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计 以逸待劳

此计强调:致敌于危局,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治动,积极调遣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两军对垒,逸者胜,劳者败。所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敌劳,使己逸,从而掌握主动权,伺机歼敌。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

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人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阐释

此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云:“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的意思是: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治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活学活用

《三十六计》与军事——周亚夫逸兵平叛贼

两军对垒,逸者胜,劳者败。“以逸待劳”,并非一味避敌不出、消极防御,而是蓄势待发,静待良机。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迎击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

周亚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长期坚守,待敌锐气衰落时再作打算。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数次向周亚夫求援,都被周亚夫拒绝。梁王恼羞成怒,上书汉景帝。汉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下旨令周亚夫速发兵解救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向周亚夫高声宣读了这道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毫无发兵的意思。使者大怒,斥责周亚夫抗旨不遵。周亚夫从容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予我指挥权,而军队的具体布置要由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国虽然危急,但尚有5万守军,粮草充足,坚守10日不成问题。我大军远道而来,军力疲乏,且叛军强大,不宜决战,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机出击,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使者见周亚夫不肯出兵,只好回去复命。

周亚夫拒不救梁的消息传到叛军将领的耳朵里,他们认为周亚夫怕死怯战,根本不把周亚夫放在眼里,放心大胆地猛攻梁国。

在叛军疏于防范的情况下,周亚夫调动一股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失去了粮草,自知不能长久坚持,于是放弃梁国,掉转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决一死战。

周亚夫知道叛军粮草匮乏,急于做困兽之斗,所以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叛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加上周亚夫经常派轻骑兵夜间偷袭,战斗力日衰。周亚夫故意制造防御松懈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当叛军进入中军大营时,被周亚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个正着,刹那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陷入重围之中。经一夜激战,叛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三十六计》与商业——“以逸待劳”的销售策略

“以逸待劳”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一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机会,再来竞争,以获得最大的利益。“逸”,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要权衡利弊,做细致的市场调研,密切地关注市场需求关系的变化……

上海市中心某高层单体住宅项目,早在1999年初就已封顶和具备预售条件,但是直到2000年中,才正式开盘销售。在1999年,虽然此时上海住宅市场已经开始复苏,但是当时的需求增长趋势仍不够强劲,而此项目定位于高档住宅,以当时的需求状况来看,此类档次的的住宅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此时虽然有众多买家前来咨询,但是都是被告知“暂不出售”。到了1999年下半年,此楼盘的周边有众多高档住宅项目开始预售,而且其规模相对于本项目而言都要大。此时,此项目仍然没有开盘。到了2000年中,在多项鼓励住宅消费政策的刺激下,以及当时经济形势迅速转好的背景下,住宅需求增势强劲,而且周边各竞争项目也进入了尾盘销售阶段。这时,它则以人民币8000~12000每平方米的价格出售,正是因为它是现房,对于买家而言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因此,很快被一抢而空。

《三十六计》与处世——“以逸待劳”巧谈判

“以逸待劳”之计,是要求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以善于休整、养精蓄锐、不急不躁的做人技巧,来对付急功近利、表面强硬的对手的策略。待时机成熟后,再主动出击,一举击垮对方。

有一次日本的一个公司到美国去与一家公司进行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想迅速达成协议。而日方代表却一言不发,只是挥笔疾书,把美方代表的发言全部记录下来,第一次谈判就这样结束了,日方代表也回国了。

六个星期之后,日本公司又派了另一个部门的几个人作为代表团来到了美国,进行第二轮谈判。这批新到的日本人,仿佛根本不知道以前协商讨论些什么问题,谈判只好从头开始。美国代表照样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日方代表又是一言不发,记下大量笔记又回去了。

又过六个星期之后,日本方面的第三个代表团又来到谈判桌旁,他们的全部活动只不过是第二个代表团的故伎重演,记下了大量笔记又走了。

以后,第四个、第五个日本谈判代表团都是如法炮制。

一年过去了,日本方面毫无反应,他们把美国公司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抱怨日方代表没有诚意。

正当美国这家公司感到绝望时,日方公司的谈判代表突然来到了美国。这一次,日本谈判人员一反常态,在美方代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拍板表态,作出交易决策的方案,弄得美方措手不及,十分被动,损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