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在如花的年纪,培养优雅气质(1)

时光的晕影里,一道倩影渐渐清晰,她抱着一本书,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江南烟雨,走向花开四季。

小桥流水欣赏着她的优雅,杏花春雨吟诵着她的才情,拂柳轻风吹动着她的浪漫,素笔淡墨书写着她的从容。她是时光荒野里的一朵花,骨有坚毅,腹有芬芳;她是浮光掠影中的一首歌,词含缱绻,韵含情长。

百年岁月静静流淌,过往的一切,早已在寒烟冷月中染上了忧伤,唯独她婀娜的影子,还是最初的模样。

爱,让岁月变温柔

岁月是条神奇的河,在时光的洪流中会将一些人从我们身边冲散,也会将一些人带到我们身边。

我们的心头,总归会有想要守护的人。

风来雨走,潮起潮落,越是在冰冷难挨的日子里,我们心头的那份爱越能温暖时光,让岁月变温柔。

爱是能战胜一切的,包括病痛。

从北京初回南方,杨绛一家住在沙巷的一处宅子里,这里的小桥流水、温婉如画是北京少有的。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船来船往,那更是高墙青瓦的北京所没有的,所以初来时,杨绛一家人很喜欢这里的风景。

当然除了风景外,他们也喜爱这里新鲜的美食。

那阵子,父亲杨荫杭很喜欢吃当地的炝虾,所谓炝虾,就是从家附近的河里打捞上来小活虾,简单地洗一下后用酱料一淋,再扣一会儿就直接吃。杨绛接受不了这种类似生鲜料理的食物,所以没什么兴趣,可家里人却都很喜欢。

但一段时间过后,家里人开始陆续地感到身体不适。

之前也有人说,原本这房子的几个住客也都得过伤寒,大抵是吃了太多生虾的缘故,而杨荫杭一家,除了不吃炝虾的杨绛,其他人都病了,这不免让人心慌。

好在经过简单的治疗,大家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没多久就都康复了。可唯独杨荫杭,他的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杨荫杭是留过洋的人,对西医颇为推崇,他认为西医才能治病。那时候无锡只有一个西医,而且诊所内设备也不全,医生对杨荫杭的状况诊断不出什么,便取了血送去上海化验。无锡到上海的距离本不算太远,偏偏这次却仿佛隔着海角天涯,化验结果拖了一周才拿回来不说,结果还是什么都没诊断出来。

杨荫杭的病情日益严重,杨绛的母亲唐须嫈愈发担忧。

为了能让杨荫杭早日康复,她请了中医来家里瞧。中医诊脉很快就有了结果,杨荫杭的确是得了伤寒。虽然知道了病症,可中医却拒绝开药。大家心里都明白,中医的意思是杨荫杭大约时日无多了。

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打得杨绛全家措手不及。

家里的天似乎塌了。

杨绛后来回忆道,那几天,有许多亲戚来家里,人来人往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样的感伤悲痛之色。

这场风暴来得突然而猛烈,几乎刮垮了杨绛的家。

可是,杨绛的母亲唐须嫈却不忍眼睁睁看着家就这么散了。她深爱着杨荫杭,更深爱着这个家。家是他们避风的港湾,只要家还在,只要他们还在一起,那大家的心就是暖的,那日子就还能继续。唐须嫈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的,一个都不能少。

杨荫杭的意识渐渐模糊,而且持续发烧,不停地说胡话。

看着这样的杨荫杭,唐须嫈仍然不愿放弃,她请来了杨荫杭的故友华实甫先生。华先生是一位很优秀的中医,唐须嫈希望他能再帮杨荫杭看看,哪怕只有一点儿希望,哪怕是做最后一次尝试,也是好的。

华先生仔细地看了杨荫杭的病情,心里也不抱什么希望,可他答应了唐须嫈会尽力,所以便“死马当活马医”,开了一副药。

唐须嫈抓着最后这点儿希望,拼尽全力。

知道杨荫杭不太信中医,为了能让他接受中医的治疗方法,唐须嫈买来了西药的胶囊,然后一个个地倒空,再把中药塞到里面重新扣好,给中药做了伪装,再给杨荫杭喂下去。

或许,唐须嫈对杨荫杭的爱真的感动了上天,杨荫杭得到了命运的眷顾。吃了华先生的药之后,已经只剩下一口气的杨荫杭竟然奇迹般地渐渐恢复了。

唐须嫈用自己的坚持、照料和对杨荫杭无尽的爱,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他的命。

这段记忆,一直烙印在杨绛的脑海里。

年纪小的时候,杨绛对死亡的认知不深,可随着她渐渐长大,她很清楚,人活在这个世上,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常态,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宿命。临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们只能坚强地接受。

