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表演

也谈从自我出发[1]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问题,既然是一个戏剧表演艺术上的学术问题,就必然会有争论,今天我们来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仅因为每个人所执的艺术观点不同,对体系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斯氏体系本身也存在着矛盾,因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本身也是在发展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有时后期否定了自己前期的一些观点,因而也造成了这种矛盾的现象,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体系本身科学地总结了许多导演、演员及其本人的演剧艺术实践,寻找到了表演、导演艺术中的规律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由于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必然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有些方面甚至存在着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虽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比较科学的演剧体系,但它又不可能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是错误。例如,体系中的行动学说,规定情境学说,贯串行动和最高任务学说以及演员的内、外部自我修养的诸元素,以及形体动作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都有许多非常科学的东西,但同时也受到了唯心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当我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时,就应该非常慎重。

关于体系中的具体问题,想就“从自我出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今天我们来研究“从自我出发”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从自我出发”究竟是怎么回事?

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坚持的创作原则来谈。他在谈到自己这一学派的创作原则时认为:舞台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角色的 ‘人的精神生活’,把这种生活用艺术的形式在舞台上传达出来”。因此,他十分强调要“体验角色”,并且借用普希金的名言,要求演员能够达到“在规定情境中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他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应该有真实的体验,反对表演上的虚假、做作。这在当时对充斥在俄罗斯舞台上的形式主义和匠艺式的表演是一种挑战,是大胆的革新,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有进步意义的。

如何才能使演员产生真实的体验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做过许多的探索,他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不要去考虑情感本身,只要去注意那些可以培养出情感的东西,那些可以激起体验的条件。那些东西就等于需要浇水和施肥的土壤,情感会在这土壤上生长起来。这时,天性本身就能创造出新的、和以前所体验过的相类似的情感。”[2]同时,他还认为“演员只能体验自己的情绪”[3]。认为演员“在舞台上永远都只是在表演自己,不过是在你为角色而在自己心里培育的,在自己的情绪记忆的熔炉中冶炼的各种规定情境和各种任务的不同结合和配合之下表演就是了”[4]。所以,到他的晚年,他探索了一种“形体动作方法”,这时他明确地把“从自我出发”提了出来,主张“从自我出发”,创造出角色的形体动作的逻辑顺序,从而引发出情感的逻辑顺序这样一种创造角色的技术方法。他在《演员创造角色》, 《奥赛罗》一章中很明确地说道:“演员不可忘记,特别在戏剧性的场面中,他必须经常从自己本人出发,而不是从角色出发去生活,从角色那里所取得的只是他的规定情境罢了。因此,任务在于,让演员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在诗人、导演、美术设计、演员自己想象以及灯光管理等等所提供的规定情境中,他在形体上将做出一些什么,这就是说,如何动作(决不要体验——在这种时候绝对不能想到感情)?当这些形体动作清楚地确定下来的时候,演员只要在形体上做出来就行了。(注意:我说——要在形体上做出来,而不要去体验。因为有了正确的形体动作,体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5]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从自我出发”达到真实体验的公式。所以,完全可以看出“从自我出发”是和“形体动作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关于“形体动作方法”在苏联曾经引起过一次规模很大的讨论。在我国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还是谈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从自我出发”究竟是什么意思。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你知道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这样说的:‘演员不论演什么角色,他总应该从自我出发,诚心诚意地去动作。如果他在角色里面没有找到自我或者失掉自我,那就会扼杀角色,使它失去活生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演员本人,只有他一个人才可能给予他所创造的人物。’因此扮演任何一个角色时,都有要用自己的名义,在作者提供的规定情境中去表演。这样你就会首先在角色中感觉到自己。做到了这一点,就不难使整个角色在自己身上成长出来。活的、真实的人的情感对角色的成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土壤。”[6]他还把这种“从自我出发”归结为一个公式:“假如我处在剧中人的规定情境之中,我将怎样按照人的方式行动。”[7]这里所说的“从自我出发,诚心诚意地去动作”和“我将怎样按照人的方式去行动”,我的理解是要求演员从本人的内在欲求出发去行动。这一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创造角色》, 《钦差大臣》一章的具体论述中谈得非常明白,而且他还说过:“我们在解决情感和逻辑与顺序问题是多么简单。只要问自己:‘假使我处在剧中人的地位,我会怎样办?你自己的生活经验(它是你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过的,因而同你的内在天性有着有机联系)就会替你回答这个问题。'”[8]然后他紧接着说:“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你的经验和意向必须与剧中人的那个经验和意向相符。这里可能有很大的分歧,重要的是,你将不是作为演员从旁边来判断他,像判断一个陌生人似的。你将会像一个人判断另一个人那样判断他。”[9]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诚心诚意地动作”“按照人的方式去行动”,指的是演员本人在创作中产生的真实的欲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所以如此强调演员创作中本人的真实的欲求,是因为他认为“从本人出发可以去体验角色,从别人出发则只能搬弄角色,膺造角色”[10]。可以说他主张“从自我出发”,是为达到真实体验的表演技巧和方法的一个起点,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从演员本人的条件出发。

那么“从自我出发”对不对呢?

首先应该肯定他要求演员应该有真实的体验是正确的。中国戏曲中也认为“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同情”,真实的体验实际上是作为揭示人物形象的手段,使观众能够更好地去认识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此外,他还反对从固定的模式出发去膺造角色。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角色的情感必须是通过演员本人的心理机制所产生的体验过程来完成的,演员创造任何角色的活生生的情绪体验,都是离不开演员本人的体验过程的。同时,演员本人的一部分情绪记忆经过加工、提炼,也是可以作为创造角色的情绪体验的材料的。从这些方面来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从自我出发”是符合演员创造的实际的。

但是,绝不能把“从自我出发”理解为演员永远只是体验自己的情感。人类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虽然是共同的(包括体验过程在内),但心理活动的内容则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演员应该做的是创造出角色的情绪体验,而绝不仅仅是体验自己的情感。“从自我出发”可以说是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情绪体验时是借自己的心来完成的一种技巧,是创造出真实的体验最终能够感染观众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舞台情感终归是一种创造性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并且具有表现性质的情绪体验。因此,“从自我出发”只不过是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的舞台情感的一个起点而已。如果“从自我出发”最终创造出来的不是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而只是自己的情感,这恐怕就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本意了。

以上是我对于“从自我出发”的认识,也许会有曲解之处,希望能够在深入的讨论中明辨是非,既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公正的评价,又能使我们在表演创作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 《戏剧学习》,第4期,1978年。

[2]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92页。

[3]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92页。

[4]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92页。

[5]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57页。

[6]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57页。

[7]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57页。

[8]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63页。

[9]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63页。

[10]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4卷,郑学莱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