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原理(第2版)
- 杨跃之
- 4664字
- 2021-04-04 21:08:56
第一节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在我国,“管”在古代指锁钥,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后来引申为规范、准则、法规。“理”本意是治玉,如《韩非子·和氏》云:“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申为处理事务。由于“管”与“理”两字意思相近,又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于是人们逐渐把“管”“理”两字合为一个词使用,其原始词义为管辖或疏导,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整治、处理过程。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统一答案。自20世纪初美国的泰罗和法国的法约尔等创立古典管理理论以来,学术界关于管理的概念层出不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管理就是照管并约束。”在当代,管理学者们对管理的定义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提出了大量关于管理的定义,下面我们援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的定义。
(一)外国管理学家对管理的定义
(1)泰罗的定义: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强调对人的管理。
(2)法约尔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强调作业过程。
(3)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强调管理的核心环节。
(4)马克斯·韦伯的定义:管理就是协调活动。强调管理的本质。
(5)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6)孔茨的定义:管理涉及在经营组织中创造和保证内部环境,在这个内部环境中,以群体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个人能有效地工作去达到群体的目标。
(7)斯蒂芬·P. 罗宾斯的定义: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目标的过程。
课间案例1:彼得·德鲁克:管理就是责任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项工作,管理就是责任,管理者必须承担责任,并协助属下做正确的事,以言行一致、树立典范为要求,做出重大的贡献,才能赢得部下的追随。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为最终的结果负起责任,无论好的结果或不好的结果,他都必须面对,并且全权负责。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意思是“问题到此为止”。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美国最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的座右铭只有三个词:责任、荣誉和国家。这所纪律严明、竞争无处不在的学校,理念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军官才是有竞争力的军官,有竞争力的军官才能为荣誉和国家而战。
(二)中国管理学家对管理的定义
(1)周三多和陈传明: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这一定义有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组织必然存在管理;第二层含义是,管理的过程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第三层含义是,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第四层含义是,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无法实现的。
(2)杨文士和张雁: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一定义着重强调管理过程中人的作用。
(3)徐国华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管理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第二层含义是管理的过程是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第三层含义是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上述对管理的定义是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解释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
(三)本书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沟通、控制、激励和创新等职能,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利用组织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一定的共同目标形成的人的集合体就是组织。在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个组织都有管理存在。
(2)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
(3)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沟通、控制、激励和创新。
(4)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组织资源是有限的,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完成个人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二、管理的性质
为了更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除了完整地掌握管理的定义外,还要正确理解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所谓二重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双重特征。管理也同样具有两种属性,即管理作为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和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体现的社会属性。管理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只要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只要是集体劳动,就要管理。它与企业的生产关系性质无关,不因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企业均有生产力要素的合理组织问题,它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企业共有的职能,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特征。自然属性也就是管理的第一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它是由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决定的。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者统一于生产活动中,如图1-1所示。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图1-1 管理二重性
同样,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制约作用。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验证和丰富。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实践性,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把管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中。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这一特性,对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两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课间案例2:田忌赛马
齐国的将军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他们赛马的规矩是:双方各下赌注,比赛共设3局,两胜以上为赢家。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家。高参孙膑给田忌出主意:以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以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比赛的结果是,田忌的马虽输了第一局,但连赢了后两局。由于田忌按孙膑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赌注,不仅一次就把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都赚了回来,还略有盈余。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及实施程序或过程。最早系统提出管理各种具体职能的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在20世纪初,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论述,所有管理者必须实行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指挥职能是指管理者下达命令激励士气,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协调职能是指管理者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1955年,美国管理学家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纳出版了《管理学原理》教科书,这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正式诞生。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全书的结构安排基于这种职能划分。在本书中,我们承袭孔茨和奥唐纳等大多数人的做法,按照管理职能编排全书结构。管理职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种职能与其他职能相互交叉,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之中。
引导案例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亲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全然不顾副将王平的多次谏阻,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大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马谡大意失街亭,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