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如亨的孩子是混血,我的导师取了我的师姐,他们有个漂亮的宝宝,福莱娅。导师一头金发,师姐浓密黑发,宝宝出生的发色却是黑色。科研人员两口子查文献发现,黑色基因的显性功能更强大。宝宝三四岁的时候,头发开始变黄了,开始有了外国洋娃娃的感觉。
师姐和导师结婚后不到半年,就去国外开始读博士,两个人开始两地分居。导师和丈母娘、老丈人、宝宝一起生活,还有一只德牧。师姐一年半载能回来一次,导师每年11月份就飞回他的祖国忙年去了,也是和师姐团聚的日子。
转眼,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师姐和师傅把宝宝送到了本地不错的幼儿园,孩子在试园的时候,被幼儿园的老师抱着,但是孩子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这点好像随他爸妈了。导师和师姐都是非常会为人处世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人往往很难有非常自我的情绪。
课题组老板家的孩子上小学,每年组里团聚旅游休闲的时候,两个宝宝也会见面。福莱娅会逗姐姐开心,会做鬼脸,老板也一直夸宝宝情商非常高。
我毕业那年,导师和师姐一家请我们吃饭,吃了一家西餐,没记住名字,主菜是小鸡,做法挺特别的。福莱娅吃吃就困了,老师怕孩子在空调房着凉,就带着她满屋子转悠。那天在师姐家里,和小宝宝玩儿了很久。他有一个小帐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她拿出来给我一个个的看。
我逗她,“我也进去看看”。
“不,不行。”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小孩子的帐篷,你是大人。”
让我惊讶的是三四岁的孩子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也许是遗传吧。
让我心里有点酸的是,我俩玩儿得特别开心,然后她不经意脱口而出,“妈妈,我们八折放......”然后意识到,我不是她妈妈。我觉得这个口误,是因为孩子总是见不到妈妈。
我和她继续玩儿,也和她的姥姥聊天。姥姥说,“有一次,福莱娅非常高兴的和幼儿园小朋友说,我今天有妈妈啦。然后,非常开心的放学了。”
后来,师姐去德国做了博后,导师去苏黎世理工做了客座教授。看上去,又没有在一个国家。但是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在欧洲各个国家坐飞机、坐火车都可以通行。宝宝也被接到了德国,住在爷爷奶奶家里。
导师家好像一个联合国,其姥姥是蒙古人,姥爷是德国人,所以导师的妈妈就是混血。导师的弟弟,娶了法国媳妇。导师自己,娶了中国媳妇。我以前一直想,为什么德国这种相对传统的家庭会接受异国婚姻,看来是遗传吧。咯咯......
福莱娅是个小精灵,得到大家族人的喜欢,还会和小弟弟的玩儿,非常讨喜。福莱娅的爷爷奶奶开始带她。课题组老板说这非常难得,外国人很少有帮助儿女带孩子的。
后来,一个暑假,师姐搬到导师的工作单位,一家三口在苏黎世过上了团聚幸福的生活。后来,师姐回德国做实验,导师自己带不了孩子,师姐的父母到苏黎世帮助他们带孩子。福莱娅就在苏黎世开始上幼儿园。据师姐说,幼儿园的费用非常贵,但是好在是上一天,算一天的前。
从师姐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三口,或者一家五口,或者一大家族的照片。有高校,有博物馆,有动物园,还有房子前小树林里面的小松鼠......
师姐晕车,宝宝继承了导师的基因,宝宝不晕车。在一次做大客的时候,师姐晕车呕吐了,看着妈妈的样子,宝宝大笑起来,那时她好像只有两岁。
在这个宝宝的记忆中,她从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事情、景色,她的阅历是非常丰富的。这个让我想起了老舍,老舍的爸爸带他去茶馆,带她去泡澡堂子......
