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增强自我效能感

“我认为我能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围绕“自我”主题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冲突。如果孩子处理好这些冲突,就能拥有强大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孩子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判断,即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自身行动产生满意的效果。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我认为我能行”的自信,减少自卑和胆怯心理。

妈妈想送三岁的琪琪上私立幼儿园,在选择幼儿园时感到犹豫不决,于是向朋友打听。有的朋友就选择离家最近的幼儿园,而有的朋友会考虑很多细节,比如校舍建筑是否气派,教室是否是实木地板,教室里是否安装了安全健康的直饮水系统、空气消毒系统。这让琪琪妈妈更迷茫,在评价一所幼儿园时最重要的指标究竟是什么呢?

妈妈无意中看到了绘本《幼儿园里我最棒》,顿时醍醐灌顶。故事中的小朋友们正准备幼儿园毕业典礼,装饰着自己的毕业礼帽,唱歌跳舞不亦乐乎。老师问大家:“幼儿园里最棒的是什么呢?”师生经过一番讨论后,老师揭晓答案:“幼儿园里最棒的当然是你们每一位小朋友啦!”这个回答让正在选择幼儿园的琪琪妈妈陷入沉思。

幼儿园的硬件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看使用硬件的人。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孩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教室里的硬件(比如攀爬架)、教具(比如积木)、软件(比如集体游戏)、教案(比如数学课)、课程安排(如分享时光)等都不是核心,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充满自信地自主探索和学习。琪琪妈妈决定在参观和选择幼儿园时,主要观察幼儿园里的孩子,看看小朋友们是否在幼儿园里拥有自主权,敢于尝试和探索。

理解自卑感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形成由贯穿一生的多个发展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要解决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需求,选择相应主题的书籍进行亲子共读。

在0~1.5岁的婴儿期,孩子主要面临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家长不要以为婴儿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管吃饱、睡好、不哭就行。这个阶段,当孩子哭喊时,父母能否及时给予帮助,是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基础。

在1.5~3岁的学步儿期,孩子主要面临自主与害羞的冲突。学步儿开始掌握爬、走、说话等技能,开始要自主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亲子冲突比较明显。父母要引导孩子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如果父母的管束过于严厉,儿童就会感到羞耻。

在3~6岁的学龄前期,孩子主要面临主动与内疚的冲突。父母应该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培养其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幼儿就会失去自信,出现内疚感。

在6~12岁的学龄期,孩子主要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如果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表现中充满信心。否则,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

妙用“自我实现预言”

心理学家揭示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现象,即人会根据自己的预言做出某些行为,使预言自我实现。比如,研究者在一所公立小学告知老师:研究者将用一种名为“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的方法,准确地预测所研究的学生中哪些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当然,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存在,研究者只是随机选了一些学生。结果,学生们在学年末参加一个智力测试时,那些被视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比其他同学表现出更明显的智力增长。可见,老师的期望起了自证预言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期望直接影响了师生互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可在亲子共读中巧妙运用“自我实现预言”的原理,传递积极的自我概念,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比如,绘本《我喜欢自己》通过形象的图画和简单的语言,揭示了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真正奥秘。小猪有自己的兴趣,喜欢沉浸在书的美妙世界里,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孤独;小猪喜欢画画,自娱自乐地画漂亮的画,并把自己的画贴在卧室墙上,提升幸福感;小猪还喜欢骑车,把车骑得很快,旁边的小朋友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展现了自己。另外,小猪通过健康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他还掌握了自我暗示的方法,每天早上起来都跟自己说:“你看起来棒极了!”孩子如果能领会小猪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小秘诀,也能变得自信满满的。

形成超越自己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某个方面的自卑感。因为人在婴幼儿期必须依赖成人才能生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三方面都处于劣势,就会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幸运的是,自卑感并不是无用的,为了克服自卑,人有了超越自己的目标。自卑可以使人放弃努力,也可以使人坚定信念,发奋图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阅读励志绘本,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岁的进进在幼儿园很胆小,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他常说:“反正我也做不好。”妈妈决定给他多读一些励志书,于是选择了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的绘本《我属猪》。书里的小男孩有点烦恼,因为他一出生,正好赶上猪年。又因为他爱睡懒觉且做事慢,别人就嘲笑他像猪,让他感到很自卑。

