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男人带花

上回我们讲了靖康之耻,这回来讲讲北宋男人头上带花。

如果你穿越到宋朝看到一个大男人头上戴着大红鲜花招摇过市,大家见了也许会捧腹大笑。然而在北宋时期,我们的祖先却乐此不疲。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梁山好汉可谓“花团锦簇”——病关索杨雄本是看押犯人的牢头,却在鬓边时常插着芙蓉花;常年打渔为生的阮小五,襄着破头巾也不忘插上石榴花,毫无羞愧之色……虽是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男人戴花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

宋人为何如此热爱戴花呢?这还得从北宋建国时说起。秘密遗训开启戴花之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对武将深感不安,怕他们效仿自己,因此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初步定下了以文治国的方针。他还在宫廷密室内的一块石碑上刻下训示,每当新帝即位时,一个秘密仪式便是恭读遗训。密室只有皇帝可以进入,其他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遗训”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后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宫遭到蹂躏,这块石碑才被发现。

宋太祖留给子孙的遗训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全文只有两句誓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试想一下,一位君王在为自己安排后事时,竟留下这么两句“传家宝”,可见他有特殊用意。或许他认为,文人再怎么胡说八道,也不会揭竿而起,对国家和朝廷的危害远不如武将大。无论如何,这个遗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文人扬眉吐气,翻身作主。这就导致了宋人争做文人,并热衷于享受生活,崇尚文学艺术,风雅至极。而说到文雅,颇具风情的戴花便应运而生了。

当然,戴花能如此盛行还得归功于赵匡胤的那些孝顺子孙。他们不仅鼓励戴花,而且以身作则,以显大宋朝的文雅之风。史载,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配戴。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一些规则: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有了天子的亲历亲为,百姓的参与度自然高居不下。

到宋真宗时期,男人戴花已由一种普通的习俗提升到国家礼仪制度上了。

戴花对北宋影响深远风靡北宋的男人戴花习俗,直接导致了北宋文士鼎盛的风气,造就了北宋王朝的百业兴盛、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

在文化方面,北宋涌现了许多着名的诗人、词人、书画家和科学家,宋词与唐诗并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米芾等等都是新文化风气的开创者。不仅名人名家如星汉灿烂,就连宋徽宗赵佶本人也是书画大家。

在科学方面,纵观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宋朝人的智慧成果:火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还有今天被广泛应用的宋体字,也是宋朝的文化产物。所以,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不过,北宋统治者的重文轻武,虽然有助于推崇儒雅之风,促进文化繁荣,但在边患不断、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年代,则使天下文武失衡,将一大批武将出身者排挤出朝廷高层。据史料记载,从宋真宗以后,武将在枢密院任职的比例不断下降,不知兵略的文臣渐渐主掌最高军事决策。因此,每遇战事,朝中便无人可用,不说能征善战的猛将,就连河北禁军与京师禁军这两股重要力量也在久疏操练中荒废殆尽。

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至公元1127年4月(靖康二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而令金人惊叹的是,那些国家倚重的王公大臣家的庭院内种满了绮丽的鲜花,有牡丹、芍药、月季等各个品种……这些鲜花虽然映衬了北宋的繁荣,却也阻塞了王朝的血管,使整个王朝空有一个狂欢的皮囊,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当北方的铁蹄踏足中原,北宋这个富态的身体便轰然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