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油糍

金林多美食。单油糍类,就有延嗣(油糍)、油炸滞(油炸糍)和油炸鬼(油条)三种。

延嗣,即油糍。做法并不复杂。先将一定比例的糯米粉和粘米粉掺和,兑上适量的糖水(红糖、白糖均可)和成一个个小粉团,再蘸上少许白芝麻,然后分批放到油锅里炸。油炸时,用油匙将粉团上下翻动,并反复挤压,使空气入内并受热均匀。待至油糍外圆中空,色泛金黄时,捞起晾放即成。出炉的延嗣,圆润金黄,入口香脆甘甜,是一种难得的休闲小食。

金林人为何将油糍叫作延嗣呢?听长者们说,嗣,有延续的意思。子嗣,指后代,嗣后也就是延续后代。明·唐顺之《答俞教谕书》:“嗣后更望时惠尽言,此仆之所汲汲而求也。”《清史稿·世祖纪二》:“念此仆隶,亦皆人子。苟以恩结,宁不知感?若任情困辱,虽严何益。嗣后宜体朕意。”再者,后嗣又有后昆、子孙的意思。还有,令嗣犹言“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辞。宋·王禹《五哀诗》:“鲤庭有令嗣,凤阁登仙署。”

由此看来,金黄圆润的油糍,不但象征幸福美满,还寓意“早生贵子,延续后嗣”。这可能就是金林的祖辈把油糍叫作“延嗣”,并把它作为一种婚嫁必备茶礼的原因吧。

有一款油炸糍,金林人称其为“油炸滞”。做法是用糯米粉加上适量的食盐等调味料,用烧开的水高温淋下,揉成粉团,在粉团里分出一个个小粉团。再将小粉团捏成圆形的小薄饼,把用绿豆、葱花、食盐等制成的馅料包裹成“滞”。待油锅里的油温升至五六十度时,将“滞”一个个地放到油锅里炸煮。当油滞上浮时,用筷子上下翻动,使之受热均匀。到油滞表层起花(产生一个个小气泡),色呈金黄时,捞起即可。新出炉的油炸滞,外层香脆爽口,内里咸香诱人,是种老少咸宜的美食。

“这款美食,分明是油炸糍,金林人为何叫它油炸滞呢?”这个问题,曾经难倒了不少人。

2003年1月28日,金林村经过短短的66天开发奋战,“金林水乡旅游景区”建成并举行了热闹非凡的开线迎客仪式。当中有个与游客互动的项目是免费派发500个油炸滞给游客品尝。那时,场面火爆,游客赞声不绝。不料前来采访报道的记者提出了金林人为何将“粽”和“糍”都叫作“滞”的问题。众人一时回答不了,便将矛头指向了作为景区旅游文化负责人的笔者。这个突如其来的“难题”,差点令笔者出了洋相。好在笔者当时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末金林卫生院名老中医谢汉清和病人说过的一番话,从中得到了启发,才解了围。

那时,生活水平较低。只有到民间节庆时,才能吃上一顿较好的饭菜。金林一带,在节庆期间,还会包粽、炸糍等,做出多种美食以增添口福和节日气氛。而这些丰富的菜肴,加上这些用糯米做成的粽、糍,吃多了便会消化不良,产生胃脘胀满、疼痛、厌食、嗳腐吞酸,甚至腹泻诸症。在生活困难时期,这些症状,往往被人们称为“节后病”。当谢医师给这类病人诊断后,都会说一句“精神”。开个消积化滞的药方后,还会对病者戏说一句:“这回,你该知道人们为什么要把粽叫作滞,把糍也叫作滞了吧!”

此时,笔者方才明白,滞,有凝积、不流通的意思。积滞,中医病名,暴饮暴食,特别是难消化的东西,吃多了便容易导致滞胃。金林人之所以把粽和糍等类食物都称为“滞”,旨在提醒人们吃这类食品时,要注意节制。美食虽好,但不要贪吃,否则容易得病。看来,这个科学饮食的道理,尽在这个“滞”字上体现了。

记者和游客们听了笔者的解释后,点头称是。还有人认为,把粽和糍称为“滞”,还起到了科学饮食的警示作用。

油炸鬼,很多地方都叫油条。为什么金林一带却称它为油炸鬼呢?传说是南宋末年,谢纯带着他的儿子谢文晏[宋代绍熙四年(1193)进士,殿中御史]避难德庆时,将这个叫法带来并传扬开去的。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岳飞父子被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陷害于风波亭。京城临安(今杭州市)百姓闻讯后,人人义愤填膺。当时一个在风波亭附近卖早点的饮食摊贩,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以泄心中之恨。摊贩将油炸桧做好后,便高声叫喊:“吃油炸桧啰!吃油炸桧啰!”这时,买早点的群众也心领神会地跟着喊起来,并大口大口地嚼起油炸桧来。据《清稗类钞》:“油炸桧,长可一人,如绳以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以诛之也。”难怪有“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油条”之说。

后来,人们认为秦桧这个大奸贼不配叫作人,是地地道道的厉鬼。而“桧”和“鬼”又谐音,故人们干脆将油炸桧改叫油炸鬼了。为了发泄心中愤恨,各地群众争相效仿,金林一带的百姓也不例外。自此之后,便将油条叫作“油炸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