我小时搬家次数比较多,我印象里的旅途上的记忆有五回。一次是高三毕业回老家去看爷爷奶奶,那时候我已经十八九岁了。火车上好像有坏人,我本来是坐在过道的座位上,我爸让我坐到里面去。还有一次是很小的时候,也是坐火车,车上也有坏人,男男女女,打打闹闹,闹够了,就管车上的乘客要钱,两毛不多,一毛不少。记得那时候,爸爸好像是装睡了,或者是给了两毛,不记得了。还有一次,是在大客车上,我们搬家,妈妈的包裹里有很多鸭蛋和鹅蛋,还给司机和售票员吃了。这个鹅蛋是我记忆里最早的鹅蛋,没看到鹅蛋,我还是想买,可能是因为那次旅行很开心吧。还有一次是在马车上,爷爷驾车,有点冷,也是搬家......
在村子里,我是打扮漂亮的小明星,妈妈爱干净,我也不爱流鼻涕,在短暂的村里上学的半年中,我被老师选为卫生委员。等到搬到小镇上,我成了班级上卫生不好的孩子队伍中。姑姑带我去澡堂子洗澡,我是穿着衣服洗的,特别害羞。
那时候上学,爸妈骑车送我们去,是二八的大自行车,前面有大梁,可以做一个孩子,后面车座子还可以做一个孩子。孩子后车轮上装了一个脚踏板,这样我可以抱着妈妈的腰,踩着脚踏板做到后座上。路上人很多,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但是那个时候都是自行车,摩托非常罕见,直到2007年,道路上才有几辆小轿车。
有一次,我从车座子下来,想要穿马路,差点被撞到,被大人狠狠的说了一顿。我只是学生其他穿马路孩子的样子,快速跑过去,但是我没有看好过往的车。我觉得这个和我不会写贺卡寄语是一样的。
我小时几乎没有玩儿伴儿,因为传说街上有拍花老头,所以很少出去玩,放假也是把自己锁在院子里玩儿。也有小伙伴儿来找我,但是不巧的是开门的是我爸,一看是男生,直接说“她没在家”。
大学暑假或者工作后回家过年,爸妈总埋怨我不出去玩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呼朋唤友的,他们就觉得我也应该出去玩玩儿。我对我爸说,“我都没在家,怎么出去和别人玩儿呀?”然后哈哈大笑。
我觉得父母的决定是对的,小孩子安全非常重要,不应该到处乱跑。他们那个时候干活到很远的庄稼地里去插秧或者除草,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家里也没钱买BP机,真出事,就真的出事儿了。
我觉得父母让我成年后像别人一样出去呼朋唤友是不太对的,我的成长有我的收获。呼朋唤友只是社交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我在上班的第一年,只要有局子,我肯定去,蹭吃喝去,花钱也去,有领导去,没领导也去,我就像看看世界,看看酒桌上都是什么样的。
再那之后,很多酒局我就不去了,没什么意义,不如自己看看书,或者听听歌。
小的时候,我见识的少,长大后,我自己补充了自己的社会认知。这个是我的命,也是我出生在这个家庭中最好的安排。我深切感受到,让孩子认识社会有多重要;也深切感受到一个人的使命感,家庭意味着责任,生存和生活是两个事情。
我的爸妈在我的孩童时代,为了生存而疲于奔波,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下来了,对我的生活也有关注缺失,但是这些牺牲换来的是我成年以后有了更好的生存资本。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让我的眼界从农村拓宽到小镇,尽管大多数时候我把自己反锁在小院子里。
我进城了,未来,我会在能力范围内,带孩子去看社会,认识生活。我的生存资本比父母辈好了一些,我会相对多的带着孩子去走走,外面危险,我会保护她或者他。大概率在他或者她的孩童时代,不会满眼世界,希望他将来成年后具有看世界的本领。
人要出去走一走。这个想法一方面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中英语老师给放的电影《大鱼老爸》,对我影响非常大。感恩老师,谢谢您,魏秀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