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曹娥
  • 陈秋强
  • 4227字
  • 2020-06-24 16:53:00

第四节 塘坝

一、百丈塘

曹娥地界最古海塘称百丈塘,建于唐时,称曹娥坝、曹娥埭,也称百丈堤。《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会稽“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这段唐代海塘也包括北临大江,南为运河的曹娥百丈塘。建筑百丈塘其初始目的仅是保护东镜湖的蓄水堤。

据《康熙会稽县志》山川志载:“百丈塘在曹娥庙之右,北临大江,南为运河。明隆、万间遇风,塘辄为海潮冲败。客舟过者多覆溺。有司修筑工费不可计。迄无成。天启年间郡推官刘光斗,详看江势屈曲,用夫掘通,可免塘患。遂檄会稽县典史,率居民乘春水发时,齐用畚锸,使江水直去,旧塘变而为地,其患遂息。国朝居民垦地为田,放水入河,塘渐坏矣。秋潮发时将复为大患也。”

上面提到的“曹娥庙之右”的地理方位,不仅模糊还有偏差,容易产生误导。实质唐百丈塘遗址在今干家自然村至李木桥(今称里睦桥)村之间,几乎与浙东运河平行,且相隔仅数十米。其中白米堰东龙王堂至李木桥段,明时距曹娥江最近,因而屡遭海毁,所以修复为石砌百余丈,故名百丈塘,东端为曹娥斗门遗址,即今上虞汽车西站北隔运河处。

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每遇台风,堤塘就为海潮冲败。客旅舟船行至此段运河多遭倾覆,有司修筑,工费繁浩而不可计数,且无济于事。

崇祯元年,江苏武进人刘光斗(1591—1652)来任绍兴府理刑推官。崇祯三年三月春汛,“剡溪急湍注其南,浙海狂潮撼其北”。百丈塘更是岌岌可危。刘光斗详看江势屈曲,认为江之北百官后郭涨沙淤积约达三千亩,致使曹娥江南来之水受阻,因而转向西冲击百丈塘,加上潮汛助威,更使沃壤陆沉,百丈堤无以抵御。刘光斗遂檄会稽县典史杨元正,集东关、曹娥十三、四、五都民工抢险,至后郭浚江,使水直泄於北。此举涉及到后郭垦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引发“顽民,奋螳臂之勇”激烈对抗。此浚江之事经刘光斗协调会稽、上虞两县官府,终做通工作,至当年四月四日方始完工。

而后十三、四、五都里民徐显祥等为邑侯刘公在屠家埠北建刘侯祠,并镌碑立石。

事迹见于清《康熙会稽县志》卷四《山川志》,以及明会稽钱象坤所撰《绍兴府理刑推官刘侯开濬后郭壅塗永固患塘碑记》。

此段百丈塘明末已变为地,至民国间仅余二尺来宽之路基,为曹娥至东关间的一段沿运河陆路捷径。

《绍兴县志资料》载有清雍正贡生东关人任濬,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撰《会稽邑侯张公捍海纪事碑》文,记述雍正四年会稽知县张我观,发动十四都乡民修复海毁百丈塘事。其中写到“会邑滨海,而十四都之李木桥、中市、龙王堂、白米堰、新沙诸处尤当冲激”。文中提供的十四都五个村名,为曹娥至东关段浙东运河沿线的村庄,仅漏失一个屠家埠,或者屠家埠清代即属白米堰。清宣统二年起,白米堰以东的李(里)木桥、中市(墅)、龙王堂等村均已划属曹娥乡辖地。会稽知县张我观也因修复百丈塘,同祭在屠家埠北的刘侯祠内。此段百丈塘实际已经向北移动约有200米距离了,即今日称为皇塘的山会海塘东塘与曹娥塘相连接部分。

清初,此塘外又有食字号田若干顷,故在此田地外又筑备塘(称保江塘),以固石塘。

上图里睦桥至中墅虚线所标的石塘位置即是百丈塘

二、曹娥海塘

曹娥塘则接自山会海塘东塘白米蝘段,从疲字号起明字号止,计字八十一字,疲(白米堰)、守、真、志、满、遂、物、意、移、坚、持(龙王塘)、固(此多一字号,或倒堤后增筑)、雅、操、好、爵、自、靡、都、邑、华、夏、东、西、二(李木桥)、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老坝底)、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账、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凤凰山小山头)

