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若干政府重大项目的比较与反思

李洪权

【内容提要】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国政府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推出系列项目。人才的跨区域培养是综合利用全球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人才的最优方式。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是提高学科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人才的“送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将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政府行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不可避免地掀起了国际化的浪潮。位于当今高等教育中心地带的北美与西欧如此,亚洲、澳洲等地区也不例外。为了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各国政府敦促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为谋求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而不余遗力,不断出新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纷纷推出若干重大项目。近年来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欧洲“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Mundus Programme)就是最好的例证。该项目计划通过建立100个跨大学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近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法,吸引更多外国教师和学生在欧洲的大学学习,加强欧盟成员国大学之间的学术联系,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该项目既面向欧洲学生,也面向第三国(欧洲以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对于同处于东亚地区的中日两国,在新世纪的国际化浪潮面前,它们情况又如何呢?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比我们先行了一大步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有趣的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汹涌的国际化浪潮,中日两国政府都为了推进各自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提升其国际影响力而戏剧性地迈出了看起来非常类似的系列举措。在人才培养领域,政府加大力度鼓励吸引留学生的同时也大力资助向海外派遣学生;在科研领域,都推出了从点到面地一系列强调提升科研能力和基础建设的重大项目,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都采取了支持或鼓励走出去的战略措施。而这一切,是简单的相互“抄袭”,还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说另有原因?相互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不同,或者是否存在真正值得借鉴的地方?

纵观近十来年中日两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所推出的系列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结合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功能,本文试图通过不同角度主要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提供一些可资的参考意见。

一、人才培养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这其中主要包含“方式”的国际化和“成果”的国际化两个层面的意思,即跨越单个国家或地区、融合复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适应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从人们所熟知的基本现象来看,国际化人才培养又主要体现为人才的跨区域(跨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流动,即留学。就近年来的情况而言,在培养“方式”方面,主力还是在具体实施人才培养行为的各大高校和相关机构;而在促进人才的跨区域流动方面,各国政府大有作为,而且也的确有大作为。后者所指的政府作为,也正是本文的关注重点。

人才培养,本来就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因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各大学之间积极开展校际学生交换交流及联合培养、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等大学层次的非官方行为外,各国政府也是不断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事业。欧洲的“伊拉斯谟计划”如此,中日韩三国共同推出的“亚洲校园计划”(CAMPUS ASIA)如此,都是政府积极参与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好例证。

进入新的21世纪以来,中国从国家的具体国情、发展任务和时代特征出发,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确定下来,并不断完善和逐步落实。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政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双向的,它在进一步吸引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加大留学生接收力度,为国际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走出国门、留学海外,不断推出系列政策和强有力的措施,为本国更多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适应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在吸引留学生、为国际社会培养人才方面,2010年9月,教育部于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根据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还将逐步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而在为本国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可以说中国政府是着手更早、力度更大、内容更丰富。在这里我们来重点看一下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重大举措。

2007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它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培养世界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加速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带动科研合作,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具体来说,该项目主要是计划每年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近50所高校选派50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的主要实施工作由教育部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研究生在外留学期间,由政府每月提供相应的生活费及一次往返的国际旅费。在留学的对象院校方面,包括美国、欧洲各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共计约100所海外知名高校或世界顶级学科专业。此次的公派研究生项目,无论从资助人数上,还是从资助金额方面来看,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时隔近三十年中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又一次重拳推出的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派留学生项目。[1]

该项目自设立并正式实施以来,至2010年的四年间共录取18482人,其中攻读学位博士研究生7189人,联合培养博士生11293人,目前已回国7000余人;每年派出留学生数量分别为2007年3952人,2008年4640人,2009年4781人,2010年5109人。[2]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优先资助的领域为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国防。其中包括16项重大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同时,相关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及人文与社会应用科学研究也被纳入重点资助领域。[3]

国外交流学习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学习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在该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外学者、同时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学术联系也将为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中国学者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呈现在国际学术界,使国外学者了解了该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及研究状况,为中外学界的交流提供了纽带。

基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成功经验和重大成果,中国政府又于2012年试点设立并启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该项目主要面向“985”、“211”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每年选拔1000名优秀本科生赴国外一流高校学习交流,留学期限3~12个月。2012年申报结束后,确定有226个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将选派规模扩大至2000人,除继续资助2012年可行的项目外,新增审批522个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最大意义在于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进一步完善,为从本科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实现全程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性。

而日本的情况又如何呢?二战后,为恢复经济、增强国力,日本及早着力恢复国民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与民间都派出了大量人才到海外学习,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吸收了不少海外人才到日本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与海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起步较早,可以说其国际化进程已逾半个世纪。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2005年5月的数据看,当时日本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超过12万人,居世界各国接收留学生人数的第六位;日本派出的留学生人数已达约8万人,居世界各国派出留学生人数的第四位。[4]

近年来,随着日本“少子化、高龄化”社会的加剧而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的陡降以及伴随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带来的日本人海外留学意愿的减弱,日本人留学海外的规模在逐年缩小。针对这一现象,日本政府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侧重于吸引外国留学生,推出了留学日本的系列有力举措。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日本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国际社会分享日本既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同时,再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保持与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同步发展。

