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复苏抑或反弹

与跌至冰点的焦虑甚至恐惧并存的,则是人们对疫情过后市场复苏甚至报复性反弹的渴望。

在线旅游遭受的巨大冲击根源在于人们的旅游需求在疫情期间被限制和压制,事实上这种需求并没有消失或减少。因此,疫情“寒冬”只是暂时的,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需求必然会逐步释放,旅游市场也必将逐步复苏。飞猪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24—28日搜索五一机票和火车票的用户,比上周增长40%,搜索“五一”酒店的用户增长了35%。

长期来看,我国旅游消费市场仍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等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的增长日渐强烈。在生活服务需求中,伴随旅游资源的不断丰富及交通出行的便捷化,旅游消费正成为服务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最近几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假期旅游、短途旅游消费成为重要驱动力。根据《“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7万亿元。在旅游消费尤其是假日游、周末游等的强劲带动下,出行引致的住宿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市场需求也会因旅游淡旺季及节假日高峰需求而出现巨大波动,普通节假日酒店需求热度往往是平时的两倍之多。

但另一方面,就近期看,疫后旅游市场会呈现何种态势?会不会出现很多人所期待的“报复性反弹”?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看“非典”后的情形。2003年,在“非典”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6月24日将中国大陆从疫区除名,这标志着疫情在中国大陆基本结束。当时旅游业界认为旅游业两年可以恢复,实际只用了半年。当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8999万人次,比2002年同期增长11.5%,旅游收入比2002年同期增长13.1%,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比2002年同期增长1.3%。[2]也是在2003年,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的业务量在“非典”后得以快速增长,2003年7—9月的营业额相较于第一季度增长73%,超过“非典”前期水平,并于当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正如本书第一章所分析的,此时之中国已非彼时。就在线旅游业本身而言,17年来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仅根据“非典”后的情形就预期行业在短期内出现“反弹”,或许过于乐观。2019年,我国旅游业收入近65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市场体量,要达到高度恢复并不是容易的事;加上当前经济增速变缓和结构调整,家庭负债率相对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旅游消费的复苏步伐。旅游业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业态更加丰富,产业链更加复杂,全面恢复也都需要一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