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的朋友们
牛牛和小杰是乐渔的朋友,他们从五六岁时就认识了。我们几个家庭经常一起玩耍,还曾经一起去北戴河度假。
小时候,他们是乖顺的宝贝,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都能在游乐场、海滨浴场和大自然的怀抱里快乐玩耍。
牛牛是我们羡慕的对象,健壮,不挑食,说话清楚,学习能力较强,开朗乐观。小杰是个胆小的乖宝宝,基本没有语言,因为身体不好经常有点小情绪。乐渔的能力和性情则介于两者之间。
十几年来,这三个孩子成长的轨迹交错又重叠,却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2003年,他们在同一家私立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牛牛绘画作品
2005—2006年,乐渔在一家打工子弟小学读了两个学期,我陪读了一个学期。2007年,乐渔进入培智学校读书,直到2013年毕业,进入阳光家园。
2008年前后,牛牛去了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学,由妈妈陪读;在2011年前后转入培智学校,目前毕业在即,准备找职业教育中心继续学习。
小杰也去了一所公立小学,妈妈找了小阿姨陪读;四年级以后转入培智学校。
机构—普通小学—培智学校—职培中心或庇护机构,他们三个的路,就是大多数孤独症孩子成长要走的路。
难过吗?绝望吗?
然而,这是事实。
在“普通孤独症孩子”这个区间里,智力水平并不能决定他们的处境。情绪平稳、身体健康、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孩子会生活得比较愉快;而有情绪和行为问题、身体有疾病的孩子则要困难得多。
从外部因素来看,生活富裕、特教资源丰富、助残工作扎实具体的地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选择的就业、托养方式多,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机会多,社会接纳程度高,他们的生活也就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