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 谢飞
- 4328字
- 2020-12-04 15:41:47
第一节 就业与就业指导
一、就业与就业指导的概念
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经济收入的活动。由此定义可见,就业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从事社会劳动,要把个人的工作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二要得到社会认可,必须合理合法;三要有一定报酬或经济收入。社会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就业维持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就业指导又被称为职业指导,是指为需要获得职业的人提供如何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各种服务和指导,实现劳动者与职业的结合。
大学生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2)大学生就业是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转折,一般不具有工作经验。
(3)大学生择业时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和季节性,数以百万计的应届毕业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需要及时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连接学业、职业与事业的桥梁。纵观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单纯是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谋求一份工作,还要以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一致,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使大学生个人劳动能力得到最佳配置。具体来讲,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预测社会的需求状况,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使其自觉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给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为其顺利求职择业、迈向社会提供指导和服务。要实现大学生学业、就业、职业、事业的协调统一,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在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就业形势下,还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个体指导。
二、就业指导的历史由来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开始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之后,在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佛兰克·帕森斯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1909年他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帕森斯创立的职业指导理论被称作“特性——因素理论”,在西方国家职业指导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11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指导学生填写履历表和撰写求职信,教给学生参加面试、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求职技巧以及进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心理测试。
在我国,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就业指导这项工作,首次应用心理测试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之后,国内许多学校都陆续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1919年黄炎培先生发表《职业指导号》,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他指出“凡是能传之我且远,必在其存在的理由,职业指导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性……苟社会分工制度一日不废,而人类才兴一日不齐,职业指导永远存在可也。”我国的就业指导从无到有,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我们今天的就业指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在旧中国,经济凋敝,职业指导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就业的统包统分等多种原因,职业指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市场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为职业指导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采取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引入了竞争机制,各高校在原国家教委的要求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活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方法。要保证就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高校中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及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应运而生。
三、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就业指导内容也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从现阶段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思想教育
就业思想教育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也是日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就业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落实到求学之路、职业生涯设计、择业标准、求职道德、成才道路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倡导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调整择业期望;既要面对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又要勇于竞争,恪守诚实守信;克服在择业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积极适应社会等。
2.就业政策指导
大学生就业是劳动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要受到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制约。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任务,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有关毕业生就业的行为准则,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重要依据。一些毕业生由于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在择业时思想上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广泛地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全国性就业政策和有关部门、各省市制定的行业性、区域性就业政策及学生所在学校制定的具体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才能引导毕业生走出择业的“误区”,才有利于毕业生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毕业生也只有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责、权、利,顺利地完成求职择业。
3.就业形势指导
就业形势指导是引导学生了解当年毕业状况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人才市场的形势,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了解当年毕业生的整体情况,了解毕业生择业志愿的变化及趋势,摸清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所谓“知彼”,就是全面地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数量,人才市场的需求“行情”等。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整体状况以及当前人才市场的行情,有助于毕业生把握求职择业的主动权。
4.就业策略指导
就业策略指导也可被称为就业技术或技巧指导,即对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策略、方法、手段、技巧等具体操作环节进行指导。它是现代社会毕业生顺利求职择业的必备技能,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自我推荐方法、面试技巧、心理调适方法、职业适应能力、成才与职业发展的计划实施能力及技巧等内容。求职择业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成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向选择过程中,绝大多数毕业生是第一次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如同机器上了“润滑油”,运转就会灵活自如,就业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5.就业心理指导
就业心理指导是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指导。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他们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选择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困惑和矛盾,毕业生在走向就业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参与“双向选择”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及就业的压力,很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相关心理问题。因此要通过就业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6.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个别辅导、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获得事业成功奠定基础。职业生涯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确定合适的职业种类。考虑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力,职业生涯指导应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目标和择业目标上保持一致,既保证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能适应市场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7.社会适应指导
社会适应指导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和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乐业、敬业、创业,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但是,由于大多数毕业生的生活经历基本是“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接触社会少,阅历浅,对社会缺乏了解和认识,对新的社会环境感到陌生,甚至无所适从。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需要经历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适应指导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进取,艰苦创业,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角色到职业工作者角色的转变,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阅读材料
一般而言,影响毕业生自我定位有以下因素:其一是职业定位模糊。由于是初次择业,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其二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其三是社会因素的干扰。一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已看好某个职位,该职业也较符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可周围的亲友一有反对之声,自己就开始动摇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的不规范现象,也常常使毕业生感到很迷茫,找不准位置,看不清方向。其四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在职业定位时往往被心理因素左右,因此很难准确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就是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再次,毕业生还要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如果自己和用人单位彼此都很满意,就应该早做决定,尽快签订就业协议;最后,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