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鹰架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 万中 毛慧琳主编
- 3923字
- 2021-04-19 17:12:22
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适宜性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一般把结构区投放的材料分为两大类:主体性材料和辅助型材料。主体性材料具有明显结构游戏材料特征,如明显的三维特征、具有有效接触面或者可以堆叠,如我们说的各种积木、大型积塑、雪花片,等等;而辅助性材料确切地说是一些非结构材料,它们的投放更主要的是丰富和深化幼儿的结构主题,如花、石头、贝壳、草,等等。
一、教师主观的想法和做法
结构游戏材料作为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其配备与使用直接影响结构游戏的开展。
教师在结构游戏开始前,一般会根据预设目标提前投放很多材料,这就是教师们在开展游戏之前的一些想法。
①小班孩子喜欢在情境中学习,特别是形象具体的物品更易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结构游戏中,我们认为为孩子准备大量的辅助性的成品毛绒玩具、玩偶,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
②中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建构技能,他们对建构有很多新的想法,甚至自己提出一些喜欢的建构主题。所以,我们会根据孩子提出的建构主题,提前为中大班的孩子准备能够使用的大量材料,以支持孩子建构活动的深入。
二、实际观察情况与分析
可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观的想法往往导致材料不适宜、不适时,严重影响了幼儿游戏过程。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发出以下一些的声音。
案例1:“他们怎么不玩了”
二环路的立交桥成为大班孩子关注的焦点,为了营造浓浓的川西民居风格,我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画有青花花纹的纸盘、纸板、拉罐桶等辅助性材料。过了一会,我发现小鹏开始在一旁玩起了汽车;昊昊和池池拿着纸板在“舞剑”;而一直专心搭建立交桥的小江和瑞瑞一边修一边说:“这个立交桥搭都搭不起,好小哦。”我出现后,孩子们一下围在了我身边,纷纷诉苦:“薛老师,是修不起我才和昊昊玩舞剑的。”“薛老师,这种板子和罐子只能修直路,转不了弯。”鹏鹏也说:“我看见的立交桥中间有个很大的圆圈,旁边又很多条分出来的路,圆圈可以方便汽车拐弯和改变方向!”
分析
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没有最适当的材料,最终导致了幼儿建构过程的失败。孩子们强烈的游戏愿望从最初的迫切转为失望。这种情绪的变化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继续游戏的积极性。
案例2:“修得太快了”
游戏开始,十分钟以后,结构游戏区的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修好了!”“我这次的围栏修得快吧?”“我修了很多房子!”“我把路灯、树都放好了!”我奇怪极了,以为至少要三十分钟以上结构区的孩子才能搭建出一些东西,我过去一看,孩子们确实搭建出了一个成形的小型社区,有小区的围栏、房子,有花、草、树,甚至还有停放整齐的小车……(围栏由大型积塑围合而成,小区的里的房子由牛奶盒替代,零散地放在中间)在孩子们积极为我介绍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怎么这么快?”又过了十分钟,我再过去看的时候,孩子们早已无所事事,有的摆弄着玩具,有的甚至开始破坏起了已经修建好的“社区”。
分析
这些只具有简单的堆高、延长和架空技能的大型积塑,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简单快速的摆弄后,孩子对材料的兴趣陡然减少,所以他们一下把整个活动室建得满满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主体搭建而无所事事。
案例3:“是动物园还是表演区”
我们小班的“动物园”要开建了,活动前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中小型的搭建积木、废旧材料制作的美观的小屋、栅栏、草地、鲜花和水池等,还特地收集了一批形象逼真的动物玩偶。
孩子们看到这些简直迫不及待地要进去摆弄它们,游戏开始后没过几分钟,结构区里传来一阵喧哗声,我走过去一看,两三个孩子正一人拿了一个小动物在那里欢快地斗来斗去,嘴里还说着:“看我的老虎多厉害!”“老虎算什么,有我的狮子厉害吗?”还有一个孩子则在水池边上跳来跳去,玩起了跳过河的游戏。结构区怎么变成游戏场了呢?而我所提供的积木最后变成了陪衬品躲在某一个角落。
分析
形象、拟真的成品玩偶作为一种辅助性材料,能够引起小班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再现,常常是教师用于小班建构游戏的必备材料。游戏中过早过量的投放,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由于兴趣发生转移而忘记了自己的建构目的。
三、学会材料的加和减——调整和策略
结构游戏材料的提供不是一成不变的,怎么投放、投放什么、在什么时候投放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材料投放过程中怎样进行动态的调整,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针对案例1的调整策略
美丽的立交桥——先增后减,提供充足数量和适合的主材,帮助幼儿完成建构任务。
难道原有的材料都修不了立交桥吗?我暗中一样一样的试了试,的确如此。原来建构游戏和一般游戏不同,它需要建筑学、数学的理论支撑,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修立交桥的。原有的纸盒、拉罐桶等物品显然是不适宜的。所以我为孩子们找来了大量的木制积木、管桩积塑、雪花片、乐高等多种主体性材料,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最适合搭桥的材料。
有了新的材料,建筑区的孩子们又开始兴奋起来,孩子们七手八脚,搭出了立交桥的分支路,这时小鹏说:“要是中间有一块圆形的积木,就跟二环路立交桥一样了。”昊昊连忙在积木箱里去找,一会儿拿出了一个弧形的积木说:“没有圆形的,只有这个!”瑞瑞说:“这个可以拼成圆形!”孩子们立刻你一个我一个,把四块弧形的木条围成一圈,下面用圆柱状的木条做支撑,很快就搭起了立交桥的中心部分,接着用长木条把先搭出来的支路和它连接起来。小鹏欣喜地大声欢呼:“哇!跟二环路立交桥一模一样啊!”欧阳说:“我们家门前的立交桥是两层的,那才漂亮呢!”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着搭第二层,还是用那些圆柱状的木头,谁知刚把圆柱形的积木放上去,就把下面的压垮了,孩子们试了半天发现积木太重了。小瑞说:“要这样放。”说着找来易拉罐叠在上面,第二层一共用了四个罐子,再把弧形的积木放在上面,并用长条形积木将两层桥面连接起来。
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慢慢地掌握了搭立交桥的材料及其特征。其他多余的材料也悄悄被我收起来了。
(二)针对案例2的调整策略
我们要修更难的!——我们决定逐步升级,通过多变和精巧的桌面积塑,支持幼儿逐步提升搭建难度。
速成的“社区”成了个别孩子们的破坏场所,引来了孩子们的不满:“我们修的社区,不许弄坏了!”没想到,破坏王们不以为然:“弄坏了,我们帮你摆好就行了啊,反正一会就修好了!”
“老师老师怎么办啊?”对啊,孩子们这么维护自己的搭建作品,为什么不趁机通过增加材料的难度,帮助孩子提升搭建的难度,也为主题的深化做好铺垫呢?我为孩子端来了一筐雪花片,说:“对啊,那就修个难一点的,这样他们就不敢来破坏了。”孩子们高兴地接过雪花片,一些孩子清理场地,一些孩子用雪花片修起了房子、小桥还有社区的小人,甚至还有个孩子搭建了一辆小汽车……
(三)针对案例3的调整策略
给我们修一个“家”吧——先减后增,前期减少过量的辅助性材料,通过问题式情景强化孩子完善建构任务。
我悄悄将动物园的小动物藏了起来。很快,结构区的孩子们找到我:“老师,老师,动物园里的小动物都不见了。”“哦?我看看。”我来到结构区,四处瞧了瞧,装作很冷的样子抱起了双臂:“哇,这里好冷啊(结构区安置在幼儿寝室,温度相对较低),小动物们没有房子啊,难怪躲起来了。帮他们修一个家吧,暖暖的,小动物们一定喜欢!”
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提示板。板子上画了一些四四方方或者圆圆的线,还留了一个小缺口,就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小的、形状各异的“动物之家”。孩子们可以根据提示板上的线条,将积木一块一块的放在线条上,慢慢地熟悉延长和围合的搭建技能。
“家”终于修好了,动物们当然又回来了!孩子们的烦恼也解决了!
四、基于观察案例的思考
(一)充足数量和种类的主体性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能否顺利开展的有效前提
主体性材料的功能是非结构性材料不可替代的。没有充足的主体性材料,只有辅助性材料不足以支撑结构游戏的开展,只有先用主体性材料建构出基本框架,再用辅助性材料进行装饰和完善,才能让孩子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所以,在教师发现孩子的游戏想法后,可以在游戏前为孩子呈现多种主体性材料,增加几种主体性材料,让孩子反复探索,找到需要的主体性材料。
(二)适宜的主体性材料是幼儿结构游戏水平提升的强力保障
适宜,含有“合适,相宜”的意思。“适宜”在大部分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
适宜的主体性材料是指有层次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结构材料。如方形积塑和跨管玩具就不适合小班幼儿,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力气进行拼拆,肌肉也没有那么灵活。而只具有延长、平铺和堆高这些简单技能的结构材料,缺乏精密性和多样性,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孩子的结构活动。低水平材料和高水平幼儿的落差,不仅不会促进幼儿结构水平的提升,还会大大阻碍幼儿游戏的进程和深入。所以在投放材料之前,教师要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进行观察和分析,才能对主体性材料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游戏的深入。
(三)适时的投放辅助性材料是幼儿结构化游戏进程的有效动力
材料适宜的同时,投放的时机和比例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辅助性材料有助于深化和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但是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孩子还没有掌握主体性材料基本技能的时候,辅助性材料投放的先后顺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教师适时的减法策略,巧妙地化解了幼儿兴趣转移的危机,让幼儿将关注点放在对主体性材料的探索上。所以在投放辅助性材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孩子是否已经掌握了主体性材料的性质和基本技能,别让过量、花哨的辅助性材料偏离了孩子的游戏重心。
五、结语
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千姿百态,好与不好,不是我们老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老师们,请做好孩子游戏的观察者和支持者,适时适宜的提供材料,让材料成为孩子游戏进程的有力“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