这里,重点关注一下日本吸引留学生的情况。

从日本接收留学生数据看,早在1983年,日本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就超过万人大关;2003年更是完成了招收十万海外学生的计划;2004年达到12万人之多。[5]

应该说,既是基于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社会现实的客观需求,继“招收十万海外学生”计划之后,日本政府又于2008年7月出台了重要的后续政策文本——“招收30万留学生计划”。日本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就是要促进大学人员的国际化,尤其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策略之一。而长期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也是接收留学生,甚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是以留学生的数量为主要标准。[6]

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日本将使招收留学生规模增至30万人。为实现这一计划,需要重点建设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1.“以国际通用化指标保证高校教育质量”。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积极以国际通用化指标来评价和保证教育研究及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质量。同时,还要广泛吸收国外的优秀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提高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使大学更加人性化。

2.“以‘国际性等级划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大学“国际性等级划分”活动备受重视的原因在于学生和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性的急速增加。为此,各大学须逐步实施“国际性等级划分”,如科研人员的相互评价、职员的评价、师生比例、教师人均论文引用数、外籍教师比例、留学生比例等。

3.“完善留学生交流机制,推进国际性大学格局与质量建设”。

日本的大学虽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获得了较高的国际评价,但其“国际性等级划分”的整体评分却并不是很高,原因主要在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完善互换留学生和接收短期交流留学生体制,积极参与国际性大学的评价、大学信息的发布等活动,尽快完善国际性大学网络建设等。

4.“完善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条件”。

建立能使留学生安心学习的环境,保证为他们提供在来日本后第一年内的宿舍,并联合区域社会、企业等共同推进留学生生活援助。[7]

目前,从日本接收的留学生生源地来看,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仍占主要部分,来自欧美及中东地区的留学生不多,而非洲国家更少。长期以来,语言是制约留学生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因此在日本政府将在全国重点支持建设30所大学,作为国际化基地,大幅增加英语教学内容,并且将增加英语授课比例,进而使通过英语取得学位成为可能。同时,日本大力增加外籍教员人数的比例。[8]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的国际课程的开设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日本学习生活。同时,日本政府为了帮助留学生毕业后在日本就业,还计划延长留学生在日本找工作的时间。对于30所接收留学生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试点大学,政府在5年内给予必要的经费援助。这也就是日本政府推出的所谓“国际化基地建设项目”(G30)。[9]

无疑,日本政府在吸引留学生、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系列举措,是一个推动政府与民间、大学与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立体化的、网络化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中日情况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当前重点在“送出去”,即政府鼓励并大力推进学生的海外留学,力图充分利用国际社会既有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适应能力及和竞争能力的各类人才。而日本的情况则更倾向于“引进来”,通过有效整合政府与民间的共同资源,充分发挥和改善自身资源优势,为本国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者各有侧重,其原因当然很复杂,但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却是不争的事实。第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新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水平有待提高;相伴而生的就是人才培养能力及其所培养出来的高端人才(供)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需)之间差距较大,客观上需要“送出去”;相反,日本历史上高等教育起步就早,发展迅速,因此其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处于先进水平,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引进来”的基础和条件。第二,人才资源状况不同。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供)无法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求)。日本的现状是,相较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甚至出现过剩并逐步空置;相反,支撑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却不足。因此,通过吸引留学生,一方面实现了与国际社会共享既有优势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进一步打造国际化的优势教育资源增强本国影响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科学研究

当然,科学研究也是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无法在这两个领域划出明确的界线。因此,这里也不单独对该领域作全面系统阐述,只是重点关注在推进科学研究实力方面的相关具体举措。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提高大学的学术科研水平、发挥大学的智力优势愈加得到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中日两国政府也不例外,在提高科研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具体到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而言,主要是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手段和环境实现本国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做法,应该说双管齐下:既包括了从外部(国际社会)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满足现实的紧迫需要,同时自身也在下大力气培养未来的优秀人才,进行人才储备。不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在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手段。

吸引人才方面,中国政府近年陆续推出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新千人计划”等一系列的人才引进计划。这些重大计划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海外直接引入了大量的本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国际化的优秀人才资源,甚至是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大幅度提升了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通过人才的国际流动(引进),从而使我国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科研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未来世界科学研究领域的同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自身培养人才方面,政府先后推出并实施了旨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211工程”、“985工程”。这些工程主要在高校实施,在提高大学科研能力方面,采取了以点到面的发展方式,以学校为单位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说,中国政府的无论是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是在自身培养人才方面,始终都强调并贯穿着国际化的手段和元素。而这两方面的同时实施,也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全方位的人才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供了长期有效的保障。

