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我孩子的情况,17年8月份的生日,19年9月份的时候,去做社区筛查的时候,被提醒说叫名不应,建议去儿童医院看一下,当时孩子的外婆也觉得孩子不会说话不太对劲,反而我和我老婆觉得没什么事情,是老人多虑了。但是去了杭州滨江儿童医院时,医生就给了疑似自闭症的诊断,当时做了脑波之类的,也许是因为孩子没有语言,也很难和人互动,大部分时间是我和医生来完成,只有刚见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看了孩子大概5分钟时间,后面再没有孩子的参与,我不是说我孩子被误诊了,我个人觉得医生和孩子的时间应该拉长一些,然后医生问我了很多问题,里面有2个问题我记得很清楚:他会倒着走路吗?他会往天上扔球吗?在从医院走出来到停车场的时候,我就从车里拿了个乒乓球,试了一下这两个问题,在尝试了好多次,发现孩子都会的时候,就特别想回去找医生把这个诊断给收回。当时就是这个心情,于是又去了浙江嘉兴妇保,残酷的是,妇保给了确诊自闭症。不死心我们又去了上海儿童医院,给的结果是:语言发育迟缓,需要复查,在上海医院里,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孩子需要躺在磁共振病床上,需要吃安眠药让孩子睡去才能做,孩子拼命挣扎不愿意喝下去,最后硬是捏着孩子的嘴巴喂进去后,孩子并没有像医生说的20分钟就会睡着,他好像知道,就是要和你对抗到底似的,最后睡着了戴着大耳机躺在机器里的样子,让我想到了ICU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的时候,孩子走路有点摇晃、眼神变得呆滞。
在上海这家医院等待叫号的时候,有一个男孩子一直在试着把儿童推车推上斜坡,但是怎么都推不上去,就这样推了至少有半个多小时,一直不停的推,孩子的妈妈看上去很焦虑,时不时的坐一下或者去医生那里看一下,孩子的爸爸就一直站在斜坡的上坡口那里一动不动的看着孩子的背影,让孩子推了半个多小时,一句话没有说,一下手没有伸。
三家医院里,嘉兴妇保院说可以去医院自己的康复中心做干预,另外两家医院我不记得有没有给出什么可以用的到的帮助了,去了妇保的康复中心给的感觉比较一般,老师比较强势,孩子哭的时间比较长,后来没再去了,但是据了解,现在变得好些了。
先看一下孩子19年准备干预的时候的视频1 ,当时带着孩子想去嘉兴本地的早教班试试,孩子全程在教室里自顾自的跑动,下课后早教老师告诉我“孩子还小,第一节课是这样的,多上几次就会好了”,我现在也不确定老师在告诉我的时候他心里有几分把握。
在去康复机构之前孩子是没有语言的。是我老婆在朋友介绍下了解到大米和小米,没有过多犹豫,就开始了机构干预的日子。
孩子在上海大小米浦东中心的时候,大概一个月时间,老师打开了孩子的语言大门,说出了第一个字“球”,机构的张老师和孩子玩球类玩具的时候,孩子想要拿到球,在老师的辅助下,孩子发出了这个音。我和他妈妈特别开心。大概又过了半个月左右,在机构里说出了2个字的话“爱你”,是张老师和孩子玩K歌话筒的时候,孩子喊出来的,
眼看着孩子在进步的时候,疫情突然来了,机构被迫停课,我们只能带着孩子居家了,当时的机构中心联系我,给出了线上课的方案,线上给我指导,我在家给孩子干预,综合能力课和感统课都有,当时由于觉得感统课的费用比较贵,就放弃了,选了综合能力课,
这段时间里,上海大小米浦东中心的田飘老师给我线上指导,我在家为孩子上课,课程安排是每周2次,每次1小时线上课,课程内容大致为:查看课前提交的视频和记录表格,优化课堂安排,如果有通过的目标,则加入新的目标。
我是安排每天起床吃完早饭后,带孩子去单独的房间,来做桌面,每次上课大约1小时左右,有时候孩子会走开出去,就看情况再择机引导孩子继续把桌面做完,全程不会强迫孩子一定要待在桌面,但是过程中会有提示。
