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修订本)
- 张一兵
- 7884字
- 2021-04-02 05:14:37
一、心灵的新大陆:意识背后的无意识深渊
精神分析学的发生,缘起于1893年两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发表的一篇题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的论文。文章提出运用催眠法来治疗歇斯底里,这一新的方法被视为“精神分析”的开端。在1896年3月发表的法语论文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e)”一词。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应该涵盖如下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是临床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技术、方法和理论,精神分析学无疑是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并且的确在临床中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虽然这种临床精神病治疗方法和理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整个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但的确可以说,它是精神分析学来自实验科学的现实前提。二是作为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精神分析学,这个部分正是本章将要关注的主要内容。与先前的心理学说不同,弗洛伊德的研究不再仅仅注意人身上直接表现出来的各种显性意识中的心理现象(如冯特以来的正统实验心理学),而是注重透过表层的意识现象,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过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弗洛伊德宣称,自己发现了人心深处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世界,亦即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心理领域,它的最深层涌动着无数我们先前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这就是无意识现象。[157]弗洛伊德习惯于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显性意识现象视为掩人耳目的帘子,他最喜欢说的那句话就是:“掀开帘子看看!”拉康后来也提到了帘子,可他的回答却是:“看了,帘子后面什么也没有!”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主体心理现象是由显性的意识(理性)与无意识(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共同构成的,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则是其中更为原始和基础的部分。对无意识现象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及其在人心理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的揭示和说明,构成了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无意识(Unbewusste),二是性的本能(Instinkt)。这两块理论基石后来都被拉康搬掉了:其一被改写成“无意识是在写他者的话语”,其二则被作为生物主义残余更彻底地删除了。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外在部分和动作。”[158]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础,它构成人的心理过程中实质的部分,依弗洛伊德之见,在人的整个心理现象中,有意识的部分同样也起源于无意识的东西,或者说是在无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没有意识到的。”[159]性的本能的概念,是无意识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说明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冲动为基础,无意识的根源正是人的内在本能冲动。这是一种广义的性本能,它不仅是导致精神病症的根结,而且也是无意识基础的主要内容,甚至还是人类文化、科学、道德、宗教的内在升华的根本力量。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后来建立的有关人的心理结构和个性结构的整套理论,都是以无意识和性本能这两个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这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其他一切心理学说最为根本的异质之处。其实,就在精神分析学发生发展的同时,一种哲学思想业已形成,特别是当弗洛伊德将自己的学说运用于分析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运用于解释整个社会道德、科学与宗教等文化之时,它已经在事实上升华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
