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6年的金秋,在积累了多年民族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第一个成建制的民族音乐专业学科——民族音乐系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建立了!她翻开了我国高等音乐学府新的一页,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也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老一辈民族音乐家、教育家们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民族音乐系成立之初,由民族音乐理论家沈知白先生担任系主任,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担任系副主任,设立“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器乐演奏”、“民族乐队指导”三个专业,再附设一个民族乐队队员训练班,胡登跳先生就是在这个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来到民乐系并主持民族乐队指导专业的。
胡登跳先生1926年出生于浙江宁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6年作为首批参与建系的老师进入民乐系,致力于民族器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创作、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民族音乐系副主任、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等,为民族音乐系以及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0年代初,胡先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民族管弦乐法》,这本著作初稿完成于1962年,1978年修订,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集中体现了胡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美学的深层思索与独到见解,该书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建设道路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胡先生一生创作、改编了大量独奏、重奏、声乐、大合奏、戏曲音乐、电影音乐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具有广泛影响。特别是他创作、改编了大量民族器乐曲,还新创了民族器乐的新体裁——“丝弦五重奏”。这种由二胡、琵琶、扬琴、柳琴(中阮)、古筝五种乐器构成的重奏形式,一经问世,便引起高度关注,其特点正如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丁善德教授在胡登跳《丝弦五重奏曲选》序言中所介绍的那样:“它继承了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合奏曲既拉又弹的形式,又大胆吸收借鉴西欧室内乐重奏的特点,广泛运用和声、复调等作曲技术,使每一件乐器发挥了各自的独立性又互相配合呼应,丰富充实了乐曲的表现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以胡登跳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上音艺术家所开创的民族室内乐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特色学科,它开创了我国室内乐教学与创作系列化、专业化的先河。胡先生为“丝弦五重奏”创作了40多部作品,其中《阳关三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欢乐的夜晚》1984年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大会被文化部特别授予荣誉奖,《跃龙》1984年作为我国唯一的民乐重奏曲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他创造了令人兴奋的“丝弦五重奏现象”,成就了上音民族室内乐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领头羊”地位,也成为上海市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集中体现了海纳多种艺术优点的文化气质。
上音民族室内乐继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音乐中既有的体裁,在近年来着力探索的传统民族室内乐组合的现代化上也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从胡登跳先生的“丝弦五重奏”室内乐组合一路走来,上音民族室内乐学科不仅在民族室内乐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展演上特色突出,而且表现了超强的个体技术优势,还精到地展示了高度统一的团队意识,获得了专家、业界人士及国内外媒体的赞誉。在专业上,民族室内乐发展了民乐系的传统优势,并开拓了形式与风格;在新作的探索、理论的研究上,上音的民族室内乐学科始终以探索者的追求不断领跑于全国同行之中,为构筑上音民乐学派、发展传统民族器乐流派、形成基于传统的现代风格发挥了作用。
正像胡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我一生别无他求,只要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那就是我的最大宽慰。”胡先生穷其一生对民族音乐事业孜孜以求,挚爱有加,精进探索,不断自我超越,成就斐然,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学术思想。2015年是胡登跳先生第一首“丝弦五重奏”作品《田头练武》在1965年定稿距今50周年,也是胡登跳先生1995年驾鹤仙逝距今20周年。我们举办2015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系列活动——胡登跳先生作品音乐会、全国艺术院校民乐作品(丝弦五重奏)创作比赛、上音民族室内乐教学成果展演以及胡登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以此推动研究、回顾、总结胡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推动上音民族室内乐学科不断发展,学习、继承胡先生以及老一辈民乐艺术家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和创新精神,鼓舞民族音乐有志之士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