线上课的第一节课,田老师就安排了好了课堂目标,因为在上海浦东的时候,田老师就是孩子的督导,所以对孩子非常了解,可以直接给出目标,所以我们很多家长在听线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自己根据孩子情况进行转化调整。
第一节课给出的目标有:一步指令、两字发音、活动流程表,见图片1,一步指令有:拍肩膀、手放大腿,两字发音:玉米、苦瓜。还有流程表,流程表就像是这次课堂的活动内容,第一个玩什么、第二个玩什么等等,第一节课我把孩子当下比较喜欢的放了进来:公交车、敲锤子、轮滑桩,流程表这样做的,在三张小的纸条上分别画了:锤子、公交车、轮滑桩的图案,然后贴在桌子边上,孩子进来后我尝试告诉孩子,我们先玩敲锤子的游戏,就是一个八音盒加一个小锤子,孩子喜欢用锤子去敲。开始玩之前,告诉孩子先把这个锤子的纸条撕下来递给我,然后我就会从箱子里拿出来这个玩具放在桌子上和他一起敲,他敲的时候,我会发出一些夸张的声音:‘bang、bong’,孩子也很喜欢,敲的开心的时候,我立马用手拿住八音盒,或者在他期待我发出夸张的声音的时候我反而暂停下来,然后立马发出一个课堂目标,比如:拍肩膀,然后等他反应。
1.如果他做对了,我就立马给予肯定,并继续玩敲锤子的游戏,
2.如果孩子做错了,我就立刻再发一遍指令,并同时用双手去辅助孩子完成正确的指令,完成之后呢则不需要任何评价,然后呢可以发出一个孩子确定可以完成的指令,比如确定孩子可以听到“坐下”指令时就坐在板凳上,发出这样一个确定能做到的指令后,等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继续玩孩子想要玩的敲锤子游戏。
3.如果发出指令后孩子没有反应,可以多等待几秒钟,
4.如果还是没有反应,就可以按照“做错了”的办法来做,
5.如果孩子听完指令就走开了,我们就要放弃,先跟上孩子,尝试引导回来后,再寻找时机,不可强迫孩子,毕竟桌面就是要枯燥一些。
上面是我回忆下来的,已经3年多了,不确定是不是完全正确。
再讲两字发音:玉米、苦瓜,
也是在和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时候插入,比如上面的流程表里有公交车,当时孩子非常喜欢坐公交车,上海浦东机构门口的所有线路公交车他都坐过,而且几乎是天天下了课就坐,坐完一个来回才愿意回去吃饭,
于是田老师给我出了个注意,我在家里拿了个纸板,上面画了公交线路图(图片2),里面还有他最喜欢的红绿灯,左边是家,右边是超市,然后拿一个小的玩具车,从家出发,遇到红灯停下来,再倒数54321,绿灯可以走啦,红绿灯和数字也是他最喜欢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摸着孩子的手,一起拿着小玩具车玩,后面孩子会了就可以撒手,在玩的时候,可以突然停下来,拿出来准备好的一张玉米的卡片,让孩子来说“玉米”,同样可以根据前面的办法来辅助,这个环节,如果有第三个人在孩子后面来小声提示孩子的话,会更好一些。没的话我自己直接辅助。
刚里面讲了公交车、红绿灯、数字,这些在19年开始干预,一直到21年,我儿子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对此我是尊重孩子并跟随和引导的态度,现在孩子并不那么喜欢公交车和红绿灯了,数字还是比较喜欢,先看一下当时推车儿童推车带着他到处看红绿灯的视频2,现在想起来他应该也是因为上面有数字,才会那么喜欢红绿灯,在被诊断后的半年里,我一直跟随孩子的喜好,不管是什么喜好,不先入为主的去判断去干涉,只管和孩子玩得开心,就这样慢慢的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孩子感受到了我的存在,也感受到了我也喜欢红绿灯,他开始从喜欢关注身边的东西慢慢转向更加关注人了,但我不会仅限于玩这些,也会努力拓展兴趣,后来就加入了颜色,看视频3,这时候孩子的眼神也很快乐,也发出了有意义的音“lan”,假设如果刚开始觉得孩子只会去找红绿灯的行为是非常刻板和狭隘的,然后我就去阻止并尽量避免孩子遇见红绿灯的话,想必就没有这么开心的看向我的眼神了。
