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至庸

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或相反面所在,这是早在战国时期的李耳,也就是老子所感悟,所精炼的。放在现在来看,他的辩证思想仍影响着这个世界。

既是相反,性质定是不同的。例如黑与白、水与火、昼与夜,也就是在我们的认知中根根本本就是相反的事物。

当这些性质上相反的事物被人给予评价,被人以批判性的思想看待,它便带有了感情色彩与个人看法,就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好坏之分。它便从相反变成了对立,似乎带着些尖锐又鲜明的特点。对立面的事物,是无法相容的。人类为了体现自己的智慧,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向去判断一些东西,并下一些高深的定义。于是,所谓处于对立面的事物被赋予了好与坏的特性,从此就被贴上了标签。例如白天常常代表正义与至高的圣洁;黑夜则代表邪恶与无穷的堕落。依我看来,这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

这种分别的一大特点就是做不到所有人的看法都统一。毕竟这样的话,就过于以偏概全,且会形成狂热的宗教思想了。人们将创造神与鬼,只不过是为了解释一些无法解释的事,简单的说就是科学依据的替代品。正巧,神与鬼在各国的宗教思想里,都是属于彼此的对立面的。

而这种对立分别的一大代表,便是高雅与庸俗。这两个词语首先反映了人的身份地位之分。上流社会的所谓“名流”为了使自己与中层底层社会的人有所分别,创造了一众“高雅”的事物。他们斥重金寻找优越感,并以此为傲。那些诞生于民间并广为流传的传统,被他们称作“庸俗”之流。

这样的分类,是带有偏见的,而公正地去判断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高雅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摆脱一个固有思想本就不易,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除道德与法律之外,个人做出公正判断的事情鲜有。更何况两边是高雅与庸俗这样的没有一定内容,全靠个人理解的选项。我们在这样主观的问题下作出客观的判断,还要权衡孰轻孰重,而且权衡不好会招来许多的讽刺与批判,甚至打压,也就是早些时候的“名流”的惯用手段。大部分人在此般处境下,大多会说“让别人来选吧”“我实在没有这般能力啊”的话。

其实,按我的想法来看,高雅与庸俗应该自己评判,而不是拿出来与人家的比较,从而起了纷争。高雅与庸俗永远无法形成绝对的共识,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在这个领域中,文学作品是最特别的。

它仿佛存在于条条框框中,但又仿佛跳出了条条框框。那些阳春白雪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平平淡淡而又不含哲理的“流水账”,满篇大白话,令人读来无味,又浪费了人的时间,便被人认定为“俗”。

随着人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各不相同。当你细细品味,定能品出其中所含的道理,而这道理或使我们茅塞顿开,或让我们引以为戒。终是令我们受益的。所以没有人评价道理的好坏。而事物的运作正依靠着一条条道理。所以事物的好坏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人。

当我们把一件事物的道理理解到极致,那我们自然懂得如何运用它的道理使它成为对人有益的事物,或者说是好的事物。所以表面庸俗的也许内含深意,看上去高雅的反而“败絮其中”了。

平淡的深处是非凡,庸俗的尽头是高雅。

我终于得出了一条道理:

百俗成雅,至庸为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