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新假说和新理论的诞生都是在克服和解决上一个发展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语言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先学科,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其进步受到社会发展、人类认知、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语文学→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体现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其研究路向也从最初的规定到后来的描写再到今天的解释,这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正如斯潘塞(Spencer)所言:“科学的最高成就在于解释现象的种种规律。”(Spencer,1892)我想,语言学也应该如此。语言学范式的嬗变对翻译研究也必然会产生很大影响。翻译研究的路向似乎也可以这样:规定→描写→解释,即应该怎样翻译→翻译实际上是怎样→为什么要那样翻译。下面简要说明:

第一,规定,即应该怎样翻译,这是一个有关how的问题:例如,翻译的原则、标准、技巧、方法等。这些都可以是规定性的,即规定译者如何翻译文本才能实现正确有效的翻译。规定性的好处是,能使译者“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但不好的是,这种规定会束缚译者的手脚,令其难以发挥自己的翻译水平,难以应对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规定性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

第二,描写,即翻译实际上是怎样,这是一个有关what的问题:如对翻译学的学科性质、模式、任务、原则、标准、机制、方法等的描写;描述具体的翻译事实和现象,弄清译语与源语之间的实际关系,如等值等效、描写翻译的认知过程等。这种描写当然是基于具体的研究、实践和经验,是有理据的。

第三,解释,即为什么要那样翻译,这是一个有关why的问题:解释翻译及翻译学所涉及的问题,如为什么要使用那样的翻译方法、语言表达式、意象等等,为什么翻译要异化或归化。通过解释,可以了解译者的心理、认知因素以及译文背后的社会、文化理据。

当然,翻译及翻译学研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规定、描写、解释融为一体,把what,why,how这三个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翻译学自身才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