每字号处均立石一方,计长一千六百念丈。高约一丈余,阔二丈。这段曹娥塘并非是同一个历史时期所建成。比较重大的修复海塘工程,志书上记载有,清康熙五十五年、雍正四年、乾隆二十九年、咸丰元年、光绪二十五年、民国十年等数次。其余小范围的、民间自发的、没载入史册的还有许多。

康熙五十五年四月讫五十六年三月,绍兴知府俞卿修筑山、会海塘,有碑记其事。提到督工勤慎者例得并勒名于石者数人,其中有东关驿丞黄以信。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绍兴知府俞卿驻扎东关天华寺,主持修筑会稽曹娥段及江东上虞段海塘,共筑石塘三千余丈。

乾隆二十二年任会稽县令的彭元玮,主持修筑曹娥坝(塘)、蒿坝坝,并请于十四都珠、食、称、夜、光五字号田(今东关、曹娥部分),每亩捐钱五文,共得钱七十四千六百八十八文。自乾隆三十三年为始,按年收捐,以此为曹娥塘岁修及承管塘夫工食之用。

《乾隆绍兴府志》卷十四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曹娥乡绅陈绍虞、杨仕良等以曹娥江自宝山寺起,南至上虞界小山头止,涨地尽坍,逼近居民。外江内河相距数步,新嵊山水自东南顺下江潮由西北逆上,屡从曹江决入内河。山、会、萧三县田禾被灾。而会邑十三、四、五等都,田园庐舍尤为险要。绍虞等呈请各都按亩捐建土塘,以御潮汐。县令彭元纬详请各宪批准,捐筑土塘七百六十五丈以资捍卫。即令陈绍虞、杨仕良董其役。未几,绍虞中逝,仕良耑任其事,工费万敷,捐己资足成之。”

为纪念明嘉靖绍兴郡守汤绍恩建三江闸、改白米堰为桥的治水功绩,曹娥乡民在曹娥庙北建起汤公祠,后将会稽县令彭元玮也同祭于此祠。

咸丰元年(1851年)巡抚吴文镕奏准,会稽县境內龙王荡、宝山寺等处塘基冲缺,另行修筑石塘二十八丈四尺,同时修土塘一千六百三十四丈三尺。屠家埠村海塘次字号、沛字号两处倒塘潭形成当在此年。鲁毓麟自咸丰二年始先后饬督修建蒿坝、曹娥龙王塘等处捍海石塘三百余丈,督修曹娥至贺盘等处海塘四十里,又增修屠家埠团灶塘。

自鼓字号起至明字号,因濒曹江,每遇秋水汛,时被冲毁。故於清光绪年间改建石塘计四百余丈。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曹娥土塘100丈为石塘。

中华民国六年十月,绍萧两县水利联合研究会筹议绍萧两县塘闸治标治本计划案提及曹娥塘观字起至明字止共四十三号,因曹娥铁桥横阻,山水宣洩不易,时有漫溢之患。又曹娥塘飞字起,民国十年绍兴余知事请款与修塘,高二尺。塘董王树槐、朱士行、徐绳宗等监修。民国十七年至三十一年,修建石塘276丈。

民国二十五年,东关区曾组织所属乡镇大规模挑筑海塘。

《塘闸汇记》有“曹娥太平桥湾头陆字号海塘,印培增在塘上私建五丰过塘行”的记载。此“陆”字号段或为哪一段所误,尚待考证。

1951年,曹娥江海塘分段修建,塘身平均加高0.80米。

1962年9月14日,曹娥江洪水暴张,几与塘平。曹娥塘临水1.13公里,漏水多处,动用麻袋万余只装土堵塞加固抢险成功;是年冬,用浆砌块石平均加高1米;整修护坦0.9公里,浆砌块石2500立方米,并使塘身统一加高到3~4.7米。

此段时期因生产、生活需要,曹娥海塘留有旱闸及坝自南至北依次如下:联盟旱闸、丁坝底升船坝、孝女庙旱闸、娥一旱闸2座、民丰旱闸、娥二旱闸、老坝底升船坝、三角站旱闸等共九处。

