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 圣铎
- 2179字
- 2020-11-18 16:28:26
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孔子把患得患失的人说得很可怕:无所不用其极。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人,为了一己之私,什么卑鄙下流、凶狠残暴的手段都用得出来。但这种人通常成不了气候,即使侥幸做成大事,也不能持久,后果往往很悲惨。
但有一个人似乎例外,那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他误杀吕伯奢的家人并虐杀吕伯奢本人后,竟然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为了一己得失,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可他却做成了大事业,结局也不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是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并不完全是真正的史实。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当时说的是:“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这个“人”字,是“他”的意思,主要针对吕伯奢而言,打击范围小多了。何况,即使曹操真的有“宁负天下人”的想法,他也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兴利除害的事,当他的马践踏麦田时,还“割发代首”以自罚,并没有无视他人利益的举动。当他诚心聘请祢衡时,祢衡竟脱掉裤子骂他,搞得他下不了台,明显有负于他,他却没有因此杀掉祢衡。可见偶尔“人负我”,他也是能容忍的。所以,曹操的例子,并不能说明患得患失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能有好结果。
但是,患得患失的人也并不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会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患得患失的毛病,绝大多数人不会采用不正当手段,这种毛病的直接伤害对象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呢?这种毛病使我们该下决断时迟疑不定,因而错过机会;使我们做事时因紧张不安而出现不该有的失误,遭致意外的失败。
兵法说:“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既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进攻怕敌人抄了后路,防守怕敌人断了粮路,后退又怕中了埋伏,既想这样,又想那样,迟疑不定,即使能打赢的仗也会打成败仗的。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事情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能力不足、条件不够、机遇不好,而是患得患失,以至心态失常、行动走样,正常的能力发挥不出来。
后羿不是常人,他在得失面前也难免发挥失常,何况一般人呢?要想避免患得患失的危害,就要努力培养平常心,使自己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了。韩国围棋天才李昌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无论多么重要的对局,他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好像没有什么事能扰乱他的心神一样,因而被誉为“石佛”。有此定力,难怪他成为世界围棋第一人。
如何保持平常心呢?最好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但这很难做到。有没有比较容易做到的呢?以下四个方法值得一试:
第一,身体调节法。当你感到紧张时,进行深呼吸,直至心情平静下来。人在紧张时,大脑缺氧,指挥失灵,很容易失误,进行深呼吸,可给大脑充氧,有利于保持冷静。还可以用手掐自己的皮肉,疼痛感能分散注意力,可以暂时摆脱担心或渴望的事,有利于恢复平静。
第二,坦陈恐惧法。如果在他人面前感到紧张,不妨主动说出来:“我现在感到很紧张,我怕会说不好。”或者“我很紧张,做得不好请别见笑。”当你说出自己的紧张时,你会发现,紧张感很快就消失无踪了。
第三,自我鼓劲法。当你担心做不好或说不好时,就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怕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一定能行。”等等。当你这样说时,勇气会渐渐充满全身。
第四,破罐破摔法。先设想最坏结果,然后对它表示轻视。比如电影里经常有人说:“怕什么!大不了一死。”“怕什么!掉了脑袋不过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说这种话的人,并非真的无所畏惧,更不是对生死无所谓,其目的是平息紧张心情。
我们平时一般不会面临生死考验,大不了丢人、赔钱或输比赛之类。运用此法时,就可以说:“怕什么!大不了让大家笑我,反正不会笑死我。”“怕什么!大不了赔个精光,重新再来。”“怕什么!大不了这次输了,我下次再赢他。”当你对最坏结果表示轻视时,勇气就滋生了。丘吉尔说:“勇气使危险减半。”当一个人滋生出勇气时,最坏的结果通常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