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

湖熟街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东南约十七公里处,跨秦淮河上游句容河两岸。湖熟人文历史之悠久,堪称江宁之最。远在新石器时代,湖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孕育了著名的『湖熟文化』。该文化遗址于一九五一年首次在湖熟镇发现,因而得名。一九五九年,南京博物院学者尹焕章、曾昭燏发表文章,确认了湖熟文化的范围。据考古发掘可知,湖熟先民们大多生活在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人口分布已较为稠密,最具特色的工具是印纹陶的使用,并已具有了青铜铸造技术。湖熟文化代表了距今四至五千年宁镇地区的最高文明,是江宁乃至南京的一束文明曙光。江宁先民们胼手胝足,正是在此地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文明之路。

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前一二八),置胡孰侯国,以封江都易王子刘胥行。据考古调查可知,西汉胡孰城址在今湖熟东北部。至于胡孰一名的由来,则史无详载。民间相传因地近刘阳湖、物产丰饶得名,此说不确。因为『胡』加三点水与『孰』加火字底,皆为后来之事。综合江南地名文化层的一般情况,『胡孰』当为吴越语地名的华夏文字记音,与『姑苏』、『姑孰』、『无锡』、『句容』类似,其确切含义不详。又据《续汉书·郡国志》,胡孰已改称为湖熟,但据湖熟出土的东汉朱建家族墓文物可知,『胡孰』之写法在东汉时仍存。孙吴时期改湖熟为典农都尉,西晋太康元年(二八〇)复为湖熟县,南朝历代沿之。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胡孰』

隋朝平陈之后,湖熟等县皆废入江宁。及至上元、江宁二县分治,湖熟地域长期属上元县,并在此后的千余年间,仍为重要的商贸集市。宋代称作湖熟市,地属丹阳乡。明朝建立后,湖熟更趋繁荣,镇区范围由原句容河北岸迅速扩展至南岸,跨河为市,商业、手工业繁盛一时,遂称湖熟镇。清代,湖熟为上元县五大镇之一。民国建立后,上、江两县合并,湖熟又成为江宁县所属最大的镇,人口一万有余。建国后并置湖熟乡与湖熟镇,一九五八年改为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恢复湖熟镇,一九八三年并乡入镇。其后龙都、周岗二镇陆续并入。二〇〇七年改设为湖熟街道。

湖熟面赤山,滨秦淮,地扼襟要,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末孙策渡江攻下湖熟后,命吕范在此驻兵镇守。周瑜征笮融时也在此激战。东晋咸康三年(三三七),『毛宝以苏峻之乱,烧湖熟积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拉锯争夺。

湖熟老街

除了战略地位显著之外,湖熟地属秦淮河平原,向以农业发达著称。孙吴时设典农都尉,在此大力屯田。东晋时皇室贵族的大批脂泽田分布于此。南朝宋元嘉年间(四二四—四五三)疏浚秦淮河,又垦田四千顷。以此,湖熟镇郊历来是江宁重要的产粮地之一。『往昔争言青门瓜,如今独数湖熟菜。』明亡之后,名将常遇春之十二世孙怀远侯常延龄『义不食周粟』,隐居湖熟,种菜为生,砥砺气节,甘守清贫。钱秉镫与郑板桥先后写就《湖熟种菜歌》与《种菜歌》、《后种菜歌》等诗作以歌颂之。湖熟也是江宁、句容、溧水三县的农副产品交换中心,商肆兴旺。民国初年,湖熟仅粮行就有百余家,久负『小南京』之盛名。

古镇湖熟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旧时曾有秦淮古渡、赤峰晴雪、香林晚钟、太湖秋雁、梁台映月、秦淮渔笛、古城春色、孤灯夜照之『湖熟八景』。又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镇东街曾有崇仁观、万寿观等道教建筑,又有珠峰寺,为古之社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光绪时的清真寺至今犹存。民国时期,江宁县第一所实验小学即诞生于湖熟。查诸史志,湖熟名人众多,仅现代就有报业大王史量才、医学泰斗张栋梁、丹青大师董佰、著名作家聂震宁等。五千年文明开化之地,今载名镇富庶之区,湖熟这一古老的地名,将与其物华天宝的沃土同光。

链接:『湖熟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湖熟文化』的发现和命名,两个人的功劳不可埋没。一位是湖熟镇居民钱立三先生,一位是考古专家曾昭燏先生。

钱立三,江苏句容赤岸村人。上海大夏大学肄业后随父经商,但对考古很有兴趣,在湖熟镇开设一家『源和』酒店。闲暇时在梁台等土丘的断层中捡些石器、陶片、箭镞等古物自我玩赏。一九四九年冬,钱立三去南京参观《从猿到人》展览,对自己促进很大。次年,他把自己在湖熟的收藏品带到南京博物院请专家鉴别,当即引起重视。

一九五一年春,曾国藩大弟曾国潢长曾孙女、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亲率考古小分队到湖熟镇实地考察。在尹焕章先生的主持下沿湖熟镇秦淮河两岸试掘、勘查,仅在此地就发现十五处遗址,当时尚未掌握其文化性质,统称『史前遗址』。后经考古专家们反复比较论证,认为老鼠墩出土的文物,是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文化遗存,因此命名为『湖熟文化』,亦称此类文化遗址为『台型遗址』。

湖熟菊花园

湖熟撤镇设街道授牌授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