我们再回到桌面课上面来,里面还有个流程表,刚开始是站在桌面上,让孩子去撕的,发现孩子并不太喜欢,后来就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条线上,挂起来,新鲜感让孩子变得配合了一些,后来又更换为:撕掉相应的数字牌来开始游戏,里面加入了孩子最喜欢的数字。
在课堂记录表里(图片1),加号代表孩子做成功了一次,p就代表辅助下成功了一次,减号就是做错了或者没有回应。如果孩子成功率在8成以上,田老师就会安排给我新的内容,比如:前面说的一步指令里的‘拍肩膀’,孩子一共做了10次,其中8次都是独立正确完成,那下一次桌面课,拍肩膀就会替换成别的一步指令,
后面一步指令都做了这些动作:给我/捡起来/站起来/拍手/摸头/转圈/举手/坐下/放进去/摸鼻子/跺脚/拍肚子/摸耳朵/叉腰/点头/摸膝盖/跳/摸脚。这里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设定,开始的时候先坐一些孩子能做的或者喜欢的动作,不然孩子很容易不配合,家长也会觉得受挫,这里可以遵循二八原则,就是20%是孩子还做不到的,80%是孩子能做到的。
在一步指令进行了半个多月后,就开始了两步指令,比如:拍手+摸头,同样的在开始两步指令的时候,也先用孩子已经容易做到的一步指令来组合,我儿子刚开始做两步指令的时候是:捡起来+给我,拍手+摸头。在两步指令发出后,他如果只做了其中一个指令,表上我是记录减号的,也就是没有通过。还有要注意的时,比如‘坐下’这个指令准备发出的时候,最好是孩子在站着的时候,或者先引导孩子站起来,再发这个指令。
还有比如‘给我’这个指令,如果是旁边随便摆放的东西,让孩子拿给我,一般是容易成功,但是如果让孩子手里正在玩的玩具,让他拿给我,就几乎是不能完成了,开始时,我一般会避免让孩子把手里正在玩的玩具给我。
在孩子很想继续玩的时候,成功率就会明显增高,如果孩子对游戏不太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了。我的做法就是在活动中巧妙的加入孩子的兴奋点,或者说当下喜欢的元素,比如,当时我儿子特别喜欢玩洒水壶喷水,那就会把这个搬到桌面上来玩,在玩的过程中加入课堂目标。
在桌面两步指令成功率比较高之后,大概是半个月的时间,就加入了一步生活指令,这个不是在桌面上,是在生活里找准时机后,发出一个指令,我当时开始做的时候做了这些指令:拿纸巾/袜子放进水池/挂衣架/擦桌子/鞋子放鞋柜里。一步生活指令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可以选一些孩子能做到的指令来组合成两步生活指令,我组了这些:把橘子放碗里再倒水/拿纸巾擦桌子/把袜子扔进洗衣机并关上洗衣机的门,这一块内容孩子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但是会比桌面更自然。
我们再回到发音上来,在两字发音成功率比较高之后,就加入了三字发音,刚开始给他加的是:西兰花/高压锅,我是买了一个彩色打印机,课前在网上下载好图片,或者干脆去超市里拍照,回家后打印出来,用之前说过的同样的办法,在桌面课上找时机加入发音的练习,拿出来卡片,让孩子直接说。如果用到辅助,也是和之前一样。当时西兰花他会说成‘xi ran hua’,这里如果我发现他是非常努力的在说这个词并且还算是能听懂的话,我会记录他通过,反则就是不通过,但是类似高压锅他说成了‘yaya guo’,我就没有记录通过了,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音准不太会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如果一直纠缠在这个词上面,孩子会腻烦。