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视为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革命。他宣称自己的发现与一切传统理性观念直接相反,与一切传统的道德和美育观点也截然相左,这两点上就足以“触怒全人类”了。[160]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把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思想革命依时间线索分为宇宙学的哥白尼革命、生物学的达尔文革命,以及心理学的弗洛伊德革命。他认为,这其中每一次思想革命都使人类原先在思想史中那种虚假的完整形象受到彻底的颠覆性的批判,“人”,越来越成为科学认识中一种具有相对性和缺乏自足性的存在。如果说,哥白尼的科学思想革命证明了太阳中心说,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废黜了“地球处于中心位置的特权”,从而否定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主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人类起源于动物,证伪了人类对动物尊贵感[161];那么弗洛伊德认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学则论证了人类本性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从而根本否认了意识(理性)自我在人类内心世界里的中心地位。拉康说,弗洛伊德的发现表明,只有当主体偏离了自我时“才真正触及主体”[162]。也由此,“人的真正中心不再是在人本主义传统所指出的地方了”[163]。因为在弗洛伊德那里,“凡是精神的东西,首先都是无意识的”[164]。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人的‘自我’就连在自己的屋里也不能成为主宰”[165]。正是弗洛伊德的这一指证,后来被拉康极端地夸大成自我的空无和死亡。果真如此的话,这当然就会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思想史“地震”。[166]实际上,这三次科学思想上的“革命”都去除了关于人的认识中虚假的一面,使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接近真理性。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指认为一场发生在心理学中的哥白尼、达尔文式的革命。乍听起来,这好像十分费解。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我在序言中讲述的那第一个故事:我的学生王二不曾预约突然来访,自说自话地在我家客厅里吞云吐雾、夸夸其谈,当时令我极其愤怒。可一旦我发现他实际已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那就不得不自认倒霉。为什么?因为,精神病患者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具有控制自己言行的意识主体,换句话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无论精神病患者做什么,都是无意识的。好,这个分析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人是有意识的,倘若人失去意识,我们就会将他排除到不正常的人群中去。在此,意识无形中就被我们等同于人本身了。也因此,意识现象理所当然地成了人类思想史的主体,科学、知识、艺术以及各种文化研究都十分自然地将意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的苇草”,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王国,人即意识,主体即理性,这是多少年来天经地义的共识。可是,弗洛伊德偏偏要与此唱一个结结实实的反调。他说,人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东西是假象,意识并不是人的主体,人的真正本质和精神动力恰恰是长期以来被视作不正常的无意识现象。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弗洛伊德偏不信这个邪,他要说的是,“我原欲故我在”。在主体体认的问题上,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只不过,在拉康哲学中我们将看到,弗洛伊德这场革命的结局将比他所反对的人们更加悲惨。我始终认为,拉康哲学呈现出一种较之弗洛伊德这一哥白尼式革命来说更为激进的形式。拉康将要证明的是,本能与沉重的肉身是非人的,甚至连弗洛伊德指认为人之本质的无意识也不过是他者的奴性话语编织物。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拉康其实是后弗洛伊德的。这就好比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再从西方地平线上落去,就想当然地以为太阳总在围绕地球旋转(地心说),可这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假象,哥白尼透过这个表象,科学地指证恰是地球在绕太阳旋转。可见,哥白尼也跟人们的常识唱了个反调。拉康说,弗洛伊德将自己的发现比作所谓的哥白尼革命,是因为他的发现正好也使“人自居为宇宙中心的地位再次成了问题”[167]。不难看出,此处弗洛伊德批判性地证伪对象指的就是思想和意识主体。巴赫金说:“在弗洛伊德那里,基本论题的展开总是伴随着对意识的批驳。”[168]
弗洛伊德说:“我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是怎样构造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169]如上所述,长期以来人总将自诩为有意识、有理性的动物,在心理学中也不例外。传统心理学都只以人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将自觉意识等同于心理现象的主体,由此认定对意识的研究就等于对全部心理活动的研究。换句话说,“在以前,心理学通常以肉体上和精神上正常的健康人作为研究的对象”[170]。作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毅然站到了这一传统观念的反面:在从事精神病治疗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背后存在一种更为有力的东西,即无意识心理现象。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进一步大胆提出,意识并不是心理活动的全部,甚至不是其主要的部分: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生活和科学认识生成别开生面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
