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程准备

构成巴尔特独特授课策略的大致有四种因素。首先,他的每一门课程都会提出一个经过长期思考、具备充分重要性的中心话题。例如“如何共同生活”中的“个人节奏”话题;可以广泛运用到话语、人际关系、伦理学、社会学、认识论、语义学的“中性”话题;探讨诗学和文学符号学的“长篇小说的准备”话题。

其次,围绕每一个中心话题,巴尔特会为听众准备一份跨学科的、内容广泛丰富的参考资料,旨在尽可能地启发听众的思考。例如他为“如何共同生活”开列的参考资料包括:介绍基督教早期各种修道制度的著述,尤其是公元5世纪小亚细亚西北部赫雷诺波利斯的主教帕拉德(Pallade,363-425)撰写的《修道院的故事》(Histoire Lausiaque),该书对基督教早期隐修士在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生活轶事作过有趣的记载。而法国作家雅克·拉卡里埃尔(Jacques Lacarrière,1925—2005)的著作《希腊的夏天:四千年日常生活中的希腊》(L’Eté grec:Une Grèce quotidienne de 4000 ans,以下简称《希腊的夏天》)所描述的希腊阿托斯山某些僧侣的特殊修道方式,则为巴尔特的这门课程提供了最重要的“个人节奏”概念。此外还有介绍亚洲(锡兰)佛教僧侣修行方式的著述,以及五部涉及不同类型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é)和纪德的小说《普瓦捷被非法监禁的女人》(La Séquestrée de Poitiers)(均为独居生活的典型例证),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La Montagne magique,一所疗养院内非常特殊的人际关系),左拉的《家常菜》(Pot-Bouille,一栋布尔乔亚住宅楼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等。

围绕每一个中心话题,巴尔特会从他所开列的参考资料中归纳出20~30个“特征”,或称“卷宗”。他在课堂上所要做的,主要就是逐一“打开”这些“卷宗”,也就是对每个“特征”作出简明扼要的描述,但是不作展开。关于“中性”概念,巴尔特列举了23个“特征”,其中包括“善意”“沉默”“得体”“礼仪”“冲突”“退隐”“傲慢”“无为”等。巴尔特有意让这些特征之间缺乏连贯性,换言之,他对每个特征的简要介绍构成了一系列不连贯的片段(fragments)。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不连贯(discontinu)的片段探讨方式?巴尔特在《中性》里专门谈到了选择这种授课方式的原因:一系列不连贯的片段,意味着将某种东西,比如说讨论的主题、“中性”这个概念,置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不是对其进行不断的强调,以便达到一个最终的意义或结论。[1]“不连贯的、未被组织成篇的特征系列,正是中性概念本身所要求的,因为中性本身拒绝‘传授教义’(dogmatiser),不组织成篇,就意味着不下结论。”

从上述课程准备的精心程度以及后来出版的讲稿中,我们不难看出巴尔特对于他本人提出的每个中心话题,都曾做过长期深入的思考[例如他明确提到,他对“中性”的思考,实际上从《写作的零度》时期(1953)就已经开始了]。他自己的见解、思想,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成型,据此他完全可以长篇大论,充分阐发自己的思想成果,甚至引导听众接受这些思想成果。然而,这显然不是拒绝“传授教义”的巴尔特的授课目的所在。无论是每门课程提出的中心话题、为听众开列出的跨学科参考资料,还是从参考资料中归纳出的各种内涵丰富的“特征”,直至在课堂上对每个特征有节制的介绍,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发听众的自由思考,由听众自己去填充完成每一个“卷宗”。这种授课理念,或者说教学伦理,巴尔特将其看作既是对听众自由思考权利的尊重,也是对普遍意义上的他人的尊重。它所体现的自我节制,就是他在《就职演讲》结束时总结的四个关键词中的明智,而在这种克制和明智的背后,则是他关于权力问题长久以来所作的思考:如何对无所不在的权力保持高度警惕,如何避免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

[1] Roland Barthes,Le Neutre,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