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诗集全鉴(典藏诵读版)
- 郭茂倩
- 1307字
- 2021-03-29 16:01:49
卷二 鼓吹曲辞
战城南
无名氏
【原文】
战城南,死郭[1]北,野死[2]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3]!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4],蒲苇冥冥[5];
枭骑[6]战斗死,驽马[7]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释】
[1]郭:外城。
[2]野死:战死荒野。
[3]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其为“客”。豪:通“号”,号哭。
[4]激激:清澈的样子。
[5]冥冥:深暗的样子。
[6]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
[7]驽(nú)马:劣马。此指疲惫的马。
【作者介绍】
【赏析】
《铙歌十八曲》与《郊祀歌》《安世房中乐》并为“汉初三大贵族乐章”。而艺术成就则以《铙歌十八曲》最引人注目,有“句格峥蝾、兴象标拔”之誉(胡应麟《诗薮》)。
这首民歌是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指出了人民为战争所做的牺牲。
辞章共分四段:
第一段描绘将士战死郊野、任凭乌鸦啄食的凄惨情景。“战城南,死郭北”,谓将士英勇奋战,城北城南,到处都是流血和死亡。“野死不葬乌可食”,谓陈尸沙场,群鸦争先啄食。这是眼前实景,即写战争的残酷性。“为我谓乌”三句,在客观叙写的过程中,诗人挺身而出,对乌鸦讲了一番话,要求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招魂。面对眼前景象,诗人的奇想颇富主观色彩,其愤愤不平之情表现得异常强烈。
第二段集中写战场场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
第三段反劳役,与战事相关。“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去打仗?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意谓怀念你们这些战死疆场的人!“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两句是说:早晨发起攻击之时,你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怎么到了夜晚,却见不到归来的身影呢?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全诗写战争及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劳役,极力展现其残酷性,目不忍睹,所抒发的埋怨情绪也十分强烈,但总的看,诗人并未违背传统诗教,其立足点也未曾离开“忠”“良”二字,因此,在诗人笔下,将士们尽管面临着血染沙场、陈尸郊野的残酷现实,却仍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