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西造物美学比较

一、中西传统建筑观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年)在他的《人论》一书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19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与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西方建筑在造型设计方面,主要着力于两度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空间,重视形式逻辑,从几何分析入手,强调建筑数据的严格与精确,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的美;而中国建筑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例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层层展开,其设计富于意境的画面。以《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中国悠久的营造传统,也具有以几何为基础的结构、形式、空间等的高度同一性特征,如古代建筑的梁架结构,特别是斗拱,就是由单体延伸出的严密的立体构成。在中国的艺术乃至城市、园林、聚落的营造传统中,还有一种被不断重复用以组合而构成丰富整体的关键单元要素,或可称为“基本单体”,它也具有简明的几何性。如构成住宅的“间”、构成园林的“亭台楼廊”、构成城市和村落的“合院”等,它们可重复、可组合;可依几何逻辑被切分,可依功能尺度变换大小,可依环境结构改变形式。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着力点在于二维的平面和三维的立体结构,重视的是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步景移”的空间感受,表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因此,可以认为,西方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因此,西方是精确的、理性的。由于西方的哲学一开始就与中国神秘的巫术礼仪及宇宙观不同,所以西方的设计是充满理性的,是现实的。19世纪的法国建筑师、理论家迪朗(Durand)以几何学作为建筑研究的基础,运用轴线和网格作图,将基本几何形式的组合和建筑组件(像圆柱、方柱、底座、拱顶等)进行排列组合,以图表的方式建立了方案类型生成的图式体系。他在测绘很多建筑物之后,对其外部形式加以抽象概括,发现了建筑的几何原型,并概括出几种建筑物原型的平面、立面并制作了图表。他主张以几何学作为建筑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对建筑类型学的阐释被后人称为“有机类型学”。因此,从造物的角度看,西方注重的是几何比例的精确度。


西方古典建筑的对称与庄重


中国建筑的营造法式

中西方丰富多彩的建筑作为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记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最主要的表现为其和谐的思想主题,与西方思想中把和谐作为体现自然规律的几何数理关系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它的社会学意义。故所蕴含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建筑设计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因此,从几何观念的差异来看东西方建筑、城市空间,可以开启一扇观察东西方建筑、城市空间的大门。台湾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有很多精辟的观点,揭示了中国建筑文化中“实物”背后的“观念”;西方学者约瑟夫·里克沃特(Joseph Rykwert)的《亚当之家——建筑史中关于原始棚屋的思考》一书中的研究,对于讨论建筑与城市起源的观念问题有深刻的启发性。

二、中西造园观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也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采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主要依靠“层”的遮挡来区分空间的远近关系。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都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式,以达到艺术美的高度。因此,西方园林的设计,往往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依靠秩序感强调空间深度。这种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了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由上述可知,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分割律。罗马时期的马可·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受此影响,西方园林设计都是采取中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明显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这种追求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西相较,中国园林“自然而然”的环境观与西方园林具有的“几何特征”的环境观,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观念。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几何体形构成,显现出它的秩序和理性之美,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感性之美。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的造园风格。


西方造园的几何形式


自然而然的中国园林

三、中西服装的几何观

西方服装,强调人体的曲线,突出服装立体形态之美,其立体构成方式不仅使服装适合人体的基本结构,同时对有些部位还进行有意识的夸张:突出的三围,使人的特点被强化,个性得以张扬。这点与中国古代服装二维空间的平面裁剪不同,西式服装的几何造型在13世纪初就基本确定了立体裁剪的方法,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哥特式建筑的锐角尖塔、尖头弓状物和色彩绚丽的玻璃窗,对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表现出直角和锐角的形式特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他们在反对禁欲主义的旗帜下开始在服装上表现人体的造型之美和曲线之美,男子服装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瘦劲,构成箱形的造型;女服则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表现出一种“古典美”。尤其是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使服装开始追求雕塑的立体感,在某些需要凸出的部位,如臀部、胸部等,使用填充物来形成三维体量的效果。这种填充类的立体造型手段在西方近代服装中也得到了延伸。与东方的平面裁剪有所不同,利用曲线裁剪或是服装省道减去多余的面料以塑造人体的体形,这种结构方式对服装几何体造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省道的出现,是较之“平面直线裁剪”迥然不同的立体裁剪方法,堪称服装史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服装造型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变,成为西方服装的主体造型形式。在裁剪上,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胸、腰等处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衣侧加入数条三角形镶布,腰身处形成许多菱形空间,即“省”,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式样与东方宽衣式样的区别。人们在盛装时,还穿用大型的斗篷曼特尔(Mantel),有半圆形、圆形、椭圆形等几何形状,将女性自然躯干曲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奠定了当时服饰风格由宽衣向窄衣形式过渡的三角形式,推动了服装裁剪技术的变革。因此,哥特式艺术风格强调的几何形态所表现的是服饰的“适体自然”的审美趋向,实际上是对哥特时期人们不能摆脱精神和人性束缚而寻求在服饰着装上变异的心理表现。

文艺复兴之后,服装结构设计进入数学推理的规范化阶段;1589年,西班牙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记载服装结构制图公式与排料图的著作;1798年,法国数学家卡斯帕特·摩根出版了《画法几何学》,为平面制图提供了数学依据,确立了标准体和基础纸样的概念。因此,欧洲历史上的哥特时期与近代前期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时期,是欧洲服装史上窄衣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谓立体裁剪,是指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能适身合体,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达到充分显露人体美功能的裁剪方法,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直接关系。

西方服装流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外形线的变化。即通过美的形式法则,把点、线、面、体有机组合成几何形,形成完美服装廓型的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单个几何模块的拼接;另一方面,通过多个几何模块组合的几何廓型进行自由设计,在组合中,对不同的面料、形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以得到不同的廓型设计效果。因此,20世纪50年代流行帐篷形,60年代流行酒杯形,70年代流行倒三角形,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长方形,后来流行宽肩、低腰、圆滑的倒三角形等,不难看出,流行款式演变的鲜明特点即是轮廓线的改变。几何元素常常运用在服装中,如线条、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1905-1957年)设计的新外观,以几何形态分别为X型、O型、L型、H型、V型。从迪奥的字母形到后来的椭圆形、梯形、长方形等服装廓型,局部造型运用直线、曲线等的几何造型更为普遍。运用几何元素造型的服装充斥着世界T台的时尚。


紧身撑裙的立体形式

纵观欧洲服装发展史,可以说它是一部几何“造形”的历史。

美国的一本名为《个性》的设计理论著作,以外形轮廓对西方所有服装进行归纳,分为三个基本形:钟形、直线形和背垫式撑裙形。而其他学者则把服装外轮廓分为两类:直线形和曲线形。由此可见,把握外形特征是造型设计的关键。这种立体式的几何造型与中国平面式的思维有明显的不同。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平直宽松;而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适身合体。在裁剪形式上也分为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不同的裁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服装造型观念。


立体裁剪的几何形式


迪奥的新外观廓型


几何元素造型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