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物设计:几何精神探析
- 余强
- 3892字
- 2021-04-03 02:27:14
第二节 古代哲学的几何观
一、阴阳五行与几何方位
阴阳学说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阴阳两个对立的概念从商代人的太阳崇拜中诞生出来,后又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同时产生空间意义的上和下、东和西、物质概念中的天和地,生命意义的生和死等。即哲学上体现为一分为二,对立转化的观念。在图形设计中则体现为“偶”数观念及美学法则中对立统一的概念。在《周易·系辞上》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宋代出现的双鱼旋转的圆形太极图,则由半坡和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样的抽象旋转、运动的鱼逐渐简化、几何化统一在一个圆中,是中国吉祥符号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图形。5000多年前长江的屈家岭文化已经明显的出现了太极图。夏商的各种易学著作丰富着太极图的内容,到《周易》开始集大成。太极图形符号,以一根相反相成的“S”线形,把一个对称几何图形分为阴阳两极,围绕着一个中心回旋不息,非常朴素、简约。太极图形被公认为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和民族形式的纹样符号。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此消彼长,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中,故《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阴阳在这里成为五行的原动力。与阴阳五行有关的数字频繁出现在古代衣、食、住、行的设计中。古代的城池就是按阴阳五行的有关数字布局的,如四方八位,是以城中心为中宫,把周围分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块,组成九宫图。《周礼》中记载有井、邑、丘、甸、县也是四分的里制。《考工记·匠人》分建国和营国两节,营国主要讲王城的规划制度、方法。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原则,确立了东青、西白、南朱、北玄四方位和颜色,中央为土,即黄色,为皇帝服饰颜色。可见,古代中国是个礼制国家,在《仪礼》中依周公、孔子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传统建筑成为维护礼法的工具,在两千年间未能发生显著的改变。如果说古代建筑、器物和服饰的设计受礼制的规范,那么阴阳五行则体现了设计的实际内容。
太极图
古代城池的方位
二、天圆地方
圆与方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空间形态,也是人类最早从自然万物中抽取出来的几何形态。
天圆地方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而《易经》为百经之首,其思想体系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按照阴阳五行演化而来。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遂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乾为天,为圆,为动;坤为地,为方,为静。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就图形而言,圆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圆和方,体现了刚柔相济的完美结合。方正圆满是中国人对于这种几何图形的体认落实在完美的空间与造型之上。这点不同于西方普遍认知的单纯的几何图形,中国古代的方圆代表着两种相对立的符号意象。
《后汉书·律历志》云:“阳以圆为形,其性动;阴以方为形,其性静。动者数三,静者数一。”这可能是古人对方圆两种形态性格给出的最早概括。天圆则产生运动,地方则收敛静止。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代表了阴阳两极,因此,阴阳在几何意象中便可以被映射为方形和圆形。圆和方的研究不难看出古人对这两种对立形态高度协调的能力和智慧,在古代中国几何发展史中占有了重要位置。
历史上,“方”与“圆”作为中国文化中阴阳变化的几何意象表现,被大量的运用在建筑、园林、器物和服饰等造物设计中。方与圆的广泛使用,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也体现了古人运用方与圆来象征“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从秦始皇陵的“方土”陵台到明代皇陵地宫上的圆形宝顶,从建筑的方砖圆瓦或方梁圆柱,到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无不遵照天圆地方的原则而修建。其中的“数”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衍生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性的礼制建筑。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旦’字下部之地作囗,反映了先民认为地是一个方形平面即所谓‘地方’的观念”。8四合院,是中国北方最主要的民居形式。“四合院”之谓“四”,为四方,四面建筑对称而建,成四方形,以表达“地方”之意;而“合”取意合围,整个院落呈闭合状,门窗皆开向院内,体现的是“天圆”。在风水观念中,方圆是风水的原理之一。四合院建筑的外形讲究的是四方四正,无不体现出天圆地方必有气的风水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方形的亭子与环形的回廊、方形的门与圆形的窗、方形的庭院与圆形的水塘进行组合,以方与圆的组合、运用来表达“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古人日常生活中器物设计也不乏方圆之物,如中国古代货币在形制上除贝币外,还有布、刀、环钱、方孔圆钱四个主要体系。