可是她更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爱的铠甲,这铠甲包裹着我们想要守护的人。

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言轻易放弃。让我们用心中的爱去温暖我们想要守护的人,温暖冰冷的时光,我们或许就能滋养出生命的奇迹。

杨绛心中一直有爱,她用爱守护着家人。

温暖时光的奇迹,她自己也创造过。

杨绛的女儿阿瑗小时候身体虚弱,经常生病,尤其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她通常只上了一两个星期就病倒了,紧接着被接回家治疗。如此反复,以至于她从来没有完整地上过一个学期的课程。

1947年冬天,阿瑗又病倒了。

她右手的食指骨关节肿大,医生的检查结果是骨结核,一般的孩子如果得了这种病,大多数都会转到脚部,然后转到头部,命不久矣。医生如实地告诉了杨绛:“此病目前无药可治。”

这对于杨绛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杨绛和钱钟书只有阿瑗一个孩子,他们曾说要将全部的爱都给她,让她幸福地活着。可是,一切还没开始,似乎就要结束了。看着病床上的阿瑗,杨绛的一颗心都碎了。

可是,杨绛并没有因此被打倒,更没有因此而放弃。

母亲能从死神的手中抢回父亲,她相信,自己也能从病魔的手中抢回女儿。

医疗条件日益变好,家中的条件也有了改善,杨绛认真听医生的话,每日按时喂阿瑗吃药,同时也喂阿瑗吃维生素和各种补养品,并且让阿瑗卧床休息。她日日守在阿瑗的身边,悉心照料,她用爱呵护着阿瑗。终于,在十个月后阿瑗康复了。

阿瑗病好了,整个人都胖了一圈,杨绛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可她自己却病了。

杨绛整个人蔫蔫的,天天发低烧,体重也开始一点点地往下掉,去检查却又查不出毛病来。钱钟书看着日渐消瘦的杨绛,心里担忧得厉害,可杨绛自己心里却大抵是开心的,因为她的阿瑗好了。

杨绛用自己的爱和全部努力,守护了自己最想守护的人,她无怨无悔。

我们经常把爱挂在嘴边,可爱到底是什么?

答案或许不是唯一的,但我想,爱大约是我们对心头想要守护的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一种珍重和呵护。我们会因为他们而快乐,也会因为他们而悲伤。我们可以为他们奉献所有,也可以为他们勇敢向前,披荆斩棘。

爱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守护。

于岁月无声处,爱会开出花来,让时光绽放光彩,流光璀璨;于心灰意冷时,爱能暖如骄阳,让生命充满幸福,欢乐流淌。

爱能让岁月变温柔。

因为有爱,缓缓流淌的时光里会带着三月的风,充满希望的气息。因为有爱,雨疏风骤的日子里会泛着暖色,有着幸福的味道。

愿你拥有让你想用爱去守护的人,岁月旖旎;也愿你能被人守护,心头温暖,四季如春。

人生路怎么走,要自己决定

路在脚下,要怎么走,需要自己做决定。

人生路尤其如此。

也许最初我们都很稚嫩,也许我们所考虑的还不够周全,以至于我们选择的路也算不得多正确,但恰恰是这种跌跌撞撞,让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逐渐变得成熟,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敢于做决定,敢于掌控自己的人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

杨绛大抵是最敢于掌控自己人生的。

那一年,按实足的年龄算,她不过八岁半。

在杨荫杭的心中,他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的,无所谓男女。所以,当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启明女校毕业,还留校当了老师,说可以带着三妹和四妹去启明读书时,杨荫杭便考虑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无疑,上海启明女校的教学质量是极好的,在那儿读书,能够打好中文和外文的基础。杨绛的二姑妈、堂姐、大姐和二姐,全都在启明读过书。

按说送杨绛姐妹俩去启明读书,没什么可犹豫的。可是这一次,杨荫杭却有些拿不定主意。

那时候,杨绛的二姐因为在学校读书时感染风寒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能走出来。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杨荫杭,行事更为谨慎。比起二女儿,杨绛的年岁要更小,也更为稚嫩。去启明读书是要住校的,杨荫杭担心杨绛年龄太小,照顾不好自己,会再出差池。那种痛苦滋味,再来一次他可承受不住。

杨绛的母亲唐须嫈和杨荫杭的心思是一样的。

有些记忆是灰色的,冷冰冰的,让人不敢去触碰,一旦翻开,那些记忆便会晕染上血色,刺目而锥心,让人疼到窒息。

每当想起二女儿离世,唐须嫈都会痛苦不堪,而在痛苦悲伤过后,留下的是无尽的恐惧。

杨绛从来不曾离开母亲身边,唐须嫈也担心杨绛外出求学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

但是,唐须嫈明白,所有的孩子都会慢慢成长,他们会生出一双翅膀,飞向更广阔的未来。若一直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那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学会飞翔,那一双翅膀也会退化,成为一种好看的饰品、无用的摆设。