对于孩子的语言发音,在上过一段时间课后,我记录了哪些音是孩子发不清楚的,见图片3,针对这些发不准的音,我就找一些名字里包含这些音的物品,打印成照片,或者直接准备好实物,比如里面那个shi他一直发音为xi,那我就会准备:石头/狮子/时钟的卡片或者实物,变换着出现在干预课堂上。
另外田老师也给了我一些能训练发音的办法:
1.把纸贴在孩子鼻子上,使劲吹,或者贴在尺子上吹
2.把海苔贴在脸上,让孩子用舌头去舔
3.还有一些其他能训练发音的办法,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线上课进行了大半个月后,田老师给我加入了新的目标:一步模仿,内容和一步指令里基本相同,就是做法不一样,指令是孩子靠听,模仿就是要看了,所以在做一步模仿的时候是不说话的,比如:在一堂课上,我正在和孩子玩他喜欢的数字积木,是从0开始往上搭,当到3的时候,孩子就想要拿到积木4,这时候,我就暂停,等到孩子看过来我之后,我立马做了一个‘拍手’的动作,然后等孩子来完成,如果需要辅助也是按照前面说过的一步指令的办法来做。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在孩子看过来之后我再做动作。如果开始做这个的时候,孩子并不理解我们的意思,我就会在做示范动作的时候说一句‘做一样的’。
一步模仿比较稳定后,就加入了两步模仿,内容也是用一步模仿里抽取2个组合在一起。后面还加入了一步生活模仿,两步生活模仿,
生活模仿我当时做了这些内容:
1.仍垃圾:准备两个废纸团,我拿起来一个纸团扔进垃圾桶,然后让他做一样的
2.收袜子:找三四双不同颜色的袜子,和孩子一起找到是同一对的袜子放进盒子里
3.梳头:拿两个梳子,我拿起一个梳子梳头,然后让他做一样的,也可以给对方梳头
4.整理书籍:拿两本书扔地上,我拿起一本放抽屉里,两步模仿的话,就是再关上抽屉
5.关窗户垃窗帘:我抱着他看我做一边,然后让他关另一边的
6.搬个板凳坐下:准备两个板凳先放倒,摆正后再坐下
7.洗袜子:准备一盆水和两双袜子,放进水里搓一搓就可以
8.盖上笔帽:两支笔,先把笔帽拿掉摆在桌上,我盖一个,然后让他盖一个
9.倒水:两个矿泉水瓶子先装满水,拧开瓶盖,然后把水倒出来,也可以拧开盖子去装水
记得在2020年3月中旬,我们去了一趟亲戚家,刚好找家里的大我儿子3岁的姐姐玩一下,当时在亲戚家住了两天的,第一天我先带我儿子和这个姐姐尝试互动,姐姐是很有耐心也很想带弟弟玩,但是弟弟并不会互动,而且不如意的时候会有情绪。第二天线上的田老师给我设计了一些互动游戏,就是能让两个孩子有联系的活动:
1.摆筷子:吃饭的时候,让我儿子把筷子拿给姐姐,让姐姐摆在桌子上
2.洗水果:把准备好的水果递给我儿子,让他放水里,然后让姐姐来洗水果
3.收玩具:一起收,或者一个撑着口一个往里收
4.递东西:准备好一个娃娃之类的东西,先由姐姐拿起来递给我儿子,然后我儿子递给我,最后我投进篮筐里,这里位置可以变动,最好是两个孩子要一起
5.推球:来回推球,或者姐姐推球,我儿子用脸盆去接球,接住一次,就在纸上或者黑板上写个1,再接到一次,就写2,这里加入了孩子喜欢的数字
大概在3月底,也就是线上课进行了一个多月后,加入了另一个新的目标是:测试颜色,课前我会准备一些单色的卡片或者实物,这个目标的第一堂课我准备了:红石榴/绿生菜/紫甘蓝/蓝色按钮/黄色牙膏/红手机壳,
还加入了测试多少和测试大小,做法和测试颜色相似,就是准备的东西要差别明显一些,我会找一个盘子里只有一个苹果,另一个盘子里有满盘子的苹果,来问他“哪个多?