而在日本,为了提升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推进科技的创新与主导,日本政府推出了“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经历了“COE基地”—“21世纪COE”—“全球COE”三个阶段。“COE”一般是指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尤其是拥有卓越的学术带头人,有最新的科研资料与学术信息,有先进的科研设施,有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创新性科技成果的研究机构。也可理解为集中精华力量创造卓越成果的中心。日本文部省学术审议会给出的定义是“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能推进世界上最尖端学术研究的、卓越的研究基地”。2002年,“21世纪COE计划”正式启动,以项目形式资助大学中的卓越研究基地。为吸引全球顶级人才,与世界顶尖大学缩小差距,开展协同研究,日本文部科学省又于2007年启动了“全球COE计划”,旨在培养无边界人才,就重大问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汇集全球优秀人才于卓越基地。[10]

该“卓越工程”计划以项目形式重点资助大学某一学科或若干学科领域内的某一问题,以期获得一流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该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在国际范围内与学科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至于国际人才的引进,则是在确保自身学术带头人的基础上,更多从国际社会(外部)引进年轻的科研人才并使其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提高科研能力、逐步实现成长。

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国际化浪潮面前为提升科学研究实力和竞争力,中国推出了系列有效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科学研究的现实发展需求,同时也兼顾了科研人才的长远培养与长期储备,提供了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可能性,可谓是近期和中长期的全面兼顾。而日本方面,政府主导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系列重大项目,重点在于以满足国家社会迫切需求与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如“21世纪COE计划”主要在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综合/新领域、医学、数理/地球科学、土木建筑/机械工学、社会科学、创新型学科等十大学科群进行资助,2004年又增加了“革新性学术领域”。相对说来,日本方面的重点在于近期的迫切需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简单说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高等教育机构的科学研究发展阶段不同。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底子薄、学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急需大批引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科研人才。如此状况的人才引进,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却也会出现新引进的学科及人才的水土不服现象。相较而言,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发展起步较早,学科分布更健全,更具有持续性系统性发展的特征。引进年轻人才,一方面有利于保持自身特色和一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弥补了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二,人才资源状况不同。中国的人力资源较之日本要丰富得多,而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后备队伍也比日本充足。因此,中国有必要也有可能从科研素养的最基础阶段做起,而日本方面则注重培养“半成品”人才。在这一方面,中国的项目优势在于长远效果较好,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而日本方面项目的优点是项目实施成果见效快。第三,高等教育机构在功能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除了人才培养以及基础理论研究外,同时也是承担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一大主力;而在日本,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其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和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国家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研发机构承担。针对这种状况,日本政府推出的相关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试图通过导入国际化的手段以谋求增强高等教育机构在应用型研究领域的实力。

结语

通过如上两个方面的简单比较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进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和发展需求。因此,切不可好高骛远,脱离现实基础,必须循序渐进,有序推进。这一点,中国政府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所逐步推出的重大举措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很好的说明。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而实现国际化为自身发展服务;切不可被动卷入当今世界气势汹涌的国际化浪潮而轻举盲从,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日本政府为解决人才资源不足所推出的“G30”计划以及以高效为中心推出的系列“卓越工程”计划也是最好的正面例证。

三、国际化进程实际上就是跨越区域界线的一个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面对国际化大潮决不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门造车,也不能“一边倒”式地抛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单纯的所谓优化甚至异化。人们常说的“最民族的也是最国际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只有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才能形成真正的全球范围的良性国际化态势。

而中日两国政府都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遗余力、大显身手。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为正在并应当很好地遵循其自身规律有序推进,从而探索出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使其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蔡秀萍:《“千人计划”:创新中国引才的龙头工程》,《中国人才》,2011年第13期。

禾丰:《“千人计划”:引才的“国家行为”》,《神州学人》,2009年第7期。

李洪权:《日本高校驻华办事处的设立与中日高等教育交流》,《日本学》,2011年版第16缉。

陆道坤、白勇和朱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10所高校“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田小仟:《由传统向创新的转变——日本高教改革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2期。

《“千人计划”项目介绍》,《中国人才》,2011年第19期。

尹贞姬:《日本高校管理模式初探》,《日语知识》,2012年第10期。

赵俊芳、姜检平:《日本“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1期。

朱洪涛:《九十年代的日本高教改革》,《中国高校师资研究》,1997年第3期。

The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China and Japan's Governmental Behavior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Li Hongquan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governments of China and Japan have carried out sequences of educational items in the field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pite of their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could make a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global educational source possible,and this process is necessar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excellent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improv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bility.Both sending students to study abroad and attracting talents to work for this country will make a deep and ac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government behavior;cultivation of talents;scientific research;intellectual resources

[1] 程学竹、于颖:《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第5期第67页。

[2] 国家留学基金委:《2007—2009国家留学基金委年度报告》,2010年7月29日,http://www.csc.edu.cn/Nianbao/。

[3] http://yjsy.pku.edu.cn:8080/py/shownews.php?id=10.

[4] 马岩、肖甦:《日本留学生扩招政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第67页。

[5] 王晓霞:《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3页。

[6] 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35页。

[7] 马岩、肖甦:《日本留学生扩招政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第68页。

[8] 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38页。

[9] 同上。

[10] 赵俊芳:《中日高等教育“卓越工程”比较及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9期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