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诗传
- 柳夏
- 3896字
- 2020-11-18 16:45:46
年少轻狂,干谒碰壁
时光荏苒,倏然滑过。转眼间,一个月已经过去了。风光已经见识了不少,满腔豪情也如那壮美风景一般辽阔凛然,他渴望将满腹才华展露在大唐盛世的光辉之下,然而,世事常常不遂人愿,李白曾去过几次大都督府,都无功而返。希望的烛火一次一次被点亮,又静静地一次一次熄灭。挡住他的,是一道厚厚的围墙,而比这围墙更坚固的,是权位。在这警卫森严的官家宅邸之外,见到位高权重的人,对于李白这个毫无家世背景的人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别说什么长史大人,就连府中的佐吏都见不到。
李白不再对这位长史苏大人抱有幻想,但又不愿无功而返,所以李白另辟蹊径,决定去千里之外的渝州。
渝州州治是座山城,益州是古时候的蜀国,而渝州则是古时候的巴国。这里是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也是个码头,但是繁荣远远不及成都,但也正是因为未见繁华,才更多了一种宁静之感。这里的山水,更有一种禅的味道。
这里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坛巨匠,他就是李邕,那时李邕是渝州刺史。为了能够求得半分赏识,李白尽数施展才华——著诗文。
那时候这种普遍的做法被叫作“干谒”。这一次干谒,可以说成就了李白,也成就了唐诗。李白当时作的诗,便是从古至今一直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的《上李邕》。
大鹏终有一日能同风一样飞起来,并且借着风力直到天上九万里高。即使那只大鹏停下来休息,也能将那沧海之中的水摇晃得颠荡不止。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击水面可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
诗中非常明显的朝气便是李白自己身上带有的气息,也是其当时的想法。李白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从北冥出发,展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直飞向南海。这只被庄子的生花妙笔所创造的极富个性色彩和浪漫情调的大鹏,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与寻常鸟类无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这无疑对李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这样的豪气爽朗,这样的阳光,具有一种青春的冲击力。很多人喜欢李白的诗篇便是从它开始的。明媚的阳光都不会有他的气场夺目耀眼。
紧接着,李白又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都说我唱着与他人不同的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也是嗤之以鼻。孔夫子也曾说过“后生可畏”,为什么大丈夫要轻视年轻人呢?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李白这种积极向上、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朝代精神勃发的现状。
朝阳依旧迫不及待地从山尖探出最明媚的阳光来探索整个世界。那样美丽的阳光也同样存在于李白的内心。没有被整个朝代渲染的氛围,又怎么会有这样炽烈的人生梦想?
现代研究唐士人家的人的家里,案头总会有一本由李善所注的《昭明文选》。而当时也流行一句口头禅:“文选烂,秀才半。”可以看出李善在唐代有着怎样的地位。而李邕就是李善之子。
书香门第,名门世家,使得李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仅在学问上,性情上,李邕也是豪放不羁。也因此,他拥有很多崇拜者和好朋友。李白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就是为了能见李邕一面,瞻仰大家风范,并且照例上书,也就是干谒。
李白本想着将自己沿途以来描写民间歌谣、生活风俗的这本行卷交给李邕,便有了拜谒的机会。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李邕是个“颇自矜”的人,不喜欢李白这种过于直抒胸臆之人。
李白本以为李邕会是懂自己的那个人,便将自己的宏伟梦想和壮举般的社稷之论尽数挥墨,付诸文章。没想到,他所得来的,是漫长的等待,等待里的每一分钟,都无限地被拉长,时时刻刻,李白都在神思、揣度着。
一等十几天都没有任何消息。这十几日的光阴里,他度日如年,眼看着希望的烛火渐渐地弱下来,李白只好再次“温卷”(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前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
现实给予李白无尽的风雨,他只有坚忍地将希望再次点亮。
然而,命运的路,总是充满了崎岖,又过了几天仍旧见不到李邕本人。
其实李白不知道,李邕擅长的是碑版文字,对于辞赋也是十分在行,却唯独不写诗篇,他是不喜欢俚曲这些下里巴人的文学艺术。
李白吃了闭门羹,接连的打击让他愤愤不平,生性不拘小节的李白总是在不经意间高谈阔论、纵谈霸王之道,虽然这是李白的文学积累,但李邕对此不屑一顾。
当时甚是自负的李白岂能忍受这样的委屈,便有了这首《上李邕》。大鹏鸟是理想和自由的象征,仅仅一个象征对象,便将李白的雄心表露无遗。
理想就是一颗种子。种子发芽后,需要外界的呵护,也需要自己不懈努力地从土壤中汲取营养。这样,那棵小苗才能集日月之精华,慢慢长为参天大树。
李白用大鹏鸟来比喻自己,一腔凌云的豪情,倾予渴望中的知音人,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落。但是李邕不得不承认,李白寥寥数笔,就将大鹏鸟写得如此入骨三分,并且还着重地表现了李白的意志。对于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来说,的确不容易。
李邕当时只是读到李白的“行卷”《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文章行云流水,但却实在是提不起他的胃口。李邕将其放到一旁后,便赶写他的巨著《修孔子庙堂碑》了。
直到李白的“温卷”呈到眼前,李邕才想起这档子事情来。可是碑文正写到了兴头上,也没什么时间去顾及其他,便将李白的诗篇交给了一位名叫宇文的小吏,还甚是有些厌烦地说道:“下里巴人之曲,桑间濮上之音,怎能登大雅之堂?还说什么济苍生、安社稷?但念他不远千里而来,好歹打发他一些盘缠,让他去吧!”