1992年9月,特大台风过境曹娥,又逢天文大潮,上游山水汹涌而下,洪水几与塘堤相平,险象环生。

2006年3月,曹娥塘防洪加固工程开工,全长2115米,至当年年底完工。有力地提高了曹娥沿江一带的防洪能力和区域品位。

附录

《塘闸汇记》:塘闸工程处函请取缔妨碍海塘建筑物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绍萧塘闸工程处,椐第三区区务员李松龄报告,曹娥太平桥湾头陆字号海塘,近有印培增在塘上私建五丰过塘行,王公茂埠头有沈姓私建房屋,均在开工进行。并谓曹娥一段石塘,塘身既高形势又极险要,势难任其造筑。应迅速函请绍兴县府,电饬东关区署,派干员到场督拆,以免效尤。

工程处据报后,即函请东关区署查勘。并派第五科技士骆锦奎前往曹娥复勘。据其查勘所得经过:五丰过塘行在太平桥所建楼屋三间,与塘仅距离四尺,且建筑无规律。现工程处拟在该处建筑旱坝一座,将塘身之本来高度以百分之四坡度,延长至三公尺六。应将该屋左首为标准拆进一公尺,以利塘坝。骆技士于查勘之余,已面令该行主,于三日内自动拆除,并令曹娥派出所警士赵栢龄督促办理云。(见报载)

附录派定防护人员姓名曹娥乡乡长陈祖修(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

三、中百保江塘

曹娥江左岸自老坝底向北至铁路大桥转西,至五甲渡转南,在塘角村与萧绍海塘相联接,全长6.77公里。经3.6公里的外塘外移改道,在1981年7月全线完工。堤高3.23米~4.55米,堤顶高程9.98米~10.85米,面宽2.5米~4米。

堤塘内曹娥(包括原东关区中塘乡)垦区总面积达9.74平方公里。

垦区内原为曹娥江江道北移之海涂沙滩,多为盐场灶户。清雍正前盐场鹵使令灶户垦种,按亩升课,灶户自发修筑土塘,名老鼠尾巴塘、蜈蚣岭塘、十户丘塘等。此类堤塘外沿江相继又围土堤,俗称“外丘”民国年间多次溃决,1962年老鼠背地段险遭决口。

四、曹娥斗门

曹娥斗门位于白米堰东7里,宝山寺西,百丈塘东端。即今天三角站公路大桥东的运河北岸仁济桥,通运河的放生池就是曹娥斗门遗址。

斗门建于宋天圣六年(1028年)。泉州晋江人曾公亮知会稽县,患镜湖溢水,致使民田受涝。因此在原东镜湖堤塘外曹娥埭东延处立斗门一所,以利湖水宣泄而启闭。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赵眘灵柩至宋六陵,府县惧漕河浅涸难通龙舟,因而尽塞原镜湖之斗门、堰闸,以提高水位,曹娥斗门运行仅176年,即遭废弃。后此处遗址遂重新改为曹娥堰。

五、白米堰

白米堰修筑当在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之后,此年五月东阳人徐次铎任会稽县尉,经深入调研鉴湖现状后写有《复湖记》一书。他写到东(鉴)湖在官塘十三堰东关段依次为“八曰夏家堰、九曰王家堰、十曰彭家堰、十一曰曹娥堰、十二曰许家堰、十三曰樊家堰”,唯独没有白米堰的名称。也有可能,白米堰位置即是原曹娥堰。

至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汤绍恩建三江闸,在蒿口斗门废址附近建蒿口清水闸,同时废白米堰为桥。白米堰桥原有石刻碑记,记其事。在今白米堰桥东北处,曾有泄洪河道(滚水坝)通向海,今春晖立交桥下仍有痕迹可寻。

六、顶坝底

顶坝底位于凤凰山东北角、曹娥江西岸海塘明字号,上沙村。建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对岸即上虞梁湖坝江坎头,明清时期为会稽、上虞两县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水陆运输繁忙,1964年顶坝底建成上虞第一座叉道式升船机。今船闸废。

1983年建成的曹娥老坝底升船机闸旧址

七、老坝底

曹娥老坝底位于下沙村东,娥二与联丰交界处观字号海塘。距离观花桥200米,塘外即是江岸。清代道光前是个池塘溇底,道光十九年由陈信昌过塘行发起开埠,至民国时期老坝底周边运输兴盛商业繁荣,过塘运输行已发展至16家。1983年在老坝底坝基新建升船机闸,使坝内外船只可直通曹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