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关于音节区分理论的批判

我们的耳朵可以在任何语链中听出音节的区分,而且在任何音节中听出响音。这两个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人们可以提出疑问:它们的存在理由是在哪儿呢?过去曾有人作过种种解释。

(1)有人注意到有些音位比别的更为响亮,于是试图以音位的响亮度作为音节的基础 [20] 。但是有些响亮的音位,如i和u,为什么不一定构成音节呢?其次,有些像s这样的擦音也能构成音节,例如法语pst“呸”里的,响亮度的界限又在哪儿呢?如果说那只是指的相邻声音的相对响亮度,那么,在像(例如印欧语*w1kos“狼”)这样的组合里,构成的音节的却是那最不响亮的要素,这又该怎样解释呢?

(2)西佛士先生曾头一个指出,被归入元音类的音给人的印象可能并不是元音(我们已经看到,例如y和w不外就是i和u)。假如有人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双重的功能或双重的音响效果(因为“功能”这个词没有别的意思),那么,他所得到的回答是:某个音的功能要看它是否带有“音节重音”。

这是一种循环论法:要么任何情况下我都可以自由安排造成响音的音节重音,这样,我就没有理由把它叫做音节重音,而不叫做响音重音;要么,音节重音确实有所指,那么这所指的意思显然来自音节的规律,可是我们不但拿不出这种规律,而且把这响音的性质叫做“silbenbildend”(构成音节的),仿佛音节的构成又要依靠于音节重音似的。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方法跟前面两种对立:我们先分析语链中的音节,得出不能再行缩减的单位,开音或闭音,然后把这些单位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音节的界限和元音点,于是知道这些音响效果应该是在什么样的生理条件下产生的。上面批判的理论走的却是相反的道路:他们先挑选出一些孤立的音种,自以为可以从这些音推断出音节的界限和响音的位置。当然,任何一系列音位都可能有一种发音法比另一种的更自然,更方便,但是选择开的发音和闭的发音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继续存在,音节区分正是决定于这种选择,而不是直接决定于音种。

毫无疑问,这一理论既包括不了,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21] 。例如常见的元音连续就只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中断内破环节。比方-(il cria “他叫喊”)或-(ébahi“瞠目结舌”)。它在开度大的音种里更容易产生。

有中断的外破环节,虽然不是递进的,但也像正常的组合一样进入音链;我们曾举过希腊语kteínō的例子,试参看第74页原注。再如pzta这个组合:它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能发成,所以应该包含两个音节,如果把z的嗓音发清楚,它确实有两个音节;但是如果把z发成清音,那么,由于它是一个要求开度最小的音位,它和a的对立就会使人觉得只有一个音节,而听起来有点像

在所有这类情况下,意志和愿望的介入都可能引起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理上的必然性。要确切说出是意志还是生理的作用,往往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发音总会有一连串内破和外破,而这就是音节区分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