在4月初加入了新的目标:动词学习,课前准备一些动词卡片,第一节课我准备了:喝水/擦桌子,并准备好有水的杯子和纸巾(最好桌子故意弄得脏一点),找到时机时拿出卡片给他看,然后问他“他在做什么?”就是问孩子,看看卡片里在做什么,等孩子回答。也会拿出卡片之后说一句“做一样的”,让孩子和卡片里面做一样的。这里我当时容易犯的错是:没等孩子的注意力从玩具上拉过来时就说了‘做一样的’,这样会增加了孩子的难度,这里如果孩子没有看过来,我会把卡片从他眼前闪现到我面前来,或者用玩具把眼神拉过来。如果孩子做对了,我就会说“是的,你也做了擦桌子的动作,和卡片做的一样的”。
还有一个地方我做了改变,就是夸赞孩子的词语,换了其他不同的词来夸孩子,因为如果天天上桌面课,每天都能一个小时或者更久,而且每天都用同一句话,比如“好棒”来夸孩子的话,孩子会慢慢的变得对这个词不敏感,效果会打折扣,当时我就准备了:very good/哦也/超牛/哇哦/不得了/太猛了,还有什么不太记得了,而且在他成功率比较高的课堂目标里,夸赞的话就慢慢减少了,从开始的每做对一次就夸赞一句,到后面每做对第三次时才夸一次。不过再怎么努力提高兴趣,孩子在4月初的时候就开始表现的比较抵触桌面了,而且当我去突然去控制他正在玩的玩具时,他也开始会有抵触情绪了,这也是难避免的,后来我就把每次桌面的时间缩小到30分钟或者更短,每天分多次来完成当日的目标。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孩子在成长了。也说明了这种把游戏和干预目标完全分离的做法只适合低龄的孩子,能力好或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就需要把干预目标和游戏设计的融为一体了,就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的就把我们的目标给做了,也是更加自然了。
这时候课堂流程表也改成了生活流程表,就是改成了:每天生活里要做的哪些事情,我打印成了卡片,贴在了自制的纸板上,见图片4,每完成一个就把上面的卡片贴在完成的列队里,这个生活流程表给孩子和我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孩子开始明白事情先后顺序,在疫情之前他要去坐公交车,如果我说“先吃饭再去坐公交车”,他是没有回应的,就一直要去坐,在那半年的居家干预里,我用这个生活流程表让他明白了以后,在6月底机构复课,我再回到上海浦东时,有一天下课后我告诉他时,他回了我一句“先吃饭“,这就是可以沟通并会那么一点点妥协的意思了。
4月初,田老师加入了一个新的目标回答问题,这个目标第一节课我是这么做的,课前我准备了消防员和游乐场的卡片(这里我们要准备孩子确定认识的图片),在桌面课游戏互动时候找准时机,出示卡片,然后问孩子“他是谁?“,“这是哪里?”,这里看一下视频4,我当时给孩子做桌面的视频,这个视频里面就做了目标:他在做什么,他是谁,这是哪里。里面在孩子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我给了辅助,辅助之后并没有直接把玩具还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做了一个简单的一步指令(确定他可以完成的),等他完成后再给他了玩具,如果不做个正确的反应就直接给了玩具的话,孩子会觉得回不回答都没关系。
接着回答问题和之前动词学习的两个目标,后面加入了新的目标:长句子描述,这个目标第一节课我是这么做的,在找准时机后,我把消防员的卡片和电视的卡片摆在一起,消防员在前面,然后让他说“消防员在看电视“,还有另一个是”弟弟在玩玩具“,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定孩子可以一次讲这么长的话后再开始这个目标,不然孩子会因为困难而逃避,我们大人也会受挫。
当时我还在生活中刻意加了一个目标:提问示范,刚开始是这么做的,我在地板上用有色胶带纸,贴出马路,并在马路旁边摆上公交站台,用公交车玩具来模仿公交车进站出站和驶往下一站,在玩的开心的时候,我拿起另一辆公交车,在引起我儿子注意后,就问旁边的妈妈“这是什么颜色”,这时候孩子是想要得到这辆新的公交车,他会关注在这上面。开始在做这个目标的时候,并没有加入课堂表里,因为比较难,需要前面多做一些示范。
”
