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
- 刘伟 张辉
- 2013字
- 2024-11-02 23:21:54
序言
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影响着不同文明与国度的兴衰。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过去的三年,是“一带一路”走下蓝图、完成规划的动员期,如今开始向深耕细作、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迈进。
«易经»说“三年有赏于大国”,三年时间能够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也是总结收获的时节。第一,政策沟通获得广泛共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与沿线国家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政策沟通,如上合组织框架、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协调机制、“欧亚经济论坛”等对话形式;与沿线各国达成了广泛共识,构成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基础。第二,设施联通打下坚实基础。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使地理上的障碍不断被打破;高速公路、高铁列车、港口轮船、跨境光缆,使互联互通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第三,贸易畅通取得显著成就。贸易畅通是打开彼此市场的“金钥匙”,三年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致力于推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磋商,逐步消除各项贸易和投资壁垒,为区域内各国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第四,资金融通形成合作网络。金融支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注活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6年年初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正式启动。金融合作正在迅速展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五,民心相通实现稳步推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三年来,我国积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多样文明的对话与交融,构成了别具特色的“丝路精神”,形成了五色交辉、八音合奏的当代文明交流盛况,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最重要的是让各方理解,得到各方的支持,达成真正的共识,进行认真的投入。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
第一,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凝聚共商共建力量。要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实实在在的成果,加强“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的构建,充分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打造与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第二,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现高效一体推进。要坚持统筹协调,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
第三,坚持长期推进原则,鼓励机制平台创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推动取得更多早期成果,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
第四,利用全球华人网络,深耕国际人才储备。海外华侨华人熟知海外文化,具备双语、多语能力,掌握着资金、技术、信息和关系等大量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世界华商大会、世界华人华侨社团等全球华人网络,形成服务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储备库。
第五,完善商务支撑体系,实现全面有效支持。目前,我国在商务服务业领域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撑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投行、信托、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与调查等领域对外依赖严重,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要在商务服务业领域加强对我国企业的支持,形成企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支撑。
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认识,“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大战略。高等学府理应在其中担负应有的责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库保证。
充分发挥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力,促进各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为政商学界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策对话和协商,增进互信,促进共识。
基于国家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第二期课题“全球治理格局变动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研究”(2011—2012)和目前在研的第三期合作研究“全球价值双环流下中国与亚非拉协同机制研究”的若干已有合作成果及2015年3月28日正式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本书汇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从产业和空间的角度深度剖析“一带一路”愿景在实现发展中国家产业与空间协同上的积极作用,其中汇聚了专家学者们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充分了解倡议内涵、深度挖掘战略价值、广泛拓展战略视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衷心期待“一带一路”愿景能给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地区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变革,也希望本书能够对每一位读者有所裨益。感谢北京大学博士后唐毓璇,博士研究生易天、闫强明,硕士研究生辛星、罗昶等对于书稿的修订和校正工作。
最后,由于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缺陷甚至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