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害羞老师一句话,让我沉醉儿童心理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某天因为小感冒请假休息一天,便一个人抱着一本书到了住所附近的公园看书。正因为在公园里目睹了一件小事,让我对心理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当时,我在湖边的石凳上坐下没多久,来了一群郊游的幼儿园小朋友,由几位年轻的老师带着在旁边的草地上玩耍。

没多久,我听到了小孩的哭声,我抬起头,看见一位穿绿色衣服的老师走过去安慰一个摔倒在草地上的卷发小男孩,但老师的安慰没起作用,反而让孩子哭得更厉害;这时,另一位穿蓝衣服的老师走过去,跟小男孩说了几句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开心地跑开了。我暗暗称奇,心想她一定是一位非常懂孩子的老师。

后来上厕所时碰巧遇到了蓝衣服老师也在洗手间,我忍不住问她是否有什么法宝,这么容易就让哭泣的孩子破涕为笑。蓝衣服的老师发现自己被陌生人关注还有点不好意思,她羞红脸说:“没什么,我只是称赞他摔倒了还很勇敢,保护了身下的一朵小菊花……”

在那刻,我心里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儿童心理学。从此,我便开始钻研儿童心理学。

跟所有妈妈一样,当第一个小生命在我肚子里开始孕育时,我便迫切地阅读一些育儿专家的育儿书籍,希望从一开始便给宝宝正确的教育。但是我常常会在阅读一些育儿书籍的过程中感觉“卡了壳”,因为书籍中的不少育儿经验和说法,跟我脑袋中的心理学知识冲突了,那种不一致的感觉让我很难受。例如,有些育儿作者说孩子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不用管,孩子玩了一段时间便会自动放弃,但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成瘾”;还有些育儿作者说,孩子在房间写作业时,父母可以在客厅看电视,不会影响到孩子,但心理学认为,“二手电视”会让孩子分心加倍……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很多育儿书籍作者分享的经验和方法,常常只是“一家之言”,缺乏科学性。虽然科学的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但科学是当前最优的,因为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科学的也是经过实验验证过的,是我们目前为止能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干脆放弃了那些纯“经验主义”、缺乏科学性的育儿书籍。

再后来,我也曾经尝试把国内一些知名育儿专家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屡屡不得法,再一次证实了我当初的结论:缺乏科学性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其实不适用于大部分孩子,有时还可能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