宇文接待了李白,宇文倒是非常热情,他对李白的俗歌俚曲十分感兴趣,对李邕的不待见也是很不赞同。可他毕竟官微人轻,纵使他对李白有满腔的欣赏和怜惜,他也爱莫能助,只能照着上级的意思办事。
宇文委婉地拒绝了李白后,便将李邕给他的盘缠和纪念品拿出来。所谓的纪念品,就是渝州特产桃竹书简。
年少轻狂的李白被婉拒,又岂能安然地接受“奢侈”的赠品。李白在桃竹书简上题了一首诗,那便是《上李邕》。
当宇文战战兢兢地将这首诗篇呈给李邕的时候,心里已经做好了挨一顿斥责的准备。不料李邕看了却稍稍皱着眉头,口中喃喃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真是不应该随便将他打发了。”可是转念又说,“让他出去见见世面,闯闯也是好的!”
在李邕的眼里,那时候的李白就是一个身着青衫,腰挂长剑,目光如炬,笑起来甚至有些孩子气的年轻人。但李白那独有的高傲和洒脱却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弦。他在李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身影。
曾几何时,宇文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繁华世界的。然而,时光匆匆而过,苍老了岁月,也过滤了他的人生,他渐渐退去了青涩的乖戾,慢慢地成为一个稍显迂腐的“大人”。看着年少时的梦想与韶华渐行渐远,他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沧桑的哀愁。今时今日,与曾经的渴盼,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模样。他心底暗暗地羡慕着李白,也没想到自己会遇上这样一位青春狂妄的少年。不知不觉地,他设想到这少年会有如何的成就,倒是欣慰了很多。后人欣赏李白逍遥狂放的性情,便尊称他为“诗国大鹏”,亦是源于李白所作的《上李邕》。
每一段人生岁月,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或苦,或甜。许多人当时执迷,而经年沉淀后,会沉淀出生命的香醇。虽然说,当时的李邕没有在仕途上给予李白机会,这对当时的李白来说,是命运中的一个坎坷。然而,经年后,我们却不得不说,他们相遇与错过,都是一种万幸,正是因此,李白才作出了这一首传唱千古的名作。
相遇和错过,都是奇妙的缘分。在这件事情过去的二十五年后,即天宝四载(745年),李邕已经成了北海太守。他的一个从侄叫李之芳,是齐州的司马。
齐州那时有座破旧不堪的古亭刚刚修葺完,便请李邕和好友杜甫、高适前来游赏。当时的李白刚与杜甫、高适二人游历完汴宋,便随着一同前来。在命运的机缘之下,李白见到了李邕。
那时,两个人都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都是历经沧桑的中年人了。当他们一同提到当年的《上李邕》时,阵阵爽朗的笑声自古亭中传出。年少的李白是那样的轻狂、骄傲。但是多年后的李白虽也是那样的性情,却被岁月磨去很多棱角。
阵阵笑声就那样散落在风中,化作了青烟袅袅,消失在茫茫无垠的天际。或许也会化作一滴浑浊的泪水,侵入心中,蔓延开来,蛊惑了那段迟暮的岁月。
被拒绝后的李白在漫长的时间里,都承受着痛苦的折磨。
他渴望见识更多壮阔的美景,思前想后,李白决定要冲出夔门,冲到外面的世界去见识更多的精彩。
自从李白五岁举家搬迁来到内地,再到现在二十五岁仗剑去国的二十年里,他经历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
不仅仅是在这些年读的那些书带给他的知识积累,还有练习剑术练就的强健体魄,还有长期漂泊形成的豪爽坚毅的性格。
在长期的漂流中,李白少了很多读书的机会。他风餐露宿,成了锦绣盛唐里的一个萍客,尝尽苦难辛酸。
在辗转的人生路上,李白也逐渐萌生了求仙学道的想法。神话仙谪的思想,是在李白幼年便开始萌发的,深深影响了李白的一生。
命运在无形间播下渴望的种子,直到它如火如荼地盛放,才知道,我们始终走在自己期盼的路上。无论悲苦、欢欣,无论平凡、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