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进:博采众长潜心小曲技艺

王青的祖父王级三、父亲王子英都是榆林小曲著名的艺人,其家族是榆林小曲传承的典型代表。王青的小曲生涯是从1968年他14岁时开始的,很快便可以独当一面,并再也没有离开过榆林小曲。在学艺的过程中,王青师承多位小曲名家,吸取各家所长,技艺不断精进,成为榆林小曲的代表人物。

榆林小曲研究会位于后水疙坨巷1号院,现有50多名学员,每周都有固定的排演活动,图中琵琶演奏者为王青

苏:您是榆林小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知道在榆林小曲方面您家里有很深的家族渊源,请您谈谈您家族里传承榆林小曲的情况吧。

王:我家里祖上是江苏人,据说我的老老爷(高祖父,笔者注)当年在军队上,被派到榆林来。老老爷和老老奶(高祖母,笔者注)还有两个儿子都来了榆林,来了就没有再回去,叫什么也不知道。我的老老爷应该是喜欢家乡音乐的。到我爷爷这一辈,我爷爷去世早,奶奶在生我父亲(王子英,著名小曲艺人,笔者注)时也去世,所以我父亲和我二爷爷生活在一起。我二爷爷开一家叫“庆兴银炉”的银匠铺,他爱好榆林小曲,“庆兴银炉”是当时榆林小曲的活动中心。我父亲从小在银匠铺长大,银匠铺闲暇时候经常有唱小曲的活动,父亲从小接触榆林小曲比较多。那时候银匠铺里各式的乐器都有,我父亲晚上就住在银匠铺,有时候招呼上年龄相仿的伙伴,晚上睡不着就一起学乐器。所以我父亲在乐器方面很全面,榆林小曲乐器他都会。

苏:您是跟谁学的榆林小曲?

王:最先是和我父亲学的。我父亲从小是在二爷爷的银匠铺里学徒做活,银匠铺里有很多乐器,他接触早,会得也早。我从小看大家耍,听大家唱,对小曲熟悉一点儿。最初我并没有刻意学,但在那个环境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很喜爱榆林小曲。1968年我上了中学,学校里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老师知道我家里的情况,就让我参加宣传队,就一个条件:必须会弹一门乐器。所以我先开始学的是三弦,后来学琵琶。我父亲从坐姿、持琴的方法开始教我,后来慢慢地学一些技巧方法。比如三弦的拨子用枣核、杏核、笔帽削成马蹄形,来回拨、挑,还是有些技巧在里头。再一个那时候的乐器都是丝弦,容易音不准,要学着在弹拨的过程中随时调音准,用手指垫一垫、拨一拨,不然老跑音。

我的古筝是跟父亲的学生白葆金、罗新民学的。当时学艺没有什么拜师仪式,想学就问问师傅们,师傅也乐意给点拨一下,学的主要是技巧方法。很多时候,就是偷经学艺,师傅们耍小曲时,就在旁边看着,琢磨。我那个时候比较好学,肯下功,天天去白葆金师傅家,白师傅家里没有古筝,我就把自己家里的古筝背去。白师傅也毫无保留地教我,鼓励我参加榆林小曲的活动。1970年我参加工作,在榆林药厂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工作之余我也常常耍乐器,平时在单位午休的时间,都被我用来练琴了,周末在厂里找个偏僻的角落,一个人能练一下午。到1974年,我已经学会了近20首小曲,后来就参加了艺人们的活动,正式和艺人们一起耍小曲。当时乐器我都有,所以艺人们常来我这儿,我们几个耍乐器的给伴奏上,唱家就唱开了。街坊邻居家里有事情,做寿、满月、婚宴喜事,我们就去走一走助个兴。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组织,大家完全是出于爱好,很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榆林小曲有个说法:“有了唱家没耍家(演奏乐器的艺人,笔者注)唱不成;有了耍家没唱家,照样耍(演奏乐器,笔者注)。”所以组织起来也很随意,大家在一起图的是高兴、享受。

苏:王老师,我们都知道榆林小曲别名叫“耍丝弦”,其中的乐器都是传统古乐器,与现代民族乐器有所区别。而您作为榆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对榆林小曲的乐器可谓是样样精通,您能说说榆林小曲乐器的特点吗?

