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大转折:枭雄吴三桂
- 千江月
- 3105字
- 2021-03-29 13:16:38
孤守宁远
松山大战,清军连夺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皇太极一口气吃掉明军十三万,吞下明军中最能战斗的精锐。
皇太极如此显赫的战绩,全都摆在了吴三桂的眼前。
吴三桂真是想不正视都不行。
作为松山大战中皇太极的手下败将,面对皇太极这部战争机器,能不能守住宁远,吴三桂心中是如何想的呢?吴三桂不是傻瓜,如此聪明脑袋,他的心中其实比谁都清楚。
眼前的宁远跟往日大不相同。城池还是那座城池,但军事形势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年前,明统帅孙承宗、袁崇焕精心布置宁(远)锦(州)防线,坚守了整整二十年,现如今,锦州丢失,宁锦防线不复存在。宁远变成战争汪洋大海中的孤城,处于强大清军兵锋威胁之下。清军控制下的塔山城,离宁远不过百里,清军骑兵要不了多久,便能到达宁远,随时都可以发起进攻。
清军将领,已经不把宁远放在眼里,不在乎宁远的军事存在。清军大部队,沿着大道,越过宁远,一路向西挺进,径直到达山海关前,对选定的明军军事目标,发起攻击。“已经狂妄,几近疯狂”—这是宁远城守军对那些在离城不远的大路上,从自己眼皮底下呼啸而过的清军,最直接的感受。
皇太极运作的套路,类似于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攻打隋朝都城的做法。李氏父子的军事目标、政治目标定为打下隋朝都城长安,挟天子而令天下。从太原进军长安途中,碰到猛将屈突通。屈突通守河东郡城,拼死守城,不出城交战。其意图明确,念起拖字诀,把李渊父子的唐军拖在河东郡。
几次攻打河东郡城毫无进展,李渊决定派一小部分人围住河东郡城,大部队向潼关进发,目标直取长安。历史证明,李渊的决策是英明的。之后,李渊攻下隋都而定天下。
皇太极的思路比李渊更大胆,他没有派军队去围攻宁远。他手中有一套更强劲的战法,更加近似于“二战”末期美国攻打日本本土的蛙跳战法。“二战”末期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国海军在取得海军力量优势后,为加快战争进程,如青蛙跳跃一样,跳过其中的某些岛屿,快速向日本本土推进。
皇太极的眼光跳过宁远,眼睛瞄准了山海关前的三座城池——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
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明朝筑起的这三座城池,面积较小,兵力单薄。
那么,吴三桂能够看穿皇太极的蛙跳战略吗?
“如何守宁远?”吴三桂着眼于守主城,即“固守宁远城”。从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吴三桂有“主城、卫星城整体战略思想”的考虑。
松山大战结束后,吴三桂清楚地看到,宁远已经成为清军接下来一定要进攻并且一定要夺取的军事目标。“我能看出来的状况,兵部那班人也一定能看出来,皇帝也一定能看出来。那就从这里着笔,向兵部、向皇帝要人、要钱、要粮。这一次,他们即使想不给也不行!”
