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新”战略任务系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 2062字
- 2020-12-14 17:14:09
培育新动能 构建新支撑
〇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孙守平
新经济新动能正在逐渐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省处在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追赶超越的重要历史节点,精心培育新动能、全面构建新支撑,是全省上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动能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首先,新经济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生态系统。其次,新经济新动能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新经济新动能正在破解社会发展难题。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释放创新活力,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新动能支撑经济较快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化解各类风险。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新动能
从我省发展看,今年以来,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点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动力增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新动能加速释放,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同时国家对我省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关系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面临诸多发展机遇。
◎数据
2017年上半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1亿元,增长8.2%,分别位居全国第15位和第9位,增速为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大多位居全国前十位。
但也要看到,国内兄弟省市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不断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孕育期,谁在新经济发展中领先,谁就将抢占竞争的制高点;缺乏敏锐性,认不清大势,就会丧失机遇,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研判形势,客观看待成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追赶超越。
三、开拓思路,多点发力,积极培育新动能
一是抓产业,提质扩能。突出技术创新引领,不断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步伐。坚持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主动融入“互联网+”、工业4.0、跨界融合、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思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核心技术突破,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产业。毫不动摇抓好传统产业,全面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加快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轻工等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相应增添新动能。
二是抓创新,兴业释能。强化双创的引领支撑,坚持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对既有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上,把创新的主战场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一批“瞪羚企业”,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推动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
★瞪羚企业
“瞪羚企业”是银行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是指那些爆发式增长、稀少、被投资者热捧的创业企业,其衡量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如果企业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则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三是抓优势,挖潜蓄能。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持续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激发1+1>2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抢占新的制高点。
关中灌区优质高产小麦连年丰收
◎数据
陕西省有100多所高等院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62位两院院士、160多万名科技人员,6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高新区,优势集聚。
四是抓市场,增效补能。当前,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需求带动新供给。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新经济形式,着力培育提升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农业以及信息产业等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现代服务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特色现代农业要适应生态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信息产业要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不断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五是抓脱贫,补短添能。脱贫攻坚是当前头等大事。要坚持精准方略,加大“五个一批”工程实施力度,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等工作,全面加快脱贫进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统筹各方力量,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多方抓脱贫的合力。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县域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让贫困人口受益的特色产业,加快实施补短板、惠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保护项目,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快速脱贫、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