4月下旬,田老师加入了新的目标:一来一往,是互动类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第一节课,我和孩子做了:来回推球,当时还准备了儿童拉力球的玩具,网上可以搜到,这个目标刚开始需要第三个人在背后来辅助孩子,而且这个玩具还锻炼到了孩子手眼协调,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做一来一往的地方。
还加入了新目标:形容词,这个目标的第一节课,我是这么做的,课前准备了一支黑色的笔,一个黄色的惨叫鸡,在找准时机后,展示出来,让孩子用形容词描述出来,开始他不知道我的意思,就需要辅助,几次下来就慢慢懂了,但是他经常会把’的‘给漏掉,这个只需要多加练习就可以了。后面还做了:蓝色的球/红色的鞋/粉色的盆/黄色的车/圆形的鼓,注意的是,在颜色这一块,开始先要避开彩色,因为容易说错,而且颜色也确保是孩子认得出的。
在5月份的还加入了轮流等待的目标,一个在社交中非常重要的目标,这个目标好在是可以在游戏中直接做,在做这个之前,已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等待练习,比如在玩的时候,我会暂停游戏或者控制住玩具,并说“等一下”,刚开始等待1秒,2秒,看他有等就可以立刻给予肯定并继续游戏,如果没有等,就需要辅助,再慢慢的把等待时间拉长。
等待做的差不多了,我再开始的轮流等待,当时是找了和他最熟悉的弟弟一起来练习,看下视频5,这里已经有一点轮流的意识了,但是还不太好,视频6这时候就明显好一些了。这里我用了鞋盒当板凳,用来视觉提示孩子等待的时候需要坐下来。这里仍要注意的是,游戏内容里最好加入了孩子喜欢的元素,我在这里用的数字毛毛虫,淘宝上买的,玩具上就有孩子喜欢的数字,而且数字本身也有助于提示孩子去做轮流等待。
上次4月份直播的时候我有说过轮流等待的重要性,今天再读一遍天宝葛兰汀说过的一段话,她说:我从3~6岁就开始进行严格的轮流等待训练,这让我在团体合作中能够表现良好。在家里,我们经常玩棋牌游戏,这也是训练轮流等待的一个好办法。轮流等待让我明白,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可以合作,其他人的行为对我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的,游戏的结果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这都让我意识到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并帮助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
到这里已经是6月底了,我们也回到了上海浦东中心,继续线下干预的生活,最后看一下孩子这时候的状态视频7,视频里可以看到他对我的关注变得更多了,他的兴趣也不仅限于红绿灯和公交车了。
线上课我们还做过叫名练习/防搭积木/个人信息回答/行为管理表/镜面对话/情绪处理/方位/回忆事件/绘本短句命名/相对概念/数和量/自我介绍/角色扮演/你我他练习/观察性学习/接受和主动拒绝/听从同伴指令调整行为/为什么提问/情绪认知相册/假想游戏/
其中你我他练习,我单独说一下,当时田老师给了我一些建议:
1.先从‘你’和‘我’开始练习,如果孩子还是容易混淆的话,那就先只从‘你’开始
2.生活中,对孩子讲话时候,也是用‘你’和‘我’,让孩子自己提要求的时候,只用‘你’
比如:爸爸你去洗澡/爸爸你在外面/妈妈你过来,中间都加了个‘你’,这里最好是有第三个人在孩子背后轻声辅助
这里还可以做一个小的日常互动:妈妈在厕所里喊“需要纸巾“,这时候爸爸就拿起纸巾带着孩子走到厕所门口,辅助孩子说”给你纸巾“,他说出来后,再把纸巾递过去
3.还有个小游戏可以玩,把孩子和爸爸的东西放一起,然后对他说“把我的给我“,当他拿对了之后,立即给予肯定“对,这是爸爸的xxx”。我当时用了水杯/鞋子/照片来玩的。或者把两种不同的东西放一起,说”请你拿走xxx“,“请把xxx给我”
4.当时是做了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过了大概半年后,孩子开始能慢慢正确使用‘你我’了,后来到幼儿园里上了一年后,孩子的‘你我他’已经基本没有出错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的努力也许孩子没有。
最后想说一句:快乐是最好的强化物,快乐能拓展兴趣,兴趣能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