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人看好

只能先把姚主任应付走,再回宿舍了。

李照夜甩了甩脑袋,开始修改《黎明之前》。

其实很简单:只是把最后一节删掉,加几个结音符就能搞定,没多大的难度。

这样一来,这首曲子就成了对英雄的悲叹,不失为一首好作品。

而且楚汉争霸的故事家喻户晓,如果相结合进行宣传,绝对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说不定《黎明之前》能成为经典。

与历史结合宣传?

李照夜脑洞大开:这个世界里,《华氏谱》已失传,所以歌颂刘邦如何英明神武,垓下之战如何惨烈的《十面埋伏》并没有流传下来。

悲叹项羽四面楚歌的《将军令》虽然有,但光有其名,内容早已面目全非,与前世的《将军令》对照,没有一个小节的音律是重复的。

更不要说前世脍炙人口的《男儿当自强》了。

要不要都抄出来,也算是为这个世界的历史文化添砖加瓦了?

都是绝对的经典,不抄就可惜了,特别是黄沾大师改编自《将军令》的《男儿当自强》,即便放在这个世界,也绝对符合时代背景,又能紧扣民心国情,绝对能震憾人心……

李照夜突然一僵,脑中喀嚓一声……仿佛镜子碎了,露出了后面的新世界!

他猛的站了起来,实木的椅子重重的倒在了地上。

刚刚想到了什么?

《将军令》?

《十面埋伏》?

不,是《男儿当自强》……

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恢弘,磅礴……积极向上,慷慨激昂,……民族精神,振奋人心……几乎符合关长丰所提出的全部要求。

“关长丰,老子爱死你了……”

一声尖锐而又高亢的叫声响彻大教室。

几个编导老师被吓了一跳。

他们扭头一看,李照夜抱着一个文件夹,像是疯了一样的冲向了钢琴。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对创作人而言,这种场面绝不稀罕,越是发疯,说明灵感越多。

所有的编导老师全都停下了手里的活,静静的盯着李照夜。

听到李照夜的尖叫声,关长丰眼珠一转:“他这是……有了?”

“应该是有灵感了……”陈家生点了点头。

他们表现的都很淡定。

灵感这个东西,搞创作的都不缺。

而与一首完整的作品之间的距离,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

曲子脑子里就有,不用回宿舍翻宝典,直接扒谱就行。

《男儿当自强》的歌曲版本很多,最经曲的,还是林自祥和成隆版。

器乐演奏的版本,大多都是民乐,管弦乐演奏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李照夜记忆最深刻的,是香港青少年管弦乐团在香港机场快闪的那一次演出,既便是看视频,都能生出关长丰所说的“肝胆俱颤,汗毛直立”的那种感受。

李照夜决定,就用这一版,只需稍稍改编一下。

他架好空谱,双手摸着钢琴键,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弹起了《男儿当自强》的前奏: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登—登—登—登—登—登—登……”

怎么说呢?

就李照夜自己感觉而言,《男儿当自强》真的特别不适合用钢琴弹奏,特别是主旋律部份。

他自己弹出的钢琴旋律,听在他自己的耳朵里,和听《两只老虎》没什么区别……

一群编导老师面面相觑。

都眼巴巴的等着李照夜放大招呢,没想到听到的却是这个?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这旋律太单薄了?”

“是啊,感觉跟儿歌似的……”

在场没一个看好的,包括正打算开会的那几位老艺术家。

“听前奏,有点像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但一到主旋律,怎么就急转直下,这么慢了?”

“节奏也不行!”另一位也摇着头,“休止间隔太多了……主乐器以外留下了这么多的空白,如何填补?”

“先别急,听完再说!”陈家生挥了挥手,“说不定就是一首协奏曲,需要用多乐器来配合……”

刚刚说话的那两位止不住的摇头,姚景容和关长丰也下意识的瞪大了眼睛。

老爷子你别开玩笑了。

协奏曲能是短时间里创作出来的?

这不但需要灵感,还需要一点点的磨,一样挨着一样的拿乐器试。

李照夜再天才,也不可能刚有灵感,就知道哪一段用主乐器,哪一段用合奏配合……

李照夜还不知道,在他心目中已无比经典的《男儿当自强》,被人当成了儿歌一样的东西,还挑出了一大堆的毛病。

他浑然未觉,正如痴如醉的回忆着旋律。

因为在边弹边扒谱,李照夜弹一段就会停下来,记好谱,再开始弹下一段。

这更加给人一种李照夜灵感不足,后继无力的感觉……

等弹到第二遍,那些编导老师相互之间对视了几眼,然后该干嘛干嘛。

他们很清楚,真要对比,自己还不如李照夜。

至少李照夜有了灵感,创出了一首半成品,虽然简单的像儿歌一样……

三位老艺术家,还有姚景容,关长丰,也是各归各位,开始开会。

所有人都认为,李照夜刚弹奏的这段旋律,就算再补充,也补充不出什么花来……

……

弹了好几遍,确定每一个音符都没有出错,李照夜才合上了曲谱,心满意足的吐了一口气。

成了!

大多数的时候,改编比重新创作更难。

《男儿当自强》是黄沾受《将军令》启发,又根据流行于苏南一带,红事班子在婚嫁庆典上吹奏的一曲吹打乐,在左宏元、鲍比达等著名音乐创作人的协助下,把五百多节凝炼成一百节,然后反复修改,将一首金戈铁马,杀伐不息,虽经典,却有些小众的曲目,改编成了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且能让绝大部分国人产生共鸣的作品。

这其中最难的,就是“让绝大部分人产生共鸣”这一点,不论男女老幼,雅俗皆能共赏。

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李照夜认为,具有这种特点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典。

感慨了一下,他又开始往曲谱上填乐器符。

简谱算是扒下来了,但与管弦乐的演奏谱还差着好几层楼那么高。

哪个地方用鼓,哪个地方用大提琴,哪个地方用长号,哪个地方用单簧管……

大多数的乐器节点他都能回忆起来,比如主乐器大小提琴,还有鼓点配合的地方。

而不确定的那一小部分,就需要现场用乐器试验了,能回忆起来最好,回忆不起来的,就只能凭经验填补。

但李照夜觉得,以他的鉴赏能力填的谱,就算有一两处与原作不符,问题也不大……

姚景容开完会出来的时候,李照夜已把所有能回忆起来的乐器演奏,全部填到了曲谱上。

剩下的,需要现场试试效果,再看用不用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