王:“样样精通”我不敢当,由于家传的关系,我对榆林小曲的乐器比较熟悉。榆林小曲使用的乐器,都是传统形制,与现在的乐器有所区别。榆林小曲传统的乐器主要是四大件:扬琴、琵琶、古筝和三弦。我家里有家传的秦筝、琵琶和扬琴等。扬琴是主乐器,相当于乐队的“指挥”,传统的榆林小曲中用的是小钢丝扬琴,两排码子,我们叫十音琴。秦筝,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十四弦古筝,琴面小,琴尾下折。琴弦都是老弦,粗细一样。琴弦比较松,码子很容易翻倒,所以老一辈艺人弹琴时是用左手的整个手掌来按琴的。琵琶是四相十品琵琶,里面装着小弹簧增加共鸣,演奏时要在大、中、食指套上拨子弹奏。三弦也是丝弦的大三弦,用笔杆、杏核当拨子弹。这四大件乐器都是弹拨乐器,节奏清晰,音量比现在的乐器要小,但是由于都是丝弦,所以音色上和谐统一,音质上婉转细腻温和。20世纪60年代受《洪湖赤卫队》的影响,加入了碟子作为打击乐器。当时使用的是榆林家户人常有的绿豆沙小碟碟,拿筷子敲,声音清脆。民国以后,榆林小曲加入了京胡、月琴,音乐变得更加婉转、流丽。

榆林小曲在器乐演奏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伴奏乐器编配巧妙、配合浑然天成,声乐和器乐融于一体。这是因为,榆林小曲中耍乐器的都是在反复听小曲,会唱小曲之后才开始学乐器,所以对曲子的节奏快慢、轻重起落早已熟悉,乐器演奏家都能在一个基调上发挥乐器的特点和优势,交织成丰富、流畅的伴奏,与唱家的配合也很默契。

苏:秦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老师曾亲自到榆林考察榆林筝,您个人也在榆林筝方面颇有研究,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在榆林筝方面的研究吗?

王:我作为西安秦筝学会的会员,担负着传承榆林筝的责任,自然要对榆林筝有所研究,但我的研究在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专家面前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我只能在榆林筝乐的研究方面起到点儿添砖加瓦的作用。这么多年来我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与会员们展开交流和研讨,形成了一些对榆林筝乐的粗浅认识。筝这种乐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筝”是它最早的称谓,可见筝源自秦地。秦筝分鼓乐筝乐、郿鄂筝乐和榆林筝乐,前两种都已经消失了,榆林筝乐是秦筝中唯一在民间流传至今的,被称为“秦筝活化石”。1982年,周延甲老师和李世斌一起发表文章,提出“秦筝在秦”,证实了榆林筝是秦筝余绪。我从那时起也开始了对榆林筝历史的梳理和研究。1985年,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写了《榆林古筝的历史传说》一文,对榆林古筝的历史起源、师承关系、发展现状做了一次梳理。后来又通过撰写《传承榆林筝是我的历史责任》一文,对榆林筝乐的抢救、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除此之外,为了延续榆林筝曲,我也加入榆林筝曲的乐谱记录工作中来。我把我弹的榆林筝曲用录音机录下,寄给周延甲老师,和他切磋、交流,为周延甲老师提供资料。我的师傅白葆金在世时,由周延甲老师记谱整理了师傅的四首筝曲,分别是《小小船》《唤姣娘》《掐蒜薹》《五更鼓》。后来由罗新民和我演奏、李萌记谱,整理出四首榆林筝独奏曲,即《小拜门》《柳青娘》《绣荷包》《张生戏莺莺》。2005年出版的《榆林小曲集》中又收录了我演奏的《九连环》《小尼姑》两首榆林筝曲。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整理出的10首榆林筝曲。我能够为榆林筝曲的集成、采录、搜集、整理做出贡献,内心感到欣慰。

苏:您认为榆林筝乐有什么特征?作为榆林筝曲的代表人物,您又是如何发扬这些特征的?

王:筝在榆林小曲中既是做底音也是色彩音,起到把握节奏和打花装饰的作用。榆林筝乐调式以徽调为主,音阶以五声音阶为主,音乐旋律相对平稳、流畅。演奏技法是传统的古法,不炫耀,主要用右手的大指托、食指抹、中指勾,常用小撮、大撮、大指刮奏装饰乐音。左手不像其他筝派揉弦,主要是点按和颤音的使用,这样做是为了增强音乐的顿挫之感,和唱腔中的“断腔”相应。从风格上来说,榆林筝乐保留了秦筝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江南婉转流丽的音调,是历史上榆林地域文化在音乐中的生动体现。

我在演奏榆林筝乐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继承我父亲、白葆金、罗新民等老一辈艺人的技艺,坚持古筝传统演奏手法;另一方面在吸收师傅演奏特点的基础上,努力精进。白葆金师傅这一代艺人,演奏指法以八度的大撮弹法为主,以半拍花指装饰旋律,节奏鲜明。我在后来的演奏中加入了更多的颤音,和唱腔中的“断腔”唱法配合,突出音韵的顿挫感,增强旋律的弹性和说唱韵味,这算是我在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点儿再创造吧。在后来教学徒的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加入更多的花指,强化旋律的婉转优美,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