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2017年艳阳高照,秋风送爽的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宣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新时代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发展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同时,新时代有新特征,即: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基于对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方位及当前形势作出的精准研判,从实际出发,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目标,让国家有了方向感、精英有了安全感、老百姓有了盼头、奔头。

二、敢于担当善于作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新时代新目标,不是轻轻松松能实现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从而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党的干部路线,即: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的干部必须敢担当善作为。敢担当善作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党的干部要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以敢担当善作为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一)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要有积极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如人、事、观念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对敢担当善作为的积极的态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主观动机。动机强烈,才能想担当作为、愿意担当作为、积极主动担当作为。这是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的心理基础。打牢这个心理基础,需要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加努力:

第一,政治过硬、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眼睛明亮,见事早、行动快。这就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第二,无所畏惧,甘于奉献牺牲。真正的共产党人,向来都是“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做到敬业爱岗、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去工作、去奉献,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第三,光明磊落,胸襟坦白。领导干部心底无私,才能做人有骨气、做官有正气,担当有底气,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第四,正气凛然,清正廉洁。党和人民赋予干部的权力,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权力与责任对等是权力运行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领导干部掌握多大权力就应该尽多大责任,规规矩矩“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敬畏权力,按照制度与规则谨慎地使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二)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要有高强的能力

干部的能力是干部的综合素质在实现某一目标或者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能力是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基础条件。干部不仅要有担当作为的宽阔肩膀,还得有担当作为的高强能力。有过硬本领才能真负责、真担当、有作为。领导干部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

第一,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按照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对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根据领导干部自身情况,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注重培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

第二,善于总结、积累自己的经验,积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领导干部有经验。领导干部的经验有两个来源:一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领导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认识和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得出某种肯定的结论。当领导干部把自己的经验应用于实践,并从中获得益处,这就形成了成功经验。由于这种成功经验得到领导干部的珍视而迅速转化为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外界无法剥夺。毛泽东曾经自豪地说,共产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其实就是强调总结经验的重要性。总结经验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不重视、不善于总结经验,成功难以积累,失败很难避免。二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个人经验与人类经验相比是沧海一粟。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有利于领导干部个人迅速提高自身能力。领导干部的眼界、视野、胸怀决定了其对他人经验的接纳程度与尝试积极性。越是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越是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在新的任务面前越能表现出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第三,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即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物质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创新能力带来更新、创造、改变的正向结果。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是决定党能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越是在党和国家高层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越是更加需要创新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是由低到高三个层次上的领导能力,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并非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三)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要有科学的方法

领导方法是完成领导任务、达成领导目标的方式和手段。领导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领导行为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毛泽东指出,如果把完成领导任务比作是过河,那么,领导方法就是过河的船或桥。没有船或桥,过河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完成任务是瞎说一顿。在新时代,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作保证。

领导方法是分层次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第一个层次的领导方法是思维方法。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要求领导干部用新的思维方法谋划发展、接续奋斗,尤其要熟练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与辩证思维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个层次的领导方法是反映普遍领导活动规律的基本领导方法在普遍领导活动中适用,如,群众路线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纵横比较的方法、总结经验的方法等。这些领导方法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依然历久弥新。第三个层次的领导方法就是反映特殊领导活动规律的具体领导方法,在特殊领导活动中适用,如,开会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抓落实的方法、激励干部的方法、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等。领导干部不断改进具体领导方法,担当作为才能化作具体的有效行为,达成本职岗位工作的预期效果,才能确保有效避免“愿望是好的、方法是错的”而导致的事与愿违。

(四)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要有强劲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至理名言,即,一个人干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干好事不容易。其实这里揭示的就是动力在一个人持续某种行为中的作用。动力充足,做事方能不畏困难艰险,始终如一;动力不足,做事往往初一十五不一样,甚至半途而废。领导干部担当作为能够坚持不懈,必须有强劲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外在的、物质方面的因素,如金钱、财富、提拔重用等,这都属于外在激励因素,能够为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提供强大的外在动力。这是被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客观真理,党组织不能忽视,也从来没有忽视过。但这种外在激励因素总是有限的,领导干部不能只盯着金钱、财富、提拔重用。事实上,共产党人成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往往在于其淡泊名利,强烈追求精神方面的激励。这就是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第二个方面的动力来源,即内在激励因素。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定理想信念,崇尚无私奉献,这些都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强大内在动力源泉。其中,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其担当作为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领导干部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

(五)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直接关系每一个干部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生命,也是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条件。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要在党内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吸收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改善政治生态环境。

第一,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从深层次上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关系、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等在人们精神领域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于政治问题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构成。政治文化既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存在于政党生活的内部。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路线纲领、制度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作风习惯等,都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由于这种政治文化是在政党组织内部存在和发挥作用,所以可称之为党内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干部成长中无不蕴含着党内政治文化因素,全都受到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体现着党内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化风格。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第二,为敢于担当者提供舞台。“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重用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和真理的人,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的人,解决难题有思路有办法的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并卓有成效的人,“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漂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在其遇到挫折时给予帮助、失落失意时给予温暖、受到排挤时给予支持,让敢于担当的干部得到鼓励、保护和褒奖,得到赏识、提拔和重用。