妈妈问:“为什么这个男孩有点自卑呢?”进进说:“因为他属猪,大家不喜欢他。”妈妈说:“大家对属猪的人有刻板印象,这是不对的。”书中的小男孩突然发现,原来有些属“猴”的出奇胖;有些属“马”的不会跑;有些属“虎”的胆特小;有些属“兔”的胆特大。伴随这些惊人的发现,小男孩的世界变了,蓝天代替了阴云,微笑代替了郁闷。他决定做一只不一样的“猪”,一只不馋不懒不脏、身形修长、用功读书的“漂亮小猪”。小男孩不再为自己的属相感到难为情。

妈妈鼓励进进:“在我们感到自卑时,不用惧怕。我们可以加倍努力,超越自己。有时候我们离成功可能只有一线之差,只要坚持一下,也许就能发现另有一番天地。”

使用正面的反馈策略

一些家长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孩子读书上的文字,于是孩子只获得被动接受的体验。其实,亲子共读不是“打保龄球”,而是“打乒乓球”。亲子共读不是家长仅仅传达书中的文字,不是简单地向孩子抛出知识或道理,不是“打保龄球”的单向活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把共读过程变成“对打乒乓球”的双向互动。家长应该和孩子相互分享阅读的体验,讨论书中的文字内容,以及图画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家长通过提问或者评论,引起孩子回应,加深亲子交流。家长还可以补充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加一些与书中内容相关的信息,用更清晰的方式对书中内容进行重新表达,并让孩子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与书中内容联系起来。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家长应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命令孩子。比如,不应该直接喊孩子“快过来看这本书”。家长可以通过一些仪式化的行为,激发孩子自觉地开始阅读。当然,如果家长觉得有一些要求确实很必要,那么提出要求时,应该用清晰、礼貌的方式表达。当孩子服从要求后,家长要给予口头表扬,并解释道理。另外,家长应避免连续提问。假如家长不停询问孩子“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孩子可能会因为担心回答不出来,产生挫败感。

妈妈给四岁的芊芊报了个英语班,老师要她拿笔写字母。由于她年龄小,手部肌肉没发育成熟,字母写得东倒西歪。妈妈不满意芊芊写的字母,试图纠正她的握笔动作,却发现没有效果。芊芊也许感觉到老师和父母的不满,很自卑,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下降了。妈妈顿悟自己犯的错误:孩子写字美不美是其次,学习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当天晚上,妈妈和芊芊读了励志绘本《公主的风筝》。它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公主,长得很小,所以叫“小小”。在她父皇眼中,四个哥哥就像太阳,三个姐姐就像月亮,而小小就像一颗小不点的星星,父皇常常忽视她。可是,当父皇被绑架,哥哥姐姐全都束手无策时,只有小小勇敢地追了过去。小小想办法用风筝救出她的父皇。皇帝从此对小小非常尊重和疼爱。

妈妈问芊芊:“小小公主为什么小时候受到忽视呢?”芊芊说:“因为她长得很小。”妈妈问:“对像小小公主那样默默无闻的人,我们会看不起她吗?”芊芊摇摇头:“不会,小小很厉害,是她救了皇帝。”妈妈说:“对呀,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不要低估任何人的能力。”妈妈摸摸芊芊的头说:“每个人小时候都像小小那样,因为弱小而容易被忽略,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长大后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学英语也是一样,开始因为不熟悉,可能会有困难,等我们慢慢熟悉了,就会越来越厉害。”

鼓励提问和表达

有的家长不喜欢孩子在共读时持续不断地发问,抱怨说:“我的孩子老爱问无厘头的问题,老想捣乱打断我讲故事,整个故事节奏都被破坏了。”然而,发问是孩子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家长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提问,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好问的天性是有时间限制的,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机会稍纵即逝。家长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以耐心的回答滋养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鼓励孩子大胆说出已经理解的部分,进而探索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如果孩子提出有关故事背景的问题时,家长应尽快解答,促进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当孩子提出的问题与故事内容毫无关系,家长可以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等我们看完故事再来好好讨论吧。”家长要记得这个承诺哦!只有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是平等的,孩子才会主动参与到亲子共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建构自己对于书本的解读。

除了鼓励孩子提问,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把书里的故事和读后感讲给别人听。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对书本产生全新的认识。即使是那些看似再明白不过的想法,只要与阅读主题相关,也要让孩子直接说出来。没有什么是用不着多说的。家长不要急着做评论,以免干扰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同时,家长也应鼓励孩子不要被“众所周知”的观念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