言下之意,在人的心灵中,除去意识以外,还存在众多内隐的无意识。“如果我们必须假定某一过程目前正在进行着,然而目前我们又对其一无所知,我们使称该过程为无意识的。”[171]这已经是一种哲学说明了。弗洛伊德认为,内隐的无意识才是心理现象的主要部分,意识只不过是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分离部分和外部动作罢了。弗洛伊德这里的断言无异于对有史以来的全部人类思想文化和文明的颠覆性宣判:理性观念的人不是人,因为人的本质原动是非理性的无意识。在宣判人之死亡这条茫茫畏途上,弗洛伊德跨出了相当重要的一步,正是在这一步的基础上,拉康更加激进地将人类主体一把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过同时堕入深谷的也包括弗洛伊德的本能—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传统心理学仅仅对人的精神生活做出了部分的说明,实在算不上是对人心理现象的完整研究。他认为传统心理学所提供的心理图式是虚假的,至多只是一种肤浅的表层心理,他自己的心理学才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的心理活动深层机制的科学,即关于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学。有的论者说:“精神分析,就是发现一种场所,即无意识的场所。”[172]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表面出发,深入到它更本质的部分中去,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从思考逻辑上看,弗洛伊德是从外到内的,意识是表象,被压抑的本能原欲才是本质;到了拉康那里,这种从外到内却成了只有外没有内,自我与主体都只是幻象建构的外壳,二者皆腹中空空。拉康不无得意地讥笑道:弗洛伊德视为珍宝的无意识,不过是大写他者的唾弃物而已。
进一步说,弗洛伊德认为,自己的深层心理学不只是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对人之深层心理结构基础和原初动力的揭示。关于人的深层心理,弗洛伊德曾经有过一个十分著名的比喻,他说如果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比作茫茫大海中的冰山,那么人之精神生活中的意识领域就只是凸显在海洋表面上那一个小小的冰山尖顶,而人之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领域才是最为本质的潜藏在深海之中的那座巨大的冰山主体。
弗洛伊德这个判断的打击面显然很宽。在他看来,有史以来的整个传统心理学研究(其实包括全部思想史)都相当片面地只停留巨大冰山的那一方小小尖顶上,而他的新心理学则要潜入之前无人能达的深海,透过意识这个海面上的表层深入到精神生活的内部,去探索无意识的更广阔的天地,由此征服整个心理科学的宏大世界。我们不妨用时髦一些的文字来概括弗洛伊德的意义——弗洛伊德开启了祛主体的思想进程,可他却又不是祛中心的,因为,他只是将意识中心论转换成无意识中心论罢了。这也是弗洛伊德与拉康重要的异质性所在。
奥宾斯基[173]的“无意识”
对这些背景略有知晓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对无意识的学说作一些更具体、更进一步的介绍了。实际上,这也是弗洛伊德前期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弗洛伊德在自己的早期科学著作中,曾经将人的心理区分为表层意识、深层的无意识和居于二者之间的前意识三个部分。他认为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以上三者之间既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由此构成了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整体的心理过程。可见,主体意识不是一个单一实体,而是一个结构化的复杂功能体。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主体理论逻辑中一种重要的学术突破了。
当然,提到人的心理活动,首先还是应该谈谈意识现象。不过,这里的所谓意识现象,指的并不是我们在传统意义上用来与物质相对立的哲学“意识”规定,而是指人们对各种心理现象的自觉运用,譬如此刻你正在阅读本书,那么你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心情如何,你甚至可以抬起头来,小声说:“我正在看书。”所有这一切,都是你自己能够有意识自觉做到的事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正是心理活动中的意识在自觉地支配你所做的这一切。依弗洛伊德之见,全部自觉的意识现象是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依相存的一个继发性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心理活动存在的最高形式。将意识现象提到这样的高度,倒与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并不矛盾。然而,弗洛伊德笔下的“最高阶段”却还别有深意。倘若用通俗一点的文字来阐述,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用“最高阶段”来评价意识现象,是想说明后者在人的心理因素这个大家庭中作为统帅和主宰一切的“家长”的崇高地位,它支配和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运作。这倒暗合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那个居统治地位的主人。正是在意识的管辖和指挥下,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保持常态。另一方面,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虽然是家长,却并不是人类心理活动本来具有的实质,而只是一种“继发性”(也就是后来产生出来)的非本真性的心理现象。我想提醒读者,弗洛伊德这个作为家长的意识,就是后来拉康那个暴力性他者的源头。
意识再往下走,应该就是所谓的心理过程中的“前意识”(Preconscious)。“前意识”指的是人们心理活动中某些一度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当下的实际生活离得较远,不得不暂留在意识的近处。我注意到,容格的个人无意识概念十分接近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概念。因为在容格那里,无意识正是以前“曾经意识到的,现在却忘记的东西”。前意识虽然游移于意识的近处,但在人正常的意识活动中,当某种需要出现的时候,前意识将立时显现,参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拿当下的你做比,此刻你可能正十分投入地阅读本书,正读到这一行,父亲突然开口向你询问舅舅的电话号码,而你也随口就回答了他。这个生活细节平淡无奇,也许天天都会发生,但请注意,舅舅的电话号码必定曾经在你的自觉意识中(也许是舅舅先前告诉过你的),但后来并不经常需要用到它,它于是就被储存在你的“前意识”中。当你进行看书这个意识活动时,你还是不需要使用它,它便也仍旧停留在意识近处的前意识领域里。爸爸一发问,这个前意识便被记忆轻易地呼唤出来了。可见,前意识也就是在意识附近的心理现象,它可以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意识领域,完成某个使命后,便又悄然退回前意识领域中去。[174]