第三,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要允许试错”。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要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2018年5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就是从制度设计上宽容干部在担当作为中的失误和错误,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从而激励广大干部敢于担当、依法作为。

第四,坚持对领导干部的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切实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警醒惩戒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主动排忧解难,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增强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更好履职奉献。同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做到不袒护有问题的干部,不耽误没问题的干部,使干部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三、政治过硬,本领高强

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一)政治过硬是前提

选人用人,要执行党在新时代的组织路线,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危害就越大。司马光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我们党选用的干部必须是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的干部。习近平指出:“政治问题有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特别是政治上的两面人,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识别起来确实比较难,但也不是不能发现。‘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

政治过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政治过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政治过硬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政治过硬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政治过硬必须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决不能表面上喊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实际上没当回事,更不能违背党中央大政方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

政治过硬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对党忠诚是忠于谁?这个问题我们党向来不含糊。在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中明确规定: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月14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讲话中强调,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个人干净要做到“三严”,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考验,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带头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拒腐蚀、永不沾,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坚决抵制潜规则,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决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工作中来。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敢于担当就是要做到“三实”,即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政治担当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历史担当就是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责任担当就是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政治过硬要把赢得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6月29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用在破难题、克难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二)政治过硬要通过本领高强来体现

政治过硬要通过本领高强来体现。否则,就会出现“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就很容易把政治过硬变成空洞的口号,甚至是骗人的卑鄙政治伎俩。

做到本领高强,必须全面增强新时代党的执政本领。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完成新任务,全党要增强执政本领,重点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

如何增强新时代党的执政本领?本书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分八讲展开阐述。

第一讲:增强学习本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新时代,由于国际大局的变动和国内大局的发展,我们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对此,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必须增强全党的学习本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加强学习,提高学习力,才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把握规律,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使党的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无知而乱”的困境,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纵览中国共产党党史,全党的学习与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同步。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主体自觉。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强调“好学才能上进”。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党的十八届中央不仅坚持中央政治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还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并于2017年1月30日正式施行。党中央以上率下,使学习在全党蔚然成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此外,还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邓小平指出,“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领导干部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因此,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领导干部“工作太忙”“看不懂”而放松学习的问题。

介绍了毛泽东给出的解决方案: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真学、真懂了,才能真信真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给出的解决方案: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渴望学习。二是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三是善于挤时间学习。“领导干部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总结了领导干部的成功经验: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即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有选择地学习;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有计划地学习;以用促学;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第二讲: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讲政治就是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思考和处理问题,坚持从政治上着眼、从政治上审视、从政治上分析和解决治国理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政治领导本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政之要。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鉴别力、判断力和政治定力,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担责、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党的干部要注重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自觉,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全党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党中央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得以落实的载体。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用扬鞭自奋蹄”。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发挥好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即:坚持战略思维谋求全局、把握趋势,避免陷于具体事务,一叶障目,做到大事不糊涂,目标不漂移,始终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创新思维谋求发展,勇于打破常规,积极开拓,不断进取,致力于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坚持辩证思维谋求抓住根本,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失败中看到希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统筹兼顾,不偏废,不偏激,不简单化、绝对化;坚持法治思维谋求善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推进;坚持底线思维,谋求改革发展的主动。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严守纪律高压线,远离法律红线。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什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作用。

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介绍了什么是党的总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对党的总路线与“基本路线”的关系,及其与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三讲: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党的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越会层出不穷,要应对的重大挑战、抵御的重大风险、克服的重大阻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更需要我们党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关键。面对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目标过程中,思想解放,不仅是“头脑风暴”,更是全党实际工作,是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习近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创造性推动工作。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网络的诞生,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和丰富,促进了全球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的沟通深度、密切度和可信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社会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互联网时代不期而至,这对党组织和党员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这不仅是一个具体技术问题,而且是一场思想革命和社会进步。

面对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中国共产党人要因势利导,不能置之度外。广大党员干部要敢触网,不断学网、懂网、用网,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拓宽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习近平同志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网络空间中的消极因素的控制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领导干部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政治发展、对社会管理、对市场、对企业价值链、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有其基本特点:一是创新性,对原来的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的思想给予否定;二是颠覆性,对错误的思想进行自我否定;三是包容性,允许不同的思想交流、交锋;四是开放性,人类的认知水平总是有局限的,思想必然有一个不断进化、自我扩充过程;五是平等性,不能以思想者社会地位不同区分思想的正误。自由的思想、自由地表达思想,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最后只有适合人类需求或社会发展的那部分才被实践,并且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才会被广泛传播,被广泛接受,这才有了今天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才有了现代民主政治,才有了长期繁荣、稳定的社会。