唐须嫈想让杨绛留在自己身边,以便自己能日日看着她,守护她周全。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不能自私地以爱的名义“绑架”杨绛,让她失去选择的权利,以及成长的机会。

内心满是纠结和挣扎,最终,唐须嫈和杨荫杭索性将决定权交给杨绛。

去或不去,都由杨绛自己说了算。

实岁不过八岁半,那时候的杨绛也许连是非对错的观念都还很模糊,更遑论去权衡所做选择的全部利弊得失?可是,就是在这样青涩稚嫩的年纪,杨绛做出了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决定——去启明女校读书!

唐须嫈尊重杨绛的决定,她细心地为杨绛收拾行李,期间,她也问杨绛:“你打定主意了?”

杨绛回答:“打定了。”

只有三个字,可杨绛说得极其坚定。

年幼的杨绛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无疑是一种勇敢,但她也并非不害怕。

从无锡到上海算不得多远,但是,对于当时年幼的杨绛来说,却是山高路远、山海难越。她这一去,没有了父母在身边,要等到寒暑假才能回来。这种长期的分离,无疑更加剧了杨绛的不舍。还没有走,她的思念就已经泛滥了。

那时候无锡还没有电灯,夜里屋子里黑漆漆的,杨绛便蜷缩在黑夜里,紧紧地抱着自己,泪流满面。

这就是她为选择付出的代价。

人生本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路上我们总是不断面临选择。

前路未知,所有的选择是对是错,又是否值得,在走下去之前谁都不知道。

有人惧怕未知,因而踌躇不前,他们不断地犹豫徘徊,最终也无法迈出脚步。他们没有选择的勇气,自然也没有欣赏这路上山川风景的权利。满目山河与他们无关,驿路梨花也和他们无缘。而有些人是不怕选择的,哪怕前路充满危险,他们也敢于前行。因为当他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心中并没有迷茫,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选择了,冲着这个目标而去,风雨兼程,哪怕跌跌撞撞、坎坷不断,也是无悔的。

而无悔,已经足矣。

那时的杨绛懵懂稚嫩,她也许不明白去启明读书于她的未来有什么意义,可她知道那是父亲心里的期望。她喜欢读书,也想要达成父亲的期望。去启明读书可以将自己的喜好和父亲的期待都变为现实,这就是当时的她最想要的。

杨绛并不惧于做选择,也勇于承担选择的代价,她的勇敢并不算盲目。

清楚自己的内心,这是我们自由选择人生路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选择经不起现实的冲击。

这也是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长辈们担心不愿意放手的原因。

他们一边期盼着我们成长,想我们独立,一边却又一次次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左右我们的人生。因为他们害怕我们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仓促间选择了一条路,还没走多远,就已经承受不起成长的代价了。

我们不否认这是一种爱,只是,当人生路的选择权不在自己手里时,我们总会觉得爱是禁锢。排斥、抗拒、挣扎,我们一次次地尝试挣脱,最终让爱受了伤。其实,我们在抗争之前,似乎极少审视自己。

我们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我们能坦然面对选择之后遇到的所有好与不好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人生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自然是最好的。

就像杨绛。

小小年纪,她便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也敢于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杨绛终是走出去了。她去了启明,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无疑,杨绛没有辜负当初的选择。

她在学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礼数。这个干净而纯粹的地方,也给了她仁慈情怀,给了她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在这里,杨绛对英文和法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她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她还接触到了很多神奇、深邃的书理。这些,都为她以后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那时的杨绛也有难过的时候。

每月的“月头礼拜”,对于杨绛来说就是最难熬的。

本市的学生,每到月头礼拜,就可以被家长接回家,去享受家的温暖。可杨绛这样的外地孩子,就只能留在学校里。因为路途遥远,连回家这样最简单的事也成了一种奢望。为此,年幼的杨绛没少伤心难过。即使食堂的姆姆贴心地将多余的糖送过来给她吃,可那蜜糖也只能甜在嘴里,却甜不到心上。

但是,杨绛从来都没有后悔过。

这世间的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我们享受着好的一面,也得承受着不那么好的一面,太一味奢求好的而抗拒不好的,最终难为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杨绛是能接受这一切的好与不好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为此值得自己所有的付出和承担。

人生路就在脚下,怎么走,我们要自己做决定。

问问自己的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也问问自己,能够承担伴随选择而生的所有好与不好吗?

期待你能有肯定的答案,也祝福你所选择的人生路,喜乐无忧,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