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心”主义:一切皆由心生

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年谱》

无论置身在怎样的困难环境之中,只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心境,保持一种坦然淡定的状态,就可以从容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与事,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王阳明尽管天资聪慧,但是少年时期的他豪迈不羁,行为放逸,而且特别喜欢跟人开一些没有原则的玩笑,在家人和朋友眼中,他就是一个顽皮、无拘无束的小青年。从小特立独行的王阳明没少让父亲费心,在他17岁的时候,父亲为了束缚一下他那不羁的个性,命令他去江西迎娶自己的妻子。

洞房花烛夜,新婚燕尔时,他却一个人优哉游哉地跑去了铁柱宫和道士一起畅谈养生之道,彻夜未归。王阳明向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拘礼法的约束。比如,他在京城的私塾读书,上课期间竟然翘课去和街上的小伙伴玩军事游戏,惹得父亲动怒,对他一番教训,但是他依然玩心不改。结婚后的王阳明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当时他觉得自己的书法不是很好,于是乎每日在岳父的府邸之中练习书法,开始他只是按照古人的书法去临摹,但是后来他发现如此临摹最终也只是追求一个形似罢了。从那之后,他每次下笔,必要先仔细琢磨,然后凝神屏息,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去体会字的深意,然后才下笔。时间久了,他悟出想要练好字,就必须从心中获得启示,只有心中有了精神,字才会拥有精气神。

第二年,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中途在广信拜访了当时的儒学大家娄谅。娄谅对理学颇有研究,两个人相谈甚欢。娄谅告诉他人生很严肃,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于是王阳明回到家乡便开始奋发图强,但是在余姚他很快就又恢复了舞文弄墨的兴趣,和周围的人一起建立诗社,喝酒对诗。

当时王阳明的辞章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文风自然流畅,文字富于变化,不仅豪迈跌宕,更是大气磅礴。时光飞逝,王阳明在辞章的研究中度过了一年之久。1492年,他的爷爷王伦去世,他的父亲返乡办理丧事。爷爷自幼将王阳明视为掌上明珠,爷爷的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同一般。但是世事无常,人在一生当中总要面对一些永远都不想却不得不面对的事。王阳明的父亲在家守孝三年,命令王阳明好好学习科考的学术,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王阳明从小就立下志向要成为圣人,但在大家眼中他不过是喜爱辞章罢了,其实他是想以辞章来影响天下之人。科举是大明朝所有学生必须要走的路,因为在那个年代,除了科举,读书人似乎也找不到其他途径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王阳明在父亲的督促之下,也开始了对科举考试学问的钻研,到了晚上,他就将爷爷留下的那些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整理归类,然后一点点细读,经常是读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等到回过神来,发现已经是夜半时分。

王阳明的辞章尽管在长辈那里深得赞赏,但是因平日他豪放不羁,带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嬉笑怒骂,简单率直,从来不会墨守成规,就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但是他永远都不会走寻常路,别人永远都摸不清他想什么。第二天与大家见面,所有的人都发现王阳明这个不羁的孩子竟然一夜之间变得有些不认识了。原来,王阳明不仅正襟危坐,而且探讨起学问来也相当严肃,再不与大家开玩笑了,而且话语也变得少了。

平日里那个喜欢饶舌嬉戏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严谨而沉默,这样一来,大家倒是都觉得奇怪而且有些不好意思,还有一些人在心中暗自发笑。但是就在此时,王阳明一脸严肃并一丝不苟地正色回敬各位长辈说:“过去的自己放荡不羁,现在知道错了。春秋时期卫国的蘧瑗到了49岁才知道自己的错误,而我自己不过20岁,现在知道悔过还不算晚吧。”

从此,王阳明始终都保持着严谨的作风,没有发生变化。后来在平定朱宸濠叛乱之时,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他始终从容不迫,就算是被宁王追杀也都保持着冷静,最终活捉宁王,取得胜利。一切皆由心生,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关键在于掌握自己的心灵状态,只要可以让心沉静下来,只要可以摒弃那些纷繁的杂念,就可以驾驭自己的内心,体验到那种可控的成功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