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读:寻找本真积淀思想
- 深夜月当花:刘心武作品精读
- 刘心武
- 2491字
- 2020-07-29 17:30:18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这一辑的几篇散文既有刘心武先生对个人及其家庭经历的回忆和思考,更有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坚守其志的知识分子,青岭、老罗等其他平民朋友——生命印记的关注,以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形象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上的生存万象以及人性百端,涵盖了亲情、友情、沟通、理解、感恩、传承、审美、励志、成长、成功等多个热点话题。细细品,慢慢读,掩卷之余,你自会对时代、社会、人生、命运、人性多一份领悟和感动……
个体在时代推进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坎坷,所体验到的幸福和满足,哪怕历经时间的冲击,也丝毫没有被稀释、淡忘。
这应该源于刘心武先生始终从生活细节和自我感受出发,关注着个人生命意识产生的根源,从祖父于乱世罹难到两代父子均有隔阂(《挣不脱的生命链环》),再到对父母之爱的感恩与思考(《父亲脊背上的痱子》《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进而在《换季诗》中感慨“人类生存的大义”的细节表现。在无所拘束的现实叙述中,刘心武先生细腻地感受着身边人日常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宏观理性地把握着对“人”的分析探究。他对“祖、父、子”三者间存在的“控制”与“挣脱”的较量的认知,既从个人经历又从时代的演变,告诉读者“链环”存在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这种由“冲突”到“和解”到“延续”的积极认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生活实践者在生活中渐次形成的大智慧。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心中充满一种莫可名状的大悲悯,为祖父、为父亲,并且为我自己”,“我希望读者能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大悲悯的情怀,就是懂得谁活得都不容易,对别人能有宽容胸襟”。所以,《父亲脊背上的痱子》《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换季诗》等文章就出现了很多的温情细节,让我们意识到“正如我与祖父、父亲是紧紧相衔的链环一样,儿子也是和我紧紧相衔的一个链环”,而且这链环应当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不懈努力之下,能在更多的亲人之间延续下去的吧。
如果仅把亲情定义为父母不求回报的庇护,是极为片面的,当毅然决然的“放飞”水到渠成之际,才是“独立”之人格真正形成之时。刘心武先生将父母子女之间的细枝末节形诸笔端,也将长辈宏大深邃的育人智慧投诸读者心灵。这种思考折射着现实的社会问题,极具针对性。
而刘心武先生笔下的友情,无论面对文坛大拿还是结交贩夫走卒,均是坦荡自如,率真诚挚,散发着浓郁的人情味。质朴冷静的言辞中,流淌着深刻的思考,有关心、热爱、理解、同情……给人以启迪。
于是,冰心老人的亲厚随和里有了让刘心武先生觉得如沐春风的心灵照耀;王小波的睿智平和中有了使他感觉一见如故的伯牙子期式的默契;的哥青岭是那么的仗义,保有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让人钦佩的对生命的敬畏感;“亲朋”老罗的远离又不由得让人心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惆怅轻叹……多少温暖都是由友情唤起的,多少坎坷都是借友情渡过的。友情不是互相的算计,友情提供给我们安然栖息的理解之堤。我们唯有珍惜!
学者许子东提出过“从文学而言,救人却每每是须从自救开始的”的观点,这尽管说的是刘心武的小说,但反观本单元选择的散文,我们也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以自身对亲情、友情的独特认知角度,娓娓道出生活的真谛,赋予文章以美学价值,更糅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思考人生的切入口。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刘心武先生如是说。确实,人生唯有体悟过亲情的深沉、感受过友情的广博、回味过爱情的纯粹后,才会慨叹良深。而刘心武先生还说“阅读是我们每个人要重视的人生功课”。那么,除了从思想内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读刘心武先生的散文作品,并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些帮助呢?
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独创,要有绝活”,在创作过程中顺其自然,但必须“追求意义,无意义的文字我不写”。要把自己放在同读者平等的地位上,一同去看世界,认识生活,认识人。而且写作时如果“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深度”。但是思考也是讲究“准确性”的,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作品中逼视人的灵魂、解析人生的奥秘”,“挖掘自己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探究那些最本原的生命冲动;窥见芸芸众生的所作所为,生死歌哭,悲欢离合,以及隐蔽于深处的人性的涌动激荡;对着变幻莫测的社会风云,探究看似紊乱无序的冲撞中所包含的深刻而本质的规律”。
我们不妨梳理这几个方面:
一、寻找生活本真
合适的、能够与读者形成沟通途径的写作素材都是来自生活。刘心武先生抓住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架构出或宏阔或精致的空间,以敏感细腻的描写把自己对亲情、友情的深刻体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我们也可以学着借助一双“慧眼”,开发生活中蕴蓄着真挚情感的写作资源——可以借助电视、网络等,还可以深入生活,从社会、校园、家庭的角度,从多个途径开阔视野,开拓素材空间。这是我们的写作可以落实的基本方法。
二、积淀思想底蕴
聚焦时代生活,使文章呈现丰富的思想;审视生命,思考价值,激发强烈的生命意识;体味生活潜藏的丰富情感,感受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透过表象,捕捉哲理意蕴,凸显高远的志趣;更要善于观照历史文化,使文章具有厚实凝重的人文色彩。唯有融合真情、真理,才能写出动人的篇章。
三、把握创作手法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那些能够展现人情、人性之美的细节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境界。比如《换季诗》中妻子把我的被套“特意带到乡间书房,在爬满青藤的窗外,在柳树和柿子树之间系上绳子,迎着晚玉米大田的来风,晒出特殊风味来”;老伴在晾晒儿子的被套时,“一再地让我‘往南一点’,我开头不明白,后来一眼瞥见南边窗台上的那盆茉莉花,恍然大悟——她是想让那被套多吸收些茉莉的香气”。三言两语就把传神的细节特点和浓郁的情感气氛传递了出来,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当然,我们还需要把握如何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把握叙述策略和伏笔设置等写作方面的技巧。我们不仅要会鉴赏这些温情又深邃的文字,还要借鉴吸收,以求自己也能在创作上作出新的尝试。
上海民办兰生复旦中学 施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