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满的父亲学医的经历很是不易,也颇具传奇。
他的父亲出生于解放前,东北是中国迎来新生最早的地区,大约五、六岁时便见证了新中国的光明,父亲是积极要求进步的,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是非常光荣与不易的,同样父亲的求学之路也是艰辛的,听父亲讲起早期的求学之路,小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父亲在县城里上学,双城距离家的距离是120里,为了不耽误白天上课时间,父亲在放假时便在白天下学后利用晚上时间走路回家,到家后天刚好亮,同样上学时也是披着晨曦的霞光走进校园,对于这段经历父亲颇为乐观而又极具哲理的一句话,让还很懵懂的小满牢牢的记在心上:没走过夜路的人,无法感受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的明亮。
用功的父亲,学习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从来没有出过前两名,当时考取了大庆石油学校,然而一直鼓励他的儿女们上进的爷爷却为父亲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留在他的身边学医,从师于小满的姑爷。
姑爷王老先生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中医,是双城医学协会的理事,年轻时为人儒雅、谈吐不凡、过目不忘、医术高超,他与姑奶的结合,用现在的话讲,也是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由于没有留下影像,现在也只能遥想当年了。
姑爷姑奶膝下无儿女,爷爷便将他最小的女儿,过继给了姑奶,现在想起来,当初叫回在外上学并且已经考取了学校的父亲,多半应该是姑奶的主张吧。
姑爷一共有四个徒弟,姑爷严厉,平时授课时非常严格,争取将平生所学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弟子们,稍有懈怠走神或是理解有误,便会一改儒雅,戒尺就会无情的招呼在身上,后来弟子们都学有所成。说到这,如果按照传统,把他定义为传统刻板的老师傅,那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故爷信奉的一条观点为:一分酒来一分活。他喜欢喝酒,也不反对徒弟们喝酒,不但不反对,而且是领着徒弟们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到年节等特殊日子,也不是家家都能有酒喝的,而姑爷领着他的弟子们喝酒是经常,不是偶尔,也不是像现在开玩笑的段子,拿几个烤串梭罗解馋那种,而且是有下酒菜。如果到这里,你想到的场景是,哥几个撸起袖子,甩开腮帮子,加油造…,那就更加的错了,那怎么错了呢,难道备下了酒肉,是看着解馋的吗?各位看官又会说了,有时死水微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对于波浪的想法,有点学问文邹邹的也许会说:子若不予,何以示之。
不是不让喝,而是喝的很认真,有步骤、有学问、有期待,用现在的话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科技附加值。
第一轮:是集体诵读近期功课时间,这一轮是基本功,不必字甄字酌,通常也不会逐一拉练,集体过关的几率极高,这时弟子一般都会获得一箸菜,一盅酒。
第二轮:很关键,我想这里是绝对坐不了南郭先生的,有些类似于现在诸如HEB市医大附属医院等知名医院,那里的大夫想要继续获得出诊的机会,都会必须每年发表一定数量的本专业论文,而且是实践后的学术观点,严禁抄袭,杜撰和问度娘。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看出一二了,这一轮就是每人发表自己学习的见解,这虽没有现在写心得体会,不少于几百字,几千字的限制,但也必须是自己的看法,草率不得,此轮的胜出颇为不易,据小满父亲讲,他经常在此轮吃上一箸菜,喝上一盅酒。
姑爷不是独裁者,也懒于独裁,他通常会约上他的师兄弟亦或是当地有些名望的喜欢喝酒吟诗做赋的好友一二人,或者二三人,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有些像央视三的某些音乐益智类节目,评委阵容得有些知名度,和东道主关系不错,能娱乐大众还得有档期。
姑爷一直认为我们的中医是个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能死记硬背,固步自封,要培养学习的乐趣,姑爷喜欢读书,而且涉猎很广,同样他也用实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的弟子们。
第三轮:是完全的自由时光了,这时大家可以放下严格的界限,在一起谈古论今,酒到浓时,便会吟诗作对,击节相和,颇有些魏晋风骨与名士风范。
父亲一直保持这个习惯,酒到高兴时,总要作诗助兴,但离开了他学徒时的那个环境,在大家都不懂的目光中,父亲的闲情雅致显得是那么的另类,这时的小满便会在母亲的暗示下,主动承担起制止父亲的任务。
多年以后有些后悔,为什么会承担这个任务,或许姐姐哥哥也承担过吧,父亲喜爱孩子,最小的孩子说会好一些吧。
40岁左右的小满,也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义无反顾,深深的喜欢上了诗词,喜欢上了文学,情不自禁的就会吟诗作对,而且乐此不疲,这是什么样的传承,亦或是基因的血脉,怎一个缘字了得,始终不得而知。
当然这是后话。
小满的父亲叫李利湖,家族的名字都是爷爷起的。
父亲那辈哥四个,山、川、湖、泽;姐三个,出子女儿经中的安本份:秀安、秀本、秀芬。
小满这辈哥十个:第二字为林,第三个字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姐四个:晓梅、晓兰、晓竹、晓菊。
爷爷有些文化,肯于吃苦、善于持家与经营小本生意,家境还算殷实。
小满有些印象的是他陪伴爷爷最后的日子里,爷爷总爱搬着板凳坐在家的大门口,小满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爷爷很用力的望向远方,小满顺着目光望过去,却什么也没有看到,这一老一少一坐一陪一望一看,现在想来也算一道风景吧。
爷爷言传身教,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虽然黑土地及其拓荒者饱经匪患、战乱,但在沧桑过后,迎来了新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父辈哥四个在当时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到了小满这辈,叔伯兄弟十人,称呼为大排行,他是最小的,他大名叫李林长,家里人叫他小满,村里人叫他李老十。
小满回到了村里,虽然还没有出正月,家家户户却也都忙了起来,村子的东头和西头各出现了一个小卖部,供销社再也不是垄断性的买卖了。
从几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化肥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取代了农家肥,很难看到大家满街捡粪的场面了,化肥的应用确实大幅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以前生产队的时候玉米、高粱、谷子、黄豆,甚至甜菜都有种植,现在玉米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再有就是在村后的水库边,逐渐开发出了稻田,年节以及重要的日子,村民家已经能吃上白米饭了,像冬至那样去姥姥家吃一碗守一碗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说到姥姥,在小满他们回来两个月后,接到了五常的信,姥姥要不行了,梅家芳带着冬至和小满急忙的赶了过去。
只见了最后一眼,78岁的梅王氏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送走姥姥后,姨夫王国才拿出了舅舅留下的遗嘱,那封家书:
家芹吾妹!国才吾弟!众位妹妹!
母亲不但于我们有养育之恩,所承受之苦,更是不可言说,为兄有心,但已无法做到万一,今家芹已能堪大任,兼之国才敦厚,照顾母亲的责任就交给你二人,妹妹们要从旁协助,并记之恩情。
吾之二儿二女,也望看顾!
兄:家良。绝笔。
在小满心中,非常看重二姨和姨夫,认为她们就是人生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