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音流韵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谙,熟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蓼科植物。其叶可制青绿色颜料。。能不忆江南。

临风赏读

诗人早年曾“避难越中”,旅居苏杭。入仕后,他又三次到江南任职,四十三岁时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之后离开江州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五十岁授杭州刺史,两年秩满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五十三岁时又复出为苏州刺史,一年后便称病回京,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江南了,但江南的旖旎风光令他魂萦梦绕,难以忘怀。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诗人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身居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忆江南》词三首,这是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三字领起,一个浅切而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种种佳处,流淌着款款深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亲身的体验与感受。中七言二句,诗人巧妙地摄取了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春天里初日照耀下的“江花”和“绿如蓝”的一江春水这极少见的景致,生动传神地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夺目、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图,宛然若见。结拍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造成一种绵邈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有学者认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江州(今江西九江)在内,非专指苏杭地区。在贬官江州期间,他就曾多次在诗文中称九江为江南,如《江南谪居十韵》等。第一首与九江春天的景色完全吻合,应是对九江景色的回忆。

宋陈清波《湖山春晓图》,绘西子湖早春景致。湖堤一边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深院崇楼,湖对岸小路上一人骑马远行,执鞭回望,似是流连美景不肯离去。湖山蜿蜒,水天之际,一抹远山隐于清晓雾霭之中,意境幽远。故宫博物院藏

古今汇评

沈际飞:较宋词自然有身份,不知其故。(《草堂诗馀别集》卷一)

徐士俊: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一)

王方俊: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贴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对偶句,把明媚、艳丽、温馨、柔美而富有生气、诗情画意般的江南水乡春色,凝练成寥寥十四个字,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读之,令人心驰神往。(《唐宋词赏析》)

高建中:泛忆江南旖旎风光,兼包苏、杭。神驰深情,明丽如画。(《唐宋词》)

参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这第二、三首《忆江南》分咏杭州、苏州胜景,诗意盎然。

词人心史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河南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等官。由于他反对苛政,以诗歌指斥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知苏、杭,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因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像

白居易晚年手书《楞严经》(共一百页,凡三百九十七行,此为最后一页),点画精秀,笔致凝练稳重,章法疏俊,气韵空灵。故宫博物院藏

他最工于诗,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中坚,中唐大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他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通俗平易,清新隽丽,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世影响甚大。

品题

陈廷焯:香山词不求高而自高,骨高故也。看他只是信笔写法,绝不着力,而意味往复无尽。(《云韶集辑评》卷一)


龙榆生:居易最工诗……所作诗歌,亦力求与群众接近,因有“老妪皆解”之传说……故对新兴歌曲,亦最易接受而乐为加工。倚声填词之风,至中唐而渐盛,其为刘(禹锡)、白诸人所倡导,可推知也。(《唐宋名家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