其中方孔圆钱为货币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体系,其形制被沿用长达两千多年,直到民国的民国通宝才终结其历史使命。而据专家所考,方孔圆钱的构图借鉴的是阴阳家的宇宙图式:外圆内方,除了便于使用和贯穿之外,庶几还有“道圆德方”“智圆行方”等意旨在。《周髀算经》所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其形制正是受天圆地方这一哲学思想观的影响,而从环钱的形制演变而来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形制特征所体现的“天地之家”“天冠地履”“戴圆履方”,深衣的“圆袷方”也与“天圆地方”观念相符。
天坛
四合院布局
普通百姓,常常在方形小院中建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修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的体现。生活中常见的筷子,上方下圆,所谓“民以食为天”,盖源于此;箩筐,上圆下方;椅子,靠圆座方;火盆,外方内圆;灶为方,锅为圆;象棋、围棋,棋盘为方,棋子为圆……这些都反映了“天圆地方”的造物思想。唐代至明清皇帝为何在袍服上绣有大型团龙纹饰?因为在明清皇家宗室看来,用圆形补子,象征皇帝乃天之子,代表上天的旨意,是“天圆”思想的表征;而文武百官用方形补子,则为体现“坤为臣、为方”的观念,是“地方”思想的表达。
铜钱的方与圆
上圆下方的石墩
方圆的器物
围棋的方圆布阵
中国银行标志
综上所述,“方圆”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几何形状的概念,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与精神意涵。
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就是以中国古钱和“中”字作为基本形而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古钱图形是圆形的框线设计,中间为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于识别,寓意深刻,极具中国“以意会形”“以形赋意”的美学风格。
三、菱形的方胜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方胜纹是以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构成的几何图形或几何纹样。“方胜”之“方”取其形,一方面指“方胜”图纹方正而非圆曲;另一方面,指方胜纹的构成元素之间并列且对称的状态关系,如《说文解字》云:“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也就是说,“方”原为并行的两只船,如词语“方轨(并排行驶的两车)”“方轩(并排的窗户)”均强调并列、并行的状态。“方胜”之“方”由其形若取其意则可为“正”“犹(等同、相当)”,或者“共同”“合而为一”之意。“方胜结”也是中国结的一种,“方胜”因其同心相连、成双入对的形态,被世人赋予“永结同心、永不分离”的美满寓意。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里说:“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即是把信笺彩纸折成同心结形。由于同心结两结相连的特点,常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而“方胜”中的“胜”则原为古时妇女的一种用来束发或配于腰间的饰物,后“胜”实际演化成为簪头的饰物。原为古代汉族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玉胜”。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言:“吾今乃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戴胜而空穴兮。”作为汉族传统寓意纹样,方胜纹在古时便被视为“祥瑞”之物。据传在西汉民间称为“胜”的饰物尤为盛行,用金、铜或玉制成,戴在头上取意“优胜”,后又出现了“人胜”“花胜”和“彩胜”等。如南朝梁简文帝《眼明囊赋》中言:“染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通”。由此可知,古人借“胜”驱邪保平安,取其吉祥之意,是人们企望平安、幸福等心愿的物化表现。
从结构上讲,方胜纹源于菱形纹,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称式”,二是“连续式”,且这两点相互依存,表现为对称均衡,稳重而端庄,符合中国人传统装饰的审美习惯和观念。“连续式”也是在对称式的基础上同类形态的反复出现,利用重复产生出一种对称和重叠,能够向外扩展、变化无穷。特别是方胜纹在装饰中大量使用连续反复的手法,使方胜纹同心相连、延绵不断的美好意涵表达得更加充分,在组合构成的同时还讲究节奏、韵律的变化,做到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亦有变化,更增强了方胜纹样的层次效果和人文内涵,从而产生出丰富的艺术形式美感,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吉祥几何装饰纹样。91976年,香港靳埭强的“靳与刘设计公司”就通过对“方胜”纹的设计作为公司LOGO,以表达靳埭强和刘小康两位设计师合作经营的“靳与刘设计”“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精神内涵。2013年,由于设计师高少康的加入,靳与刘设计又更名为“靳刘高设计”,以表明三代人的同心协力,传播创意,与时俱进,致力于创造国际水平的中国设计。
连续式方胜纹
靳与刘设计公司的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