心理运演的最后,就是人们常常无法注意到的无意识了。[175]1889年,当弗洛伊德还是一位年轻的医生时,他从催眠术专家伯恩海姆的试验中发现了人的心理现象中存在于自觉意识之外的东西:
这是弗洛伊德最早得出的关于无意识现象的结论。请一定注意,无意识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下意识(sub-conscious)。下意识是什么?此刻你端坐在桌前看书,头上突然发痒,你很自然地会伸手去挠,这当然不需要自觉意识,一切都只在下意识中发生。而无意识不是下意识,它指的是我们可能原本存有想做某种事情的心理,但在正常的意识中这样的做法不被允许,于是你会很自然地将做这种事情的冲动压制下去,只有到了某些被允许的特殊场合,这种冲动才会爆发出来。譬如,倘若一个十分光滑的球状物出现在你面前,你也许不自觉地就油然而生某种伸手去抚摸一下这个球状物的心理愿望,可是如果这个球状物是个人头,你就不得不将自己心底的这个冲动压制住。读到此处,你或许想放声大笑,可如果在教室或阅览室自习,你就得偷偷地掩嘴而笑。当然,倘若你是一个人在家,那么你完全可以放纵自己,纵声大笑。实际上,在每日的生活中,我们的心中可能产生大量的不自觉想去做某件事情的冲动,遗憾的是心灵深处那个尽职尽责的“家长”无处不在,那就是意识,它时刻压抑着我们自然萌发的许多冲动。这些被意识压抑下去的冲动和欲求,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笔锋至此,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序言中的王二,王二内心中被强行压抑下去的诸多欲求,倘若能够处于意识正常的控制之下,就完全可能转化为他生存的隐性动力。起先,弗洛伊德只是发现了存在于我们内心中的偶然闪现的无意识病症。而后来,按照弗洛伊德新的看法,无意识的基础是人类个体心理活动中那些最原始、最自然地发生的本能和欲望。虽然,“无意识并没有解剖学上的定位,也不是某种实体”[177],但它却可以通过观察获取。可是,无意识现象不仅不是反常或无关紧要的,甚至恰恰就是人类精神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弗洛伊德常常将无意识称为“原发过程”,因为无意识具有原动性(本来就存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它是人类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源泉。依奥兹本的解释:“无意识在性质上是原动的。它那不断争取意识的表现的内容,乃是意识的生活后面的原动因素。论到同它的关系,意识不过是由深藏的伏流所产生的心理生活之表面的微波。”[178]个体的一切心理活动,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变态的,高级的或者低级的,动态的或是物化的精神产品,都是无意识直接或者间接作用的结果。无意识决定了个体一切心理活动的实质,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意向、方式和程度。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说明个人主体存在的深层本质。但是,无意识被意识压迫在心理的最深处,它们千方百计地想突破意识层面,但总力不从心地被意识控制和压抑在心理活动的深海,因为只有这样,意识的正常活动才能得到保证。我发觉,弗洛伊德这里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那个主人与奴隶的构架其实大致相仿,意识作为家长虽然可以发号施令,可作为被压迫的那个无意识才是真正的原动,在根本性的逻辑关系上,它们之间的支配关系却是翻转的。
显然,弗洛伊德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这种无意识现象。他将无意识看作心理结构的基础和心理现象的实质。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实质必须具备如下两种规定:其一,应该是心理过程的基础,并且是意识借以产生的根源;其二,必须是人心理过程的内在动力,是不断流动的心理过程的能量。而人的自觉意识显然并不具有这两个重要质点,只有无意识,它恰好是心理过程的深层基底(内心中),也是心理的“原发性过程”(本来就想如此)和心理运动的动力和源泉。“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是由本能的表现组成的,它的目的是排放精力发泄,就是说,它们是一些愿望冲动。”[179]在拉康那里,弗洛伊德的这些本能原欲作为非人的生物性被彻底否定了,而无意识则转喻成另一种全新的指意。二者的根本异质性在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个人主体最本己的东西,而拉康的无意识则是外在于个人主体的、他者强制的伴生物。
相形之下,如果说无意识是“原发性过程”,则意识就是“继发性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产物。当然,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心理现象的基础,并不是要否定时刻与我们为伴的意识现象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盲目和深层的无意识相对,意识是唯一能照亮心理世界的一线光芒,只有它,才能昭示被无意识笼罩的黑暗王国。而无意识的东西倘若不能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必定就无法显现出来。是啊,如果不是我在你面前的这本书里有意识地阐述弗洛伊德的观点,你又如何能明白什么是无意识呢?
潜藏在心理最底层的无意识是一种来势汹涌的本能冲动,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这股子冲动总会以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寻找出口,从而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当然,无意识并不直接等于本能,本能冲动和欲望是在意识压制之下才形成非意识的无意识。弗洛伊德还着手对无意识受到意识压抑后随之而来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是无意识在意识呈现之外的其他通道和在场方式。后面,我们即将看到,曾经显著影响青年拉康的法国超现实主义思潮的理论道路,正是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运用到艺术革新中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