下目前的状况,前两句属于回首过去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塞外景色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目的地远。后两句属于展望未来。

众位诗友对这个结构有没有似曾相识

我们来看看这首

被出济州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这是我们讲王维第一次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的时候写的,我们细看,这两首诗的结构,包括内容都出奇的一致。不信我们一句句来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也是交代了出行的原因和目的地。

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

也是在解释现状对不对,前两联都是回首过去

然后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描写济州景色。

最后

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也同样是写目的地远不容易回来,后两联展望未来。

大家对比来看,这个内容,这个结构,相似度保守估计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这是偶然吗?这并不是偶然!因为我已经说过了,王维这次去河西节度使那,号称是慰问,实际上是作为张九龄的同党被排挤出朝廷了。就像皇帝给杜甫放假,让你走就没打算让你回来。被贬济州是什么情况我们以前也分析过,也就是说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作者的遭遇非常非常的相似,都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跟着自己的老大倒霉。那么有人要问了,两首诗的结构和内容这么相像,是不是王维这16年白过了啊,写诗还是那一套,像程咬金似的三板斧使了一遍又一遍。那到底是不是王维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呢?答案是——是的。没错是的,我们也分析了他就是这一套嘛,没有任何进步。有人又有意见了,你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哗众取宠了啊,没错,我承认,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夸张成分。不过咱们夸张归夸张,但是这两首诗的手法和内容极度相似,这是否认不了的。

但是在此基础上这两首诗给我们感觉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艺术成就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是为什么,我觉得想通这一点对我们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瀛奎律髓里,纪晓岚评价《终南别业》这首诗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我们着重注意“矜躁尽化”这四个字,在这四个字中着重注意这个躁字。纪晓岚认为,在终南别业这首诗里,王维这个躁气已经化尽了,没有了。我们要善于分析言外之意,他说这里没有了,就说明在王维其他的诗,尤其是以前的诗里面存在着一股躁动之气。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说过王维口是心非,分析过他三处闲字的运用,还说过,请留盘石上,归来且闭关,里面的请字和且字所包涵的无奈和不甘。还有跟张九龄求官,开头三句那种愤怒。我们回味一下就发现王维早期的诗里无不透着一股躁动,他无法安定。在自然感发的状态下,写出来的诗是通神的(你自己的精神),它绝对跟你当时的心境有关。我们回到今天这首使至塞上,我为什么提到了躁气,纪晓岚认为《终南别业》这首诗王维的躁气尽化,那么这种躁气开始消失是什么时候呢,我认为,就是在这首使至塞上开始的。我们看被出济州,他句句(就算是写景)都有一个躁动不安的“我”在。

被出济州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而到了使至塞上,他就算是写到自己,也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触动他的精神,沉静如古井之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把这两首诗对照来看我觉得是最有意义的,它生动的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功夫在诗外。因为格律、字法、句法、章法、和修辞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困难,但是对大才子王维来说这些都是基础,20岁之前都基本完全掌握了。你看井邑海云深,长河落日圆,句子结构一模一样,还都是一个大景远景,在章法结构中的作用也一模一样,但就一个是名句一个默默无闻。这个躁气、精神境界、经历见识等一些诗外的功夫对诗的影响暂不赘言,我这算起个头吧,大家回头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总之我们一定要特别地重视使至塞上这首诗。它是一个标志,一个分水岭,王维从一个内心充满矛的盾躁气十足的一个‘身虽出家心不入道’的表面诗佛,到一个身处黑暗官场的中心,却仍然可以淡然处之的真诗佛之间,它是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还有就是要注意一下,使至塞上和被出济州这两首诗的对比,思考一下这种几乎无关于文字基础和技巧的诗的飞跃,它背后的原因,以及所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