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

淳化街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部,在江宁区人民政府以东约二十二公里处。自北宋淳化五年(九九四)设镇,距今已有千年相沿之历史。

淳化之得名与『上元县』相同,得自设镇时的年号。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淳化镇在上元县东四十五里凤城乡,淳化五年置。』是为江宁乡镇中唯一以年号命名者。在历代年号中,『淳化』(九九〇-九九四)的历史影响颇为广泛,除了江宁淳化镇以外,陕西淳化县、北宋禁中淳化阁(在今河南开封市),皆得名于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年号。

淳化元宝

淳化地处丘陵与平原的结合部,北为绵延起伏的青龙山、大连山、天宝山,南接秦淮河平原,解溪、索墅等河流经其境,注入句容河。兼具平原、山地、河湖之胜,风景旖旎。青龙山下老虎洞,旧时环境绝幽,『群山环立,云光吞吐』,自明代中期以来即闻名遐迩,号曰『虎洞明曦』,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近洞处有宫氏泉,相传汉代已著名,今称杨柳泉。境内东焦水库又称梅龙湖,夏夜临湖,似明镜映月,景色秀丽。

因『其地遮避句容,应接京口,形势冲要』,南京至句容之古道傍镇而过,淳化在宋代已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位列《景定建康志》所列『镇市』之首。至元代,淳化的地理位置极为关键,由东南方进出集庆路(今南京)的货物需在此聚集纳税,淳化由此成为货物中转和商旅歇息之地,又被称作淳化关。陈沂《金陵世纪》称,『淳化关,路达句容,至丹阳、常州。』王士祯《淳化关道中望茅山》、李维祯《游茅山记》以及顾起元《客座赘语》中的相关记述,皆是淳化古关、古道的真实写照。

元至正十六年(一三五六),朱元璋攻占集庆后,一度迁上元县治于此。当时的淳化,已发展为上元县最大的镇之一。明清两代皆设淳化巡检司。清代淳化之史事多见载于旧志。如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知县陈永吉曾在淳化制造文字狱,强行将『海内存知己』解释为淳化富户有联络『海寇』之意。康熙四十八年(一七〇九),大学士熊赐履病逝,康熙帝御赐恤银一千两,安葬于淳化。同在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曾郊行至淳化,作七言绝句《淳化镇》一首。初夏时节,农事繁忙的淳化,山泉之清冽与稻米之清香在曹寅笔下娓娓道来,独具盎然生意:『绿树连村响麦枷,井泉无碱饭无砂。逍摇惯熟山园路,开遍蘘荷向午花。』当时,淳化有朝真观一所,始建于南宋,甘熙曾『过淳化镇,与张翁化雨游朝真观』,堪称佳话。

及至晚清以降,因沪宁铁路、京杭公路开通,淳化已不再是南京东往句容、镇江的重要通道,街市渐衰,不复旧观。但根据美国学者卜凯(J.L.Buck)的农村经济调查,当时淳化镇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仍非常高。一九一二年上元县撤销后,淳化改属江宁县。抗战期间,淳化作为保卫首都南京的外围防线,曾发生过激烈战斗,中苏两国空军在淳化上空与日机展开激战。驻守淳化阵地的五十一师师长正是抗日名将王耀武。一九四九年四月,淳化地区成立了江宁县第九区人民政府,至一九五五年九月改称淳化区。一九五七年撤区设乡,一九五八年改为人民公社,至一九八〇年代恢复淳化乡建置。一九八九年设镇,二〇〇四年改为淳化街道。2006年辖境调整,原土桥镇亦并入淳化。

淳化旧官道上的石板路

今日的淳化,虽不复往日商贾辐辏的盛况,但文化底蕴仍极深厚。淳化西南三公里处有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现存有神道柱与石辟邪;宋墅村亦有南朝失考墓石刻,皆伫立千余年,作为珍贵的南朝石刻,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金陵世纪》又称:『齐明钦皇后陵,在淳化镇之北。』镇郊『九墅十八边』村落,旧为南宋时北方大族迁居江南所居之地。明代名人顾璘,官至刑部尚书,曾隐居淳化的彭城山(今大连山),建有彭城馆,其墓亦在此。古镇民风淳厚,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初九为传统庙会,民间灯舞形式丰富,曲艺剧种异彩纷呈,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皆是千年民俗积淀之硕果。淳朴敦厚、人文化成,『淳化』之名号,诚为古镇居民风貌之写照。

链接:《淳化关道中望茅山》清·王士祯

解组初辞郡,离群欲上浮。怀仙来句曲,采药到茅州。

东望朱阳馆,常思许远游。何当饵南烛,颓景驻千秋?

晚清民初陈作仪《金陵四十八景》之虎洞

朱偰先生拍摄的宋墅北失考南朝墓神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