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度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面临着中国要实现什么梦想的问题。

(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整体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为此后中国的发展进一步展现了光明和希望的前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观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这些探索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使中国富强起来,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没有帝国主义的“援助”,中国人民也会过上好日子。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同志曾为党的八大开幕词写过一个稿子,其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认为:“到那时,即到1967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工业产值将占百分之六十几,农业产值将占百分之三十几,这样我国就可以说基本上有了现代工业了,就可以说初步地工业化了。但我国是一个具有六亿人口的国家,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按照每年增加1200万人计算,那时候有七亿几千万人口,按照每人占有各项主要工业产品的数量来说,我国要进一步工业化,要接近或赶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那就需要几十年才有可能。”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29、541.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要大体改变经济面貌,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大概要100年的时间。他提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用10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设好。由于缺少经验,先是以苏联为师,“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8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的这首词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成就,构思了包括修建三峡大坝在内的各项建设的美好蓝图,毛泽东同志在初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梦想。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党的八大期间还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比重的。1956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八大期间对前南斯拉夫客人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1956年,毛泽东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所写的文章中指出:“事物总是发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有两个深刻内涵,一是他以发展的观点论述了经过自辛亥革命之后的两个45年,21世纪的中国将会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二是他以“惭愧”的心情表露出中国强盛之后将贡献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迫切愿望。毛泽东的这个美好愿望今天已经变为现实。

总体来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取得巨大成就,使新中国与旧中国相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经济前提和制度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政治制度方面,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在经济关系变革和建设方面,既结束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地主阶级掌控国民经济的历史,又结束了旧中国工业极端落后、国民经济破败不堪的历史,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以及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是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结束了旧中国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疫病流行、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历史,教、科、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有了一定保障。四是在国防外交方面,结束了旧中国屡受外国欺凌侵略和没有独立外交的屈辱历史,建立起了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强大国防力量。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且毛泽东同志“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想法,可谓是一生念念不忘,从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一系列构成中国梦核心内容的战略目标和部署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规划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目标时,邓小平始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1.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我们的奋斗目标规定为“把我们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12月6日和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同志先后会见了日本两位首相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大平正芳在和邓小平见面时,就问邓小平同志:“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 ‘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7、231.“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4.如何实现小康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4年,他说:“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7.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构想,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做了明确的阐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国家富强民主文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曲折的严峻关头,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未来中国发展的路线图和奋斗目标做了进一步深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细化了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鉴于党的十三大已宣布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就能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据此,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在21世纪前半叶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这是对邓小平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次提出21世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两次党代会都强调“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后来“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深化小康社会目标,将其分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阶段,进一步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任务后,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宣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对小康社会做这样的分解,有利于扎实、稳妥、高标准地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大宣布:“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昭告全国人民: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明确提出如何将“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具体要求、历史机遇和实现途径。这就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理论。

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党尽管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数十年来一直始终不渝地为实现这个使命而奋斗,但明确地、大量地使用这个概念却是在21世纪以来。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希望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后,党代表大会文献一直使用这个概念,学界开始研究这个概念内涵,媒体开始高频率地宣传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