统一思想,是为实现某种目标、为众人统一步调、统一行动而达成的思想一致。统一思想不是禁锢思想,不是要造成思想僵化、思想保守、思想停滞的局面,而是要克服思想观念上的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增进思想上的共识,促进行动上的共为,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统一意志,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全党前进方向,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人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二者主题一致,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展开,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精髓一致,都是实事求是;目的一致,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讲: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注重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中,使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人才成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协调是指和谐、统筹、均衡,配合得当,是尊重客观规律,保持事物间关系的理想状态或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把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主要从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治理的角度测度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作用。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在新时代,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低成本扩张、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广绿色消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神圣使命,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科学发展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的判断,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作出开放和改革的战略选择,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既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要扩大视野,招揽人才,引领发展、聚力发展。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优质资本。扩大交流合作,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国内协调与国际合作。

科学发展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增进13亿多中国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维护公平正义,要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要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要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幸福生活等不来。

共享承认差距。承认差距,才能激发活力,才能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享不是坐享其成,不是不劳而获,共享必须共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谁恩赐的,也没有谁能够恩赐中国人民以幸福美好生活。

第五讲:增强依法执政本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领导立法就是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了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保证执法就是党的各级组织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支持司法就是党的各级组织要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带头守法就是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国家发展大计、破解改革难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必须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依法执政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内法规为准绳。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为建设法治中国保驾护航。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强调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七类党内法规和党的决议、决定、意见、通知四类党内规范性文件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截至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共现有在全党层面上生效的、成文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500多件,包括2014年11月完成对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6月期间出台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之后,保留下来继续有效的487件(其中42件继续有效但需要修订),也包括党的十八以来,截至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期间新出台和新修订的90件。这构成了一张严密的党内法规制度之网,用以规范执政党依法执政,规范党的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规范党员的权利、义务,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同时,不断健全党内法规执行机制。要严格落实党章党规的各项规定。坚持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加大党内法规执行力度,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坚决防止出现“破窗效应”。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在党内法规体系中的最高权威地位。

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这是党执政的最基本体现,是党实现党的执政意图的最基本途径。党的领导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是在国家一切事务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统一”和“四个善于”。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法治二者的关系是依法执政的核心。二者是一致的,相互依存。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又都以各自独有的表现形式、作用范围、效力支撑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宪法和法律。

第六讲: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本章主要内容如下:

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基础性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是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载体。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1]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有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党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近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党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新时代,党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所未有。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心向背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赢得民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群众必须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2]。赢得群众,全党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强化党的宗旨意识,重塑党在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要组织、宣传、引导、服务、教育群众,做好新时代群众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将群众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要深入调查研究,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完善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长效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都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开展群众工作,同时要支持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共同做群众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打造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探索新时代群团组织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党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最大限度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夯实党执政治国的群众基础,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既服务群众,又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党的群众工作的成败得失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来评判。习近平同志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服务群众的同时要教育群众懂理守法、感恩,不能一味迁就。

针对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和利益与无限索取倾向并存,要教育群众懂理、守法、感恩,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不劳而获、无限索取,不能违法缠闹或巧取豪夺。

信访工作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支持信访人通过信访正当维权,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少数服从多数”“小局服从大局”来阻止或压制信访人的正当维权。

第七讲: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没有落实,再伟大的梦想也是镜花水月。

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事业只有实干才能不断推进。

以完善的制度确保落实。抓落实要坚持和创新学习制度,增强政治责任和战略定力,提高落实的有效性;要完善和坚持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让善于抓落实的干部有舞台;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让落实不力的干部有压力;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进一步促进落实,使领导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抓落实的干部有组织撑腰;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让狠抓落实的干部得到正向激励;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让抓落实不力的干部得到教训和警示。

探索正确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坚持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相结合;坚持求真务实与真抓实干相统一;遇到困难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强化督查,形成抓落实的常态。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第八讲: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本章主要内容如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许多风险与考验。我们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增强驾驭本领要健全防控风险的长效机制。这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要健全完善风险应急防控机制、风险跟踪预警机制、风险防控责任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措施再好、制度再完善,不执行也是镜花水月。习近平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言必行、行必果”[3],要快速处置,控制危机后果。要做好危机信息管理工作,防止次生危机。危机信息管理工作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本领之一。做好危机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有利于减轻或消除公众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有利于正确引导公众在风险和危机面前保持理性,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防止次生危机的产生,有利于领导者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

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降低风险防控成本。工作精益求精、作风踏踏实实,是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的基础性要求,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的落脚点。据统计,天灾大多人力不可抗拒,但人祸往往可由默默地、踏实地工作最大限度避免。

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做到问题了然于胸、风险防范于未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防范“四风”问题引发许多社会矛盾,造成许多工作漏洞和社会稳定隐患。

加强国际合作。风险具有扩散性,仅仅防范化解了本国、本地区的风险挑战就认为万事大吉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要树立全球观念,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对话协商,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应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风险挑战。

本章特别回应的现实问题:太平盛世,麻痹大意。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既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也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的心理基础。

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居安思危忧患意识。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完成新任务,要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的感知力、洞察力、预判力、把控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增强驾驭的本领,克服麻痹大意。要有知识、有见识、有责任担当精神。

增强执政本领是针对全党而言的,包括对党组织的要求、对党的干部的要求、对普通党员的要求。对党组织的要求,需要领导干部去落实;对党的干部的要求,需要领导干部去实践;对普通党员的要求,需要领导干部带头做到。