“如何守住关外的那片天?”松山城破两个月后,崇祯十五年四月初,崇祯派出特别看好的一个高人到宁远主持军务,此人名叫范志完,原本是兵部左侍郎,现任命为督师,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巡抚。
派出人手的同时,四月十二日,崇祯发下手谕,“作为固守之计,宁远防御最为重要,同时兼顾其他三城。多多积贮粮饷。”
从皇帝到大臣,到边关守将,全都认定宁远第一重要。守住了宁远,其他三城也就能守住了。这样一来,关外就能固守。
从持久战到速决战到防守战,明朝最高层走过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你明朝一定重兵固守宁远,你明朝将那三座卫星城作为次要来守,我就将计就计,来个蛙跳战略,跳过宁远,从你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开刀”。
跳开定式思维,出其不意,击中对手软肋。皇太极,真乃牛人中的牛人。
明军输血打气,清军毫不在意。
崇祯下了狠心:“虽然经济困难重重,可关外必须投下巨资,发帑金十二万,从户部调发折色银三十万两,调运天津漕米。其中三分之二给吴三桂,三分之一给白广恩、李辅明。”
看着运进城的金钱粮草,吴三桂十分高兴,又上奏朝廷“请调拨盔甲、弓箭、枪炮等军需”。四月二十日,崇祯批示“即速察发”。
短时间内,宁远快速集结了三万明军,补充了足够军需,防御能力得到增强。崇祯努力地发放物资,吴三桂专心地守宁远。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吴三桂派出得力将官率兵侦察敌情,“昼则埋伏深涧,夜则且哨且行”。
如果与皇太极的“蛙跳式战略”相比,崇祯、吴三桂这些战术动作就是传说中的小巫见大巫。
皇太极最近身体不太好,不久便卧床不起。
虽然重病在身,可皇太极仍然盯着明朝在关外的一举一动。看到明朝在不停地加强宁远城的防守力量,病床上的皇太极越来越坚定了蛙跳方案的信心。那就无视宁远主城,拿下宁远的三个卫星城。这样的话,再强大的宁远也会因为失去与母体的联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凋亡。
看着自己的病情持续恶化,皇太极将这套思路交到了继承者手上。
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逝。年仅六岁的福临(皇太极第九子)即位,称世祖。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第二年开始,清廷改元顺治。
皇太极死后一个月,济尔哈朗、多尔衮做出决定,避实击虚,攻打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切断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联系,将宁远城孤立起来。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十一日,济尔哈朗、阿济格率领清军大部队,从沈阳出发,直扑中后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大部队里,红衣大炮以及各种火器和攻城装备十分显眼。到达目的地后,清军就地休息一天。第二天傍晚,攻城战打响。
清军大部队放下手中的武器,大搞土地工程建设,砍树的砍树,挑土的挑土,搬石头的搬运石头,整个大军昼夜不停地劳作,从东边一小段下手,填平城外的护城河。
由于没有装备足够的火炮,城里的明军无法阻止清军接近壕堑。清军几乎无阻碍地搞填河工程。
红衣大炮随即发挥作用,向着城墙的方向,不停地发炮轰击。半天的时间,城墙被轰裂几处缺口。通过填平的壕堑,清军呼啦啦拥到城墙根下,立即用云梯、挨牌,在不同的方位,向城池发起进攻。
守城的明军拼死抵抗,然而城内力量单薄,城外没有救兵,不是人数众多的清军的对手。
从轰破的城墙口,清军杀入城中,明军溃散逃命。此战,清军歼灭明军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虏四千人,擒斩明军将领二十人。
清军就地休息五天后,于九月二十九日,打响进攻前屯卫的战斗,十月初一日城破。
紧接着,向中前所发起进攻。守城的明军总兵黄色知道守不住,弃城而逃。
清军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将宁远的三个卫星城拿下。可以看出,三个卫星城的明军守军力量薄弱,不堪一击。同样可以看出,清军战斗力十分强大。三城明军损失一万五千人,城中储备的军用物资,悉数落入清军手中。
清军攻城前,精明的吴三桂已将他的家眷从中后所撤出。不久,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携家眷住进了北京。
“三个卫星城,十天之内,全部没了!”吴三桂的心中越来越清楚,孤岛宁远是不可能守住的,现在待在这里,无非也就是在为明朝尽忠而已。
眼皮子底下,时不时有人逃亡,时不时有小批的军人直接逃到清军那边。特别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守备孙友白带着手下大队人马,从宁远逃出,直接投向清朝,受到清政府的优待。
这些事绝不是小事。吴三桂强烈地感觉到宁远处境已非常险恶:显然,清军的攻心战,在宁远城已发挥作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是不是有更多的守城部队倒向清军,谁也无法预料。
守宁远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那么,求生存就是第一位。如何脱离这个险境?每天从睡梦中醒来,吴三桂第一件要考虑的事就是这个难题。
突然,一个机会来了。
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吴三桂始终没有弃宁远而逃,没有降清,应该说,对于明朝,此时的吴三桂是忠心耿耿的。
那么,清军攻打三个卫星城时,吴三桂为什么不主动发兵救场?为什么事先没有互为犄角的军事安排,而是听任清军攻打?
“固守宁远”是明廷制定军事方案时的一个重大失误。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从明朝的皇帝到大臣,你将会看到这些人的头脑里到底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