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了四级名录体系。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5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5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1项(处)。

一、国家级项目

1.国家级项目名录

在国务院已公布的第1~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阳市的项目数量比较少,一共只有5项5处,其中有3项3处是隶属省直单位的,真正由贵阳市申报确定的只有2项2处(见表1-1)。

表1-1 贵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5处)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1~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图1-1 黔剧《九驿图》剧照(张雅旖摄 引自贵州都市网)

2.国家级项目类型结构

贵阳市的国家级项目在数量上较少,主要分布在4个类别的项目上(见表1-2)。在4个类别的项目中,传统戏剧有2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各1项。

表1-2 贵阳市国家级项目类型特征(处)

3.国家级项目民族分布特征

贵阳市的5个项目中有3项是省直单位且以团体或企业的形式申报的,不适合进行民族属性的划分;另外两项是由贵阳市申报的,1项是苗族的花溪苗绣,另1项是布依族的香纸沟皮纸制作技艺。

4.国家级项目空间分布特征

贵阳市有6区3县1市,但只有花溪区1个单位获国家级项目的认定,市直有1项,另外3项为省直单位。由此可见,贵阳市的区县在国家级项目的发掘和培育上还是非常有潜力的(见表1-3)。

表1-3 贵阳市国家级项目空间结构(处)

二、贵州省省级项目

1.省级项目名录

在贵州省政府已公布的第1~4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阳市共有38项50处(见表1-4)。

表1-4 贵阳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50处)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省公布的第1~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图1-2 省级项目“苗族猴鼓舞”(桃花石上幽兰摄 引自贵州百科信息网)

2.省级项目类型结构

贵阳市的省级项目数量较多,共在8个类别上拥有项目(见表1-5),只有曲艺和传统美术两个类别没有认定的项目。各类别项目中,民俗占的比重最大,有13项20处,项目和分布处数都超过了40%;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分别有6项10处和9项9处;此外,传统舞蹈有5项5处,其他4个类别都是1~2处。

表1-5 贵阳市省级项目类型特征(处)

在项目分布上,分布最广的是民俗类“苗族服饰”(有6处),其次是传统戏剧类“花灯戏”(有4处),反映出这两个项目有着比较好的传承状态。此外,民俗类的“苗族 ‘四月八’”“苗族跳场”,传统戏剧类的“阳戏”,民间文学类的“簪汪古歌”等4个项目各有2处。

3.省级项目民族分布特征

贵阳市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各族人民杂居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贵阳市人口居前3位的分别是汉族、布依族和苗族。

在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苗族项目最多,共16项24处,占比接近50%,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民俗4个类别;其次是布依族项目,共有12项12处,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5个类别,其中民俗项目居多,有5项;汉族项目居第3位,有8项9处,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的稍多;另外多民族共有的有2项5处,为“花灯戏”和“同济堂医药文化”两个项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标准难以把握,汉族以及各族共有的项目划分不一定准确。

4.省级项目空间分布特征

加上省直和市直,贵阳市共有12个单位纳入统计,从50个分布处来看,面还是比较广的,特别是有9个县市区的项目得到认定,较国家级项目只有花溪区1个单位来说,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见表1-6)。唯一没有项目的是观山湖区,不过其成立于2012年,暂时没有项目得到认定尚在情理之中。拥有项目最多的是花溪区,有12项12处,其中苗族项目居多,有7项;开阳县也有一定数量,共9项9处,布依族和苗族项目居多,项目集中在传统戏剧和民俗两类,其中民俗有6项;乌当区有7项7处,其中苗族有5项,项目分布在4个类别上,传统舞蹈有3项。此外,市直有3个项目,都是苗族与布依族的民俗项目;省直有4个项目,认定单位分别是省花灯剧团、省黔剧团、省杂剧团和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表1-6 贵阳市省级项目空间结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