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原作家群构成了中国文学最坚强的阵地

陈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很荣幸能参加本次中原作家群论坛,河南文学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我虽然是河北人,但是和许多河南作家是好朋友。我曾多次在河南参加文学方面的会议、论坛,今天本场论坛主题叫作“新时代、新突破、新高峰”,我就扣题讲一点我的想法。

完整地列一个河南作家或是中原作家的名单很难,肯定是挂一漏万,比如在赵素萍部长的讲话中,她把中国古代文学中河南的文学成就都谈到了,这是一段悠久的历史。我主要想谈一下河南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联系。

我印象当中最早在全国产生影响的河南作家的作品,应该是李準的《不能走那条路》,现在仍有很多学者在继续研究这部作品。李準老师后来又写了《黄河东流去》这部长篇小说,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尤其是《不能走那条路》,清晰地看到中原作家与这片土地的深切关联,以及对农业文明特别敏锐的关切。中原作家对此类问题的把握都是优于其他作家的。李準通过在生活中的发现,写下了我们的农民致富不能走这条路。这当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今天看起来也很难讨论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李準以自己的敏锐视角,使河南文学从创作题材和内容上与中国人自己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此之后,在整个当代中国文学六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无数河南作家,对于他们的名字我们都是如数家珍,像李佩甫老师、张宇老师,包括从河南走向全国各地的文学工作者,像周大新老师、刘庆邦老师、刘震云等,还包括新锐作家梁鸿,他们都是河南人,我没有办法一一列举。

中原作家群构成了中国文学最坚强的阵地,在相当程度上它体现和代表着中国文学。我有时候说河南文学中原作家的水平其实就是中国文学的水平。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事实,后面我会谈到这么说的原因。

下面我提一些自己的建议。在新的时代下,河南文学要想真正取得新突破进而站上一个新高度,或者产生一座新的高峰,除了在原有雄厚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之外,可能中原作家应该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当然,这些关系也不仅限于中原作家,但是对于中原作家来说可能表现得更突出、更尖锐。

我首先想到的第一个关系,是文学认知与题材选择的关系。河南作家,要想真的在新的时代下取得新的突破,首先需要处理好这个大问题。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河南是文学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我们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被农业文明生产关系和农业文明生产价值所奠定的、所构成的道德伦理关系所限制、培育,即使培育本身也是一种限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文学这个领域之内,取得非常鲜明、非常突出成就的那些大作家,都是着力于表达农业文明题材,处理农业文明题材之下的道德伦理关系,塑造这些类型的人物,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取得的成功。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它天然地对写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我们如何认知农业文明带来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

为什么我这样讲?我有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不一定正确。对农业文明的认同——道德认同也好,价值认同也好,人物性格认同也好,一直以来是中原作家主要的价值认同。从这里面生发出许多问题,我个人觉得在这些方面,至少是在题材的多样性问题、文明认知的复杂性问题这些方面,对中原作家在当下时代里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原作家想在创作中产生新的突破,拥有新的高峰,是需要每一位写作者有一个理论自觉的意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像邵丽老师、乔叶老师,包括已经不在河南的到北京工作的梁鸿老师,他们处理的题材,他们在写作中所关注的人物类型,不再像以往单纯地表现为紧紧地植根于土地,而是有了更复杂的内容。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处理那些变化,处理新的文明条件下,文明关系的变动对人物性格和道德认知、价值认知带来的复杂性,这些在他们的作品当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向。

第二个关系,是手法和风格的多样性问题。中原地区不仅是农业大省、文学大省,也是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写作大省。尽管河南当代文学当中也有像墨白这样的作家,但总体来说,中原作家在写作风格、手法的多样性上,还应该更有意识地去加强和丰富。我觉得在当下的文学条件下,进行一个新的风格、新的手法的开拓,应该说越来越成为可能。现实主义是我们写作中悠久伟大的传统,不过我们如果想要认真地处理这个时代复杂的历史关系,向生活深处深掘,手法和风格的多样性仍然是文学创作的要素,要想在新的时代下有更好的突破和成就,在风格的多样性上不能放弃。

第三个关系,是一个略显空泛的问题,就是创作和批评的关系。我觉得这些年来,河南文学的文学批评自身对于本土的文学阐释,已经非常努力了,但仍然有再提升的空间,值得我们期待,应该更加强劲。文学批评自身其实是需要形成一支人才队伍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像王鸿生、耿占春,我觉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当我们说文学理论创新、文学批评时,这两个人就可以说是河南文学批评的代表,而且在全国也属于高水平。今天占春老师已经做教授了,我觉得河南应该有更多的评论家把这个传统旗帜承接下来,像何弘院长是著名的批评家了,但是我觉得目前河南的批评力量还是相对薄弱。这个批评薄弱带来了相对严重的后果,也就是对河南文学的阐释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另外,如何在高水准上回看我们的文学,也是依赖批评家的工作,所以特别希望中原作家在这方面要更有力地去推进。

我期待河南文学、中原作家群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取得更新的突